老闆急盼復工,為啥剛到門口又想“等一等”?


老闆急盼復工,為啥剛到門口又想“等一等”?

各地“復工”的發令槍打響後,不同行業復工進度快慢不一,甚至不少企業產生“觀望”心態。照理說,<strong>老闆和職工們“宅”了數日,沒有了業務收入,早應“急盼開工”。然而,在開工動員令面前,為何有人“剛到門口”又遲疑了呢?

這不難理解。

眼下,我國的經濟猶如一趟百萬億規模、高速飛馳的“超級列車”,推動列車前進的既有內在動力,也有歷史的慣性。疫情突然來襲,經濟運行來了個“緊急制動”,車、軌、燃料甚至乘客創傷都非常大。


老闆急盼復工,為啥剛到門口又想“等一等”?


而今,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想要重新發動列車的引擎,讓它恢復到正常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列車的動力系統是一臺精密的機器,由很多“功能模塊”、“零件”以及連接介質組成,每個模塊和零件之間相互依存、緊密協作,誰也離不開誰。緊急制動的情況下,許多零件會鬆動、磨損甚至報廢,整臺機器也會遇到麻煩。<strong>重新發動前,要進行全面檢測、修復和調度。

完成了基本修復,讓機器維持重新運行,還要度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試想,運行數年的大機器進行重新“磨合”,一些功能模塊和零件肯定會加大“損耗”,而且面對較大風險。所以,這些部件並不希望自己是先“磨合”、先“運行”的。都想著“磨合好了”,沒風險了,自己再參與進去。


老闆急盼復工,為啥剛到門口又想“等一等”?


可是,市場是個“開放的市場”,你不及早參與進去,很可能成為“報廢件”。

<strong>市場也一樣,由許多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行業共同參與運行。疫情發生後,由於行業性質不同和疫情影響程度不同,同時復工的可能性不大。在配套行業、關聯產業“缺席”、“缺位”的情況下,先復工的一批企業運行成本、損耗以及風險就會增大,運轉也會吃力。

所以,考慮到這些問題,很多企業雖然心裡急盼開工,行動上卻止步不前“等一等”。

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喊加油”、“給糖吃”,鼓勵有擔當有條件的企業帶頭復工,給市場“暖被窩”。<strong>一旦被窩暖和了,怕冷的、觀望的人也就願意鑽進來了。

大家說說看,帶頭“暖被窩”會是哪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