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的女人有啥不同?

東方史證


通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各自對女性人物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三國時代的女性與宋朝完全不同。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三國時代,女性的地位很高,風氣也更加開化,不講究什麼貞烈節順那些垃圾玩意,女性想離婚就離婚,想再嫁就再嫁,沒人有二話。而到了宋朝,女性地位大大下降,完全淪為男性的玩物和附屬品。

經常看歷史和國際時事的朋友都能發現一個比較神奇的規律:在歷史上,凡是女性地位高的時代,整個民族的戰鬥力就特別強悍,比如漢朝、三國、隋唐,那時候誰敢招惹這些王朝?不要說漢唐了,三國時代都亂成那樣了,外面羌、胡、匈奴、烏桓等有誰敢招惹曹操、劉備、公孫瓚?馬上就平掉他們的氣焰。女性地位低的朝代,戰鬥力都很垃圾,比如宋朝,旁邊任何一個國家,無論遼、夏、金、元,宋朝見了人家都得叫聲爺,完全惹不起。

同樣,到了現在也是如此。女性地位高,軍隊的戰鬥力就強。以色列那麼小一個國家能碾軋周圍一大群。而這群國家,沒有一個是尊重女性的。

尊重女性,就證明這個國家的男人有責任心,當然戰鬥力就強。所以,魏、吳、蜀三方實力強弱順序就是女性地位高低的順序。

咱們就拿兩個人物來比較一下,《三國演義》中有個祝融夫人,《水滸傳》中有個扈三娘。這兩位女性非常相似,都武藝高強,善使暗器,論戰場上廝殺都巾幗不讓鬚眉。但兩人由於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命運截然不同。

在《水滸傳》中,扈三娘是祝家莊祝彪的未婚妻。梁山與祝家莊一戰,扈三娘擒拿住王英,打敗了歐鵬,不幸被林沖擒住,當了俘虜。後來祝家莊被攻破,扈三娘被迫嫁給王英。王英是個什麼玩意兒?那是垃圾中的垃圾,毫無廉恥之心的一頭走獸而已。跟著宋江這種貨色混的,能有個好東西嗎?可惜一代巾幗,鮮花插在農家肥上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個祝融夫人,她是蠻王孟獲的妻子。諸葛亮南征孟獲,在銀坑洞一戰,祝融夫人大發雌威,連擒蜀漢兩員大將――張嶷和馬忠。後來在趙雲、魏延、馬岱三員大將的合力下,將其擒獲。在諸葛亮的教導下,改正了思想,端正了態度,為南疆的平定立下功勞。

大家看到了,諸葛亮可沒有逼迫祝融夫人嫁給張嶷或者馬忠,這與宋江那個賊頭完全不同。就從這一點就知道梁山那一窩草賊是些什麼東西。

可惜,扈三娘生錯了時代,生在了宋朝這個窩囊廢的時代,卿本佳人,奈何成賊!大好巾幗英雄,居然屈身於匪巢,與一幫無恥的草寇為伍,浪費了一身才能。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那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三國演義》教你的是忠直、正氣,俠肝義膽,兄弟情深,永不停息地奮鬥和進取;而《水滸傳》教你的是背叛、妥協、屈服和出賣,用兄弟的鮮血染紅自己的官袍頂戴。

《三國演義》中有為國鋤奸的貂蟬,有徵戰沙場的祝融夫人,有威震梟雄的孫尚香,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個性,與男性平起平坐。所以說,三國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不但對於男性如此,對於女性亦然。


饞嘴肥貓鏟史官


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女人比《水滸傳》的女人地位更高,更受尊重。

1、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三國時代,女性的地位很高,風氣也更加開化,不講究什麼貞潔節順哪些風俗習慣,女性想離婚就隨時都可以離婚,不需要聽從男方的要求,想再嫁就再嫁,沒有人敢說三道四,風言風語議論紛紛。《三國演義》中有個祝融女人,《水滸傳》中有個扈三娘。這兩位女性非常相似,都武藝高強,善於使暗器,論戰場上廝殺都巾幗不讓鬚眉。但兩人由於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命運缺截然不同。

2、在《水滸傳》中,扈三娘是祝家莊祝彪的未婚妻。梁山與祝家莊一戰。扈三娘擒拿住王英,打敗了歐鵬,不幸被林沖擒住,當了俘虜。後來祝家莊被攻破後,扈三娘被迫嫁王英。王英是個什麼樣的玩意?那就是一個地位極低的小嘍嘍,毫無大才專幹偷雞摸狗的事情。跟著宋江這種貨色混的。能有一個好結果嗎?可惜一代巾幗英雄,簡直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總結:所以小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女人是不一樣的。《三國演義》的女人地位高於《水滸傳》中的女人,更受尊重。





飛揚書法


首先,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水滸》中女人都只是配角,都是為了顯示男性人物而存在的。下面進行舉例。

1.三國中的貂蟬,在王允的連環計中完全成為一個工具人,騙完董卓騙呂布,最後在成功之時低調隱退。

2.三國中的孫尚香,先是做為周瑜計策中的棋子,不料計策未成,嫁至蜀地,後又成為工具人,欲帶阿斗返吾。

三國中的女性,大都知書達理,通曉大意,是中國古典女性的標準形象。

再來看水滸:

1.扈三娘,被梁山一夥殺了全家,還嫁給短小精悍的王英,這誰能忍?孫二孃 和顧大嫂還好都是敢於抗爭之人。

2,那麼出了梁山,您在看。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清風寨寨主夫人、甚至是金翠蓮、都是對女性滿滿的偏見。[淚奔]




羅納爾多啦A夢fly


三國中的女人是政治女人

一是伏皇后、何太后為皇位而死。

二是刁蟬為美人計離間計殺董卓而死。

三是吳國太為女兒嫁劉備而存在。

四是孫尚香嫁劉備為孫劉聯煙聯合而存在

五是曹操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

六是江東二喬美人嫁英雄孫策、周瑜。

七是曹操曹丕父子相爭甄氏做自己女人。

八是曹操關羽爭要女人秦宜祿妻子。

九是關羽徹夜讀書千里單騎護兄嫂。

十是趙雲七進七出救劉備妻與子。

水滸中的女人是性情女人

一是殺人武將,三女將扈三娘孫二孃顧大嫂。殺人不眨眼。

二是吃人武將,孫二孃黑店殺人殺頭陀做人肉包子。

三是淫人蕩婦,潘金蓮、潘巧雲、閆婆惜,盧俊義妻子均水性揚花,出軌他人。

四是被血腥殺死。潘金蓮潘巧雲閆婆惜均被血腥殺死。二潘被殘忍開膛破肚挖心。

五是被老虎咬死。李逵背母親上梁山。路上他去找水,母親被老虎吃掉。

六是粱山好漢武松殺死無辜的玉蘭。殺死了死有餘怙的王婆。

七是名妓李師師不知所終,林沖娘子遭高衙內汙辱自縊身亡。

兩書的女人地位不同,命運不同。

三國女人都是官場女人上層女人。皇后、皇太后、國太、公主、相府丫環、將官夫人。水滸女人多為殺場女人情場女人下層女人。草寇女人、淫蕩女人。

三國女人多美女,有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刁嬋,有曹植筆下絕世美女甄妃,有江軍著名美女姐妹花大喬小喬。水滸中女人多惡婦,母夜叉、母大蟲和史上幾大淫婦,心狠手辣、毒如蛇蠍。

三國女人多為家國向和向善。刁嬋雖被利用美人計但心在除惡滅賊興漢。孫尚香雖然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但對孫劉聯姻聯合抗曹有利又追求個人幸福。水滸女人三女將名為替天行道實則殺人為樂,四淫婦追求淫樂不惜謀害親夫,十惡不赦。

三國女人多軟著陸。孫尚香離婚,大喬小喬年輕守寡。甄宓為皇后。蔡琰回國琴瑟和諧。曹操幾個女兒隨漢獻帝高貴鄉公懸壺濟世壽終就寢。只有刁嬋有說成關羽女人有說被關羽殺死。水滸女人多橫死。三個女好漢戰死沙場,四個淫婦被血腥殺死。

綜上所述,有人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作為和平時代的少年女子可看三國學點家國情懷益於人生,勿看水滸髒了純潔少女之心,避免成悍婦淫婦,遺誤終身。


東方史證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三國。——林俊杰《曹操》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而《水滸傳》講述的是北宋時期,二個朝代相差900年,所以審美不同,服飾不同。

三國時期女子穿戴的是漢服,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漢服有正式完備的規定,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最有名的是“留仙群”。

北宋女性衣服分為三類,第一是公服,第二是禮服,第三是常服。當時后妃講究的是上穿寬袖衣,下有長裙身。當時的外衫上沒有帶,沒有扣,平整劃一。女性一般不穿長袍。她們一般有著襦、襖、衫、袍、褙子、半臂、背心、對襟旋襖、圍腰、抹胸、裹肚、裙、褲、足履等等衣服的樣式出現。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國家戰爭,而《水滸傳》講述的是108將被官府所逼上梁山,反抗皇帝的故事。二者背景不一樣,所以定位不同,影響不同。

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在《三國演義》中扮演者重要的形象。

貂蟬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王允利用貂蟬,完成了他的計謀,《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對整個故事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水滸傳》女性非常多,金翠蓮,林娘子,閻婆惜,潘金蓮,孫二孃,扈三娘,顧大嫂,李師師等等。但都沒有哪一位對整個故事影響很深。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無論是戰爭,還是反抗,古代女性的的那種不服輸與個人智慧,均值得後人學習。


十二十頁


在充滿男性陽剛之氣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中,女性形象非常容易被忽略,作者對女性形象的描述之語往往非常少,有的甚至是一筆帶過,這種現象放在現今社會,不太能夠被人接受,但是在男權當道的古代,這是合情合理的。下面,我根據外貌、姿態、性格、年齡將《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中的女性大致分為傾城美人、巾幗英雄、貞潔烈女和年長老婦四大類,並分別闡述這四類女人身上的異同。

一.傾城美人

要說這兩部作品中的美人,《三國演義》當推貂蟬,《水滸傳》當推潘金蓮、閻惜嬌之類。同是絕色,但所承擔的卻有異同。

她們所承擔的悲劇色彩的命運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下的犧牲品。貂蟬,舞女,有沉魚之貌,生活本平淡,但恩主的囑託卻讓她淪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她是一棋子,任務就是讓董卓與呂布反目,好不容易任務完成,卻沒有後續保障,只得不斷更換依附的男人,直至消失在讀者的視線中。她是無奈的,她是無辜的,她亦是悲哀的。潘金蓮、閻惜嬌之類,亦是苦命的女人,災難很是喜歡“眷顧”她們。他們從小貧苦無依、寄人籬下,受著命運的擺佈。好不容易生活有了相對穩定的依靠,但平淡無奇、有色眼光下的生活不斷折磨著她們脆弱的神經,終於,她們離經叛道,做出了有悖倫理的事。她們追尋到了虛假的精神樂趣,但殘酷的現實容不下她們,她們死的結局最終向世人宣佈了她們人生的悲哀。

她們都有著悲劇的命運,但是她們的悲劇程度是不同的,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世人對她們的看法上。貂蟬,她是王允安排在董卓、呂布身邊的棋子。世人同情其遭遇,更讚許她是一個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有遠見的女子,在她身上,世人能看到被昇華的道德。但是潘金蓮、閻惜嬌之類,世人對她們的評價就是“淫婦”,他們認為潘、閻兩人的出軌行為完完全全地脫離了道德的束縛,她們不管不顧,只為追求精神上的刺激,她們是自私的。這就是世人對她們的看法,以現代觀念來看,有點不公平,但具體的生活背景決定了貂蟬與潘、閻的悲劇程度存在差異。

二.巾幗英雄

論巾幗英雄,《水滸傳》中這樣的角色存在得更多更明顯,《三國演義》中的巾幗英雄相對比較隱性。此分類下,《三國演義》我推孫尚香、祝融,《水滸傳》我推扈三娘、孫二嫂和顧大嫂。

都是巾幗英雄,她們身上自然有一個最像的共同點,即豪爽的性格,她們沒有小女人的扭捏作態,有的是直爽的瀟灑。這種性格放在《水滸》中扈三娘、孫二嫂和顧大嫂身上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她們三人給人的印象就是直爽、敢說敢做、公正仗義。再說《三國》中的這兩號人物,大家可能有些不解,但她們身上確實有著點“男子氣概”。孫尚香,“自幼好觀武事,居常令侍婢擊劍為樂”,這在當時社會是不正常的,但孫尚香並不以此為奇,另外,相較於其丈夫劉備,她更顯氣魄,在離開東吳時,以自己一人之力化解危機。祝融,孟獲之妻,豪爽果敢,竭力輔佐丈夫,並有膽量隨夫出戰,生擒了張嶷和馬忠二將,實是一名戰場奇葩。

雖性格相同,但是歷史對同是豪爽之人的她們的評價又是有所區別的。《三國》中的這兩人,歷史視她們為“成功男人後面的女人”,對其都是褒獎態度;對《水滸》中的此三人,歷史將她們描述成了悍婦,是“站在男人身前的女人”,認為那是不符合禮數。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她們的區別在於對與丈夫關係的處理上。有一點很確定,她們都很愛自己的丈夫,但是,孫尚香和祝融在婚後選擇隱藏自己的真性情,安心地做賢妻;而扈三娘、孫二嫂、顧大嫂選擇用自己的真性情對待生活,對待丈夫,她們這一對對夫妻生活地自得其樂,我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妥。

所以,綜上,我覺得她們五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各有各的的生活態度罷了。

三.貞潔烈女

貞潔烈女,在此我指的是那些真心愛丈夫,願為丈夫奉獻一切的有節氣的女子。這樣的女子,《三國》中便是那投井自殺的糜夫人,《水滸》中便是那不畏強權的林夫人。

先說二人的共同點,此類女子她們的共同點便是有著無比善良、無比溫和的性格,有著無限愛丈夫的心。她們兩人是好妻子的典型,悉心照顧丈夫的生活,在生活中處處為丈夫著想,在危機時刻願意奉獻自己。說糜夫人,長坂坡之戰,劉備潰不成軍,為了保護阿斗,她讓趙雲率先帶阿斗離開,自己為了不拖累丈夫,毫無猶豫,投井自殺;再說林夫人,她不畏權貴,林沖被髮配,她不離不棄,說要等夫君回來,在林沖不在的日子裡,她竭力反抗高衙內,寧願一死也要保全自己和相公的名聲。她們兩人是偉大的。

糜夫人、林夫人,她們都是有氣節的女子,為了丈夫都願意奉獻。但是她們的奉獻在其丈夫的眼中,價值又是不一樣的。糜夫人死後,趙雲帶阿斗回去見劉備,劉備首先問的是趙雲安好,絲毫沒提及未見救回的糜夫人;而林夫人的待遇不同,林沖一直深愛自己的這個妻子,也就是為了保護妻子,他才得罪了高太尉。當她得知妻子自縊而死,他內心痛苦異常,揚言要為妻子報仇。所以從這一角度講,林夫人是幸福的,她的犧牲和對丈夫的愛是有回報的,不像糜夫人,空有一顆愛丈夫的心,卻得不到同等程度的回應。

四.年長老婦

前面所講都是關於兩本著作中的年輕女子,她們或美貌、或勇敢、或貞潔,但她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悲劇結局。試想原因,可能就因為她們還沒有太多的人生經驗,處理事情還不夠成熟、承擔壓力的能力還不夠強大。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兩部書中相對較年長的女性形象,看一下她們之間又有何不同。《三國》中我們就講徐母(徐庶之母),《水滸》中我們講王婆。

世人觀點可能覺得她們倆,一個忠義,有是非觀念;一個卑鄙,小市民典型,她們倆之間不存在什麼共同點。但在我看來,不然。我認為她們的共同點在於,她們都是封建強權統治下無力還擊的市民形象。說徐母,她是一個有是非觀念的人,她堅決認為曹操不是一個仁義之士,所以堅持反對徐庶輔佐曹操,但是,作為一個無力還擊的老婦,她還是被強行押到了曹操營中,曹操仍是成功地利用了她引來了徐庶;再說王婆,在西門慶這樣的權貴面前,她為了生存,除了阿諛奉承還能做什麼,她心裡也有禮義廉恥之心,但是她心中明白,以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撼動封建統治這樣一個大局勢的,所以她唯有妥協。

從上可以看出,她們生活的大背景是相同的,即作為小市民無力還擊。但是,就如上所言,她們在對待命運的態度上又是有明顯差異的。王婆選擇向赤裸裸的現實妥協,數年來累積的人生經驗告訴她自己要學會保護自己,這樣的思想日積月累累成了她心中邪惡的慾念,這才會變身成為《水滸》中那個歹毒、諂媚的王婆。而徐母不一樣,她多年堅持自己的準則,眼睛看得很透徹,她不準自己的兒子為曹操服務,為此她甚至可以自縊來明志。

以上就是《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中的女人們,原著中生動的文字描寫塑造了她們各異的形象,世人的眼光與探索賦予了她們褒與貶的名聲,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她們這一批女性形象上看到了那一個社會的縮影,封建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公平。所以,作為這個時代的女性,我覺的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應該像她們中的一些一樣,堅持做最真實的自己,為自己而活。






李啊啊呦耶


無論是《三國》還是《水滸》,女性一律“紅顏薄命”或“紅顏禍水”,沒有地位、附屬男人。區別在於《水滸》女性更具有抗爭意識和行為、努力掙扎,《三國》女性逆來順受、沒有抗爭、只認命。

即便《三國》中孫權之妹孫尚香貴為“金枝玉葉”,也不過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政治鬥爭一顆棋子。雖然“甘露寺招親”悅嫁劉皇叔,終究因集團利益而“勞燕分飛”,終究寂寞餘生、老死閨中;具有“閉月”之貌、位列“四大美女”第三之貂蟬同樣作王允“連環計”棋子,周旋董卓、呂布之間,雖功成而名裂,不得而終。至於劉備其他夫人,更是連“配角”都不算。死得最慘的是獵戶劉安之妻,被王八蛋的丈夫殺了當成“狼肉”款待劉備,實在是“女兒悲,嫁個男人是烏龜”😭。

《水滸》女性自潘金蓮、楊雄之妻、宋江之妾閆婆惜以及“母大蟲”顧大嫂、“母夜叉”孫二孃、“一丈青”扈三娘乃至傾國傾城之李師師,人物形象更清晰、更有血有肉,都有當“主角”機會,而且“爭取”獨立和自由意思更強烈。儘管最終以悲劇身份“謝幕”,但較之《三國》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女權”意識更強💪。

《三國》、《水滸》對國人為人處事方式方法乃至早期“三觀”形成影響深遠。其中女性形象尤其對中國女性“無才便是德”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棒槌抱著走”影響至深。雖然今天已“融媒體”時代,“逆來順受”“認命”婚姻觀念仍有市場。這是今人在學習“四大名著”時尤其需要警惕和批判之“糟粕”:無論男女,皆需警醒🤐。



譚菜根0972


《三國演義》女人應該有家國天下情懷,比如說貂蟬為了除禍國殃民的董卓,犧牲了自己一切,體現出女人偉大。《水滸傳》女性一般是水性楊花,比如潘金蓮,不守婦道,毒殺親夫,逼的武松為哥哥報仇,落草為寇,體現女人自私自利的一面。




平凡的世界128162794


《紅樓夢》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它開創了讚美女性的先河,這部偉大的著作,處處漾溢著女性善和美的光芒。

較之《紅樓夢》,它的前身《金瓶梅》則消極許多,其中雖同樣有著大量女性描寫,但筆筆都在醜化和譴責。

儘管如此,它還是比《三國》和《水滸》要先進得多。

在女性展示方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簡直就是一對難兄難弟。

如果非要在這方面比比誰更好一些的話,我覺得《水滸》比《三國》稍好一點。

《水滸》中的女人大概分三種,一種是弱女人,如金翠蓮、玉蘭和被李逵打傷的歌女等,她們地位低下,為了生計,甘為下人,她們的生命根本不屬於自己,一張虛錢實契,金翠蓮就成了男人的玩物,一點動搖,玉蘭就成了強人的刀下之鬼,而陪著小心,到酒桌上指望給人獻個歌的小姑娘,換來的卻是粗野無情的暴擊。

然而,《水滸傳》中的這些弱女子都是些極邊緣的人物,她們的身影總是被作者用筆像掃帚一樣掃到角落裡。

《水滸》對另外兩類女性描寫更多的是她們的醜態,如二潘賈氏閻婆惜等,她們都是投懷送抱的無恥之人,原沒什麼值得說的,但對顧大孫二扈三等女將,作者也沒有什麼好感,要麼是皮粗肉厚,要麼是醜劣如鬼,要麼是僵死如屍。


即便如此,《水滸》仍比《三國》好一些,最起碼《水滸》描寫了很多類型的女性,甚至有些形象成了世界文學長廊中的經典,而《三國》中的女人只有一副面孔,就是政治化,什麼思想,什麼追求,什麼內涵,統統沒有,她們簡直就是女版的要離專諸荊軻聶政,只有男權,沒有腦子,不是麼?為了滅董,貂蟬甘做犧牲,為了搞到荊州,孫尚香一個大姑娘嫁了老頭子連句歪話都沒有,還有千里走單騎,甘糜二夫人就是一對木偶。


可以說,《三國演義》中根本不存在女性形象,作者只是因為迴避不過才不得不提提她們罷了。


中山柴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說了男權社會之下的女性地位很低,但也有所區別。《三國演義》中的女性更多是以工具性的形象出現的,《水滸傳》中的女性要麼已經男性化了,要麼就直接是“淫婦”的臉譜化形象。

對於我國四大名著中的男女性形象,除了《紅樓夢》專門刻畫女性形象,為她們唱讚歌以外,在古代“三從四德”的觀念之下,女性始終都是從屬於男性的形象。像《水滸傳》中的一些女性,她們雖然出身窮苦,但免不了要給她一個“淫婦”的帽子,好像她們什麼都不會,就知道每天偷男人。這種思想源於“萬惡淫為首”的印象,說一個女人壞,那就最壞的就是“淫婦”了,而且還要配上一個比較猥瑣的“姦夫”,似乎只有這樣才算給予了懲罰。另外一種女性,像孫二孃、扈三娘她們在藝術形象上就活脫脫是個男性化的“女漢子”。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一方面是“紅顏禍水”,像貂蟬,一方面就是個生娃工具,沒見那個人帶著妻子,只見到處是搶孩子的。並且,還不能有正常的女人心理,比如趙雲的桃花運。這種藝術形象是將女性工具化的典型,她們就是男人們的工具(貂蟬至於董卓呂布之流,孫尚香至於孫劉聯盟而言)、玩物花瓶枕頭之類(張秀嫂子,大喬小喬等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