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非要入蜀,為何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

海林大


劉備白手起家,創業初期事業確實發展的極其艱難,屢屢寄人籬下,仰人鼻息。

後來,慢慢的手下人多起來了,劉備自然就要開始選擇自己的根據地了。根據地可不能胡亂選擇,實際上,在諸葛亮龐統給劉備制定的策略中,也是先佔荊州,再取西川入蜀。


為什麼諸葛亮龐統要給劉備制定下這樣的策略呢?

首先,在當時的情況下,如孫劉聯手抗擊曹操勝利,東吳必然無暇荊州襄,此時劉備便可輕取荊襄,作為臨時根據地。之所以荊州只能作為臨時根據地,一是因為荊州之地強敵環伺,以劉備當時之實力,比然不可能久留;二是荊州之地不大,沒有了發展空間。諸葛亮輔佐劉備是要成就王霸之業的,自然不會滿足於佔取荊州之地。


其次,為什麼諸葛亮龐統希望劉備取西川入蜀呢?

一是蜀地易守難攻,創業初期的劉備實力不強,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

二是蜀地富庶,劉備要開啟王霸之業必然需要錢糧,蜀地有這個基礎。

三是蜀地沒有強大的軍閥守護,劉備可輕鬆拿下。

四是蜀地四周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便於劉備開疆拓土。


史海鉤沉


首先來說,荊州在當時的正史記載中一共只有七個郡,即: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劉備從來沒有能夠佔據過全部七個郡,赤壁之戰後,其在荊州勢力範圍最大時共佔領了荊州南部四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以及南郡的南部地區。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以及江北的江夏郡依然被牢牢地掌握在曹操手上,而南郡的大部分地區則在東吳佔據之下。

荊州七郡示意圖


劉表佔據荊州時期,荊州周圍除了羽翼未豐的東吳,基本都是一些中小軍閥,不太能夠對荊州劉表政權形成特別大的威脅。但赤壁之戰後,佔據荊州四郡多地盤的劉備集團就需要直面北方強大的曹魏以及東部根基已深的東吳,稍有不慎就容易兵敗城失。這點從日後關羽在荊州的快速敗亡就可以看出來。且相比魏吳兩家,此時僅有荊州江南四郡的劉備集團在地理空間的轉圜餘地是很小的,所以必須儘快拓展新的領地,方能做長久發展之圖。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其實就已經提到了需要同時佔據荊益二州才能與曹魏和東吳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待到天下有變時,一上將領一軍出宛洛,劉備親率一軍出秦川方可能北伐成功。而彼時,益州又是在闇弱無能的劉璋手裡。相比之下,這已經是當時劉備所能夠捏的最軟的柿子。劉備若不取益州,曹魏或者東吳早晚也必然攻取,他取之又何樂而不為呢?若是劉備當時沒有聽取龐統的建議快速攻取益州,從而為日後取得漢中打下基礎,恐怕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他們就再不可能獨立取得任何可以割據一方的地盤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劉備因為劉璋是其同宗而對於攻打益州搖擺不定時,強烈堅持攻打益州的鳳雛龐統是有多麼的重要了。龐統也用自己在落鳳坡的犧牲換取了劉備攻取益州的勝利。可以說,沒有龐統就無法及時取得益州。而如果不能即使取得益州,不要說恢復中原、復興漢室,劉備哥仨的容身之地都會很快成問題。

益州牧:劉璋


劉備軍師:龐統


子夜羌笛


我們來研究下蜀地的地形和當時社會狀況。蜀地的中心是成都平原,沃野幹裡,人口二百多萬。蜀地由於偏居西南沒有受到農民起義的影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蜀地由於秦時修有都江堰水利,既保證了成都平原沒有洪水災害又保證了幹裡沃土有足夠的農業灌溉,所以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農業發達物產富饒,確實是塊寶地。只要認真管轄好益州益州也可以成為重要的兵員和糧草供給地。

再來看地型:蜀地北面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秦嶺綿延三幹裡從甘肅南部直到河南西南部,地勢極為險峻。蜀地東面是大巴山脈,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一北一東將蜀地緊緊環繞相連。這一地形使蜀地易守難攻,而蜀地往北離關中平原很近,只要拿下關中平原,依靠潼關天險退可守關中,出可圖中原攻取天下。蜀地東面的大巴山脈也是天然屏障,曹魏和孫權無法越險攻入蜀地,曹魏和孫權只能據守自己的襄陽和荊州無法圖蜀。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依靠這一地型和成都平原的富饒物產供給進行持久抗戰是抗戰持續直至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赤壁之戰後,劉備得有荊州四郡,其餘的為孫權所據,曹魏只據有襄陽較小塊地方。北方的曹操雖然赤壁戰敗,由於據有中原依然實力最為強大,東面的孫權經營江東多年實力也夠雄厚。而荊州這四郡由於面積小又是平原沒有緩衝區又沒有天險可守根本無法應對曹操和孫權的攻伐。赤壁之戰後,由於據有荊州四郡的劉備依然實力最弱,當然要擴大根據地。而劉備要想取荊州九郡由於東吳實力強大根本無法取得,兩人要是互相爭戰互相削弱了也給了曹操可趁之機曹操漁翁得利兩人都保不住。北面曹操佔據襄陽劉備也害怕孫權偷襲自已不能攻取襄陽。而取蜀地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當然是獨一不二的選擇。如果劉備取川人口和耕地會巨增,兵員和糧草會有很好的保障,劉備才能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繼而三分天下徐圖霸業。

當時川中的劉璋懦弱無能,益州的實力也不算太強,這就為劉備取川取得了一個很好的機遇。由於劉璋殺了漢中張魯的母辛及他家室兩人結仇開啟戰端,劉璋攻打張魯也失敗了,這致使劉璋的益州更加贏弱。益州要是被攻最近的漢中張魯不會救劉璋,孫權也不可能越過劉備的地盤救劉璋,曹操由於山高路險難以施救,曹操新敗要恢復元氣近期也難大規模征戰。此時即是劉備取川的天賜良機,而且時不我待。再者劉備文有諸葛亮、龐統武有關、張、趙、黃、魏等虎將正可謂兵強馬壯。劉備取川乃天作之合,劉備當然順勢而攻取益州。

所以劉備不取荊州九郡而進川取益州


劉257728326


原因有三:

第一,蜀地益州是擴張實力的唯一途徑。

當時北面是曹操,從長遠來看僅僅依靠荊襄九郡是絕對抗衡不了的,必須趁曹操赤壁新敗,無暇南顧,擴張實力。你想,當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青州、豫州、兗州、冀州、徐州、幽州、幷州、司隸大部分都已經被其獲取。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了一半以上,且多為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地區,長久以往,劉備只有一個州,如何抗衡。

剩餘的還有以下地區。

揚州被孫權佔據,實力不在自己之下,而且還有盟約,不好意思也不一定能攻取,如果強行攻取最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被曹操騰出手來一起收拾。

交州被士燮佔據,實力較弱,但山高路遠,人口稀少,經濟衰弊,佔據也沒有沒有太大的價值,形同雞肋。

遼東和涼州均距離荊州太遠,鞭長莫及。

只剩下益州,地廣人豐,物產豐富,但擁有者劉璋闇弱無能,較易攻取。且還有張松、法正等一批內應。

第二,劉備和諸葛亮商討的隆中對的重要戰略方向。

當時的規劃是佔領荊、益兩州,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務,一旦有機會,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如果不是後期關羽搞砸了這個規劃,天下到底姓誰還真說不定。

第三,來自孫權和周瑜的壓力

赤壁之戰後,劉備幾乎盡佔荊州,孫權和周瑜覺得吃虧了,或文討,或武攻,多次逼還荊州,劉備集團覺得不保險,想找一塊自己的根據地。


想念兔子的老鷹


荊州並沒有九郡,而是七郡,皆歸劉表所有。劉表死後傳位給劉琮,但是面對曹操北方大軍壓境,劉琮投降曹操,荊州歸曹操所有。佔領荊州的曹操得意洋洋,自以為統一天下的時機要到了,於是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以曹操大軍的失敗而告終,之後便是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而劉備分得四郡(其中有部分是孫權借給劉備的,孫權希望劉備帶他抵抗曹操,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既然劉備分得四郡為何不好好經營,反而要入蜀呢?小編認為有三個理由。

1.劉備志在天下,所以必須要擴充勢力;

2.孫權對益州虎視眈眈,劉備是先下手為強;

3.劉備的荊州四郡並不容易守住,劉備必須另作他算。


劉備的雄心壯志就是要逐鹿天下

劉備的一生坎坎坷坷,從一個賣履小販到蜀漢國君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他之所以可以成功不僅是因為他運氣好,不僅是他肯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得到荊州四郡的時候無疑是劉備走向巔峰之路的一個開始,那麼有了開始,必定就要有以後了。劉備心懷天下,而此時打不過孫權和曹操只能欺負一下劉璋了。所以劉備入蜀是要實現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孫權對益州垂涎三尺,劉備先下手為強

孫權得知劉璋軟弱無能,於是孫權曾經想要攻打劉璋,佔領益州。但是孫權若是出軍攻打益州就必須要路過劉備的地盤,所以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劉備,劉備得知後以劉璋是自己的同家親戚而拒絕了孫權部隊路過自己的地盤。

劉備拒絕孫權的要求一方面是不願意孫權壯大勢力以防對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其實就是劉備自己想要益州的地盤,而且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中就有取益州這一條。恰好劉璋因為張魯騷擾自己而向劉備求助,於是劉備果斷出兵奪取了劉璋的地盤,孫權知道後非常生氣。


荊州四郡極難守住

劉備雖然在赤壁之戰之後得到了荊州四郡的戰利品,這也讓劉備終於走了立足之地,但是這個地方並不容易守住。北方是強大的曹操,而且曹操一直是想要稱霸天下,並且一直視劉備為仇敵,若是曹操引大軍來犯,憑劉備在荊州的勢力是萬萬抵擋不住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的,這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同時孫權也是一直想要吞併劉備的,特別是孫權手下的鷹牌周瑜,一直想要除掉劉備,進而和曹操二分天下,形成對峙之勢。好在周瑜英年早逝,給了劉備喘息的機會。所以劉備僅僅經營荊州四郡是很難守住的,他必須要擴大勢力!

正是由於這三個原因,所以劉備必須要搶奪劉璋的地盤益州!


唐朝的長老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被一路打一路跑的人,一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打下荊州,才有了自己的一塊比較穩定的容身之地。但是劉備似乎並沒有滿足於佔領荊襄之地,而是進一步在實際成熟的時候拿下了益州和漢中。那麼為什麼劉備 不能像荊州的前一位主人劉表那樣安安穩穩經營荊州之地呢?

劉備的志向從來就不是一城一州

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熟讀《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的話,你會發現劉備是一個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且從起兵之始,劉備就有著明確的終極戰略目標——略取天下,同時也有著與戰略目標相對應的指導方針——以仁義服人心。

一兵一卒都是自己打拼出來的劉備深知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亂世之中,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城池數量只是自己實現最終目標之前用來計量離成功目標的尺子而已,因此劉備對於城池的態度是,在力有不逮時放棄,但是在實際成熟時也不客氣。

因此我們發現儘管劉備曾經在陶謙和劉表臨終之際不接受對方贈與的領土,但同時在有機會的時候對荊州和益州也是絲毫不客氣。不過這裡要說的一點就是,劉備和劉表這兩個荊州之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劉表這個荊州之主是當初受朝廷冊封的,並且劉表並無“四方之志”,但是作為一方諸侯來說,在保境安民方面做得也可謂是出色。

而劉備當上荊州之主純粹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在赤壁之戰後打下來的,而這只是劉備發家的第一步,看起來劉備是受到諸葛亮隆中對的啟發,希望能夠佔據荊益兩州再北上一爭天下,但事實上,劉備自身的目標也是八九不離十的,因此在時機成熟的時候 ,劉備是一定會盡力擴張自己的地盤的。

形勢的改變也讓劉備不能坐以待斃

當然,除了劉備和劉表的志向不同外,外部形勢的改變也不能讓劉備再像劉表那樣安穩的做一個守成之主,在劉表為荊州之主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中原連年戰火,因此經常有北方人士來荊州避難,而荊州也在劉表的治理下相對穩定,對於當然的群雄來說,發展得相對較好的荊州勢力是一塊“硬骨頭”,誰也不願意冒著啃不下來的風險來全力進攻劉表。

然而到劉備成為荊州之主時,形勢已經完全不同了,此時北方已經相對穩定,儘管曹操輸掉了赤壁之戰,但是北方根基依然穩固,統一的北方勢力會對南方勢力形成長期的威脅。此外,東邊的東吳政權因為一直希望不與其他勢力共有長江之險,所以對荊州一直是虎視眈眈,而益州的劉璋雖然懦弱無能,但是畢竟經常長時間的穩定發展也是兵強馬壯,更何況益州相對荊州有著順流而下的地理優勢,因此處於荊州這塊地上,當時的劉備儘管實力強大了,但是依舊不會有安全感。

綜合上面兩方面的原因讓劉備不可能不對劉璋這個“軟柿子”下手,但是因為劉備從起兵之初就打著“仁義”的旗號,再加上和劉璋同為漢室宗親的“血緣關係”也讓劉備不能直接對劉璋動手,甚至劉備還可以以此為藉口理直氣壯的攔截周瑜“進攻西川”的部隊。但是劉璋自己主動邀請劉備入蜀,這就等於給了劉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個時候劉備只需要一個合適的藉口就可以正式和劉璋刀兵相向了,而這個藉口對於劉備來說並不難找,所以在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之後,後面的故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以上


宇說三分


如果沒有諸葛亮和關羽,蜀國不可能亡國;如果不佔領荊州,蜀國還是不可能亡國。

荊州是東吳的地盤,這一點已經沒有任何爭議。既然荊州是東吳的地盤,人家為什麼不可以收復。關羽目空一切,只有匹夫之勇。他根本不會搞統一戰線,當然是自尋死路。

劉備既然選擇入蜀,必須執行偏安一隅的戰略。努力休養生息,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把荊州還給東吳,他們一定能夠為蜀國把好東大門。東吳不管怎麼強大,不可能主動征服蜀國。荊楚大地一直是是非之地,根本沒有必要去佔領。

歷史已經證明,征服蜀國的敵人一定是來自西北方向。所謂的劍南天險,根本不存在。蜀國人統一天下,只能是蜀人說夢。大家可以回味一下,五千年來有一個蜀國人統一天下嗎?

蜀國人一貫安分守己,安居樂業。千萬不要說統一天下,蜀國曆史上農民起義都很少。

荊州是魏、蜀、吳三家必爭之地,劉備不應該把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上。他鼠目寸光,把諸葛亮和關羽放在關鍵的地方,只能是自尋死路。

蜀國如果不佔領荊州,只有曹魏一個敵人。蜀國如果佔領荊州,只能使自己腹背受敵,亡國必然會成為現實。


鶴鄉秋翁


劉備不是不想獨佔荊襄九郡,而是不能,實力不濟做不到,劉備入蜀是奔著發大財去了,是其戰略上的必然選擇。

赤壁之戰雖然以曹操的失敗告終,但是曹操也不是無功而返,其勢力順利進入荊襄,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想要擊敗曹操獨佔荊襄可以說是痴人說夢。

赤壁之戰主要拼的是東吳和曹操,但是戰後,東吳可以說一點好處都沒撈到,劉備投入的本錢最少,但是收益最大,可以說兩位大佬打仗,便宜了助拳的劉豫州,當時看“三國演義”總是認為東吳周瑜不仗義,老是逼著劉備,諸葛亮還荊州,後來才明白,劉備才是“空手套白狼”,東吳死了人,出了力,卻得不到好處,自然是要討個說法的。

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可以說是陡然而富,戰前的劉備屯駐在新野,相當於荊州劉表治下的軍分區司令,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打著劉琦的名號一下就佔領了荊州南部四郡,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

孫權雖然仼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全柔為桂陽太守,但是桂陽實際在劉備手中,南郡實際在曹仁手中,後來也被劉備所奪,實際上孫權並沒有在荊州得到多少好處。孫權自然不會甘心,失敗的曹丞相自然也不會開心,陡然而富的劉備雖然守著荊州這一塊地盤,但就像是“武大郎夜裡摟著潘金蓮睡在西門慶旁邊”,也怕是夜裡睡不安穩,自然是要找一塊更安全的地盤。

從當時的形勢上看,只有入蜀奪取益州這一塊地盤是劉備最好的選擇,而且這也是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給劉備設計好的戰略。

出自“隆中對”,亮答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翻譯過來就說的很明白,現在荊州的北面是曹操,實力強勁,千萬不要招惹他,東邊是孫權,地盤經營的非常不錯,也不要想著虎口拔牙,只有益州,漢中的劉璋和張魯是軟柿子,況且益州又那麼富有,劉備的祖宗劉邦就是靠著蜀中發的家,劉備完全可以學習一下。

只不過這裡小編要強調一下,在諸葛亮的規劃中,益州是物資器材基地,荊州則是前出基地,想要奪取天下,兩塊地盤缺一不可。結果關羽“大意失荊州”,所以在關羽死後,劉備急於為關羽報仇,實際上,仇恨再其次,荊州才是劉備日思夜想的東西。


醉美木瀆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東漢時期荊州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瓜分了荊州,孫權佔有荊州的江夏郡、南郡的江陵及其附近地區;劉備佔領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又將軍隊駐紮在南郡的南岸的公安;曹操佔領南陽郡、南郡的襄陽及其附近地區。劉備並沒有佔領整個荊州。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趙雲傳》:“從平江南,以(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

劉備志在“圖霸業,興漢室”,因此肯定是要擴充勢力的。況且荊州局勢緊張,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對荊州都虎視眈眈。荊州也並非易守之地。

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制定戰略藍圖時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總結

由此可知,劉備要實現“圖霸業,興漢室”的目標,是一定要奪取蜀地的。


壹零壹肆


在三國中劉備可謂是天下梟雄,只不過因為他起步比較晚,所以蹉跎半生,依然沒有一個立錐之地。早年劉備雖然佔領過徐州,成為徐州刺史,佔領過一州之地盤,但是很快就在曹操還有呂布等人的軍閥戰爭中,失去了這個地方。



後來劉備輾轉反側,最後投到了劉表的麾下,駐紮在新野城。這個時候劉備打了半輩子的仗,但是隻得到新野這麼個小小的城池,確實也算不上什麼成功者,而且這個城池的所有權還是劉表的,劉備只是擁有其使用權而已。只不過後來因為赤壁之戰的緣故,劉備和孫權聯盟打敗了曹操終於取得了比較大的一塊地盤。



大家看三國,好像劉備在赤壁之後佔領了整個荊州,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劉備所佔的地盤還是比較有限,荊州最好的地方南陽郡和襄陽依然在曹操手中,另外孫權也佔了東邊的江夏郡。所以赤壁之後劉備並沒有佔領整個荊州,佔的地方比較有限,並且荊州也屬於四戰之地,劉備此時情況並不是很好。



而當時的益州可謂是天府之國,山川險要,易守難攻,所以劉備在劉璋的所謂邀請下,最後率軍攻佔了益州。因為只有佔領了益州,劉備的地盤才算安穩下來,才算有了一爭天下的實力。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