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兩大謀士擇主之道:他先後投靠三主 悲劇性的一生

歷史上,謀士存在於各大政治集團中,他們依附於豪強,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其實現政治目的。

從他們的特性和作用來看,他們具有謀士的共性,知識和謀略是每個謀士必不可少的“本事”,但他們走上仕途,參與政治的結果要麼成功,要麼失敗,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人生價值實現的情況有差異,包括個人的成長經歷、教育、性格、見識、品德、機遇等諸多因素。

而正確的擇主是謀士成功的首要條件,是他們發揮才智,實現價值的重要前提。

諸葛亮和陳宮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兩大謀士形象,謀士為主人出謀劃策,具有這個階層共有的特徵,但在“為他人作嫁衣”的政治生涯中,並不是每一個謀士都能夠一帆風順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國演義”兩大謀士擇主之道:他先後投靠三主 悲劇性的一生


這一篇,我們說說陳宮 公臺兄

在擇主方面,諸葛亮是一個成功的典型。然而,陳宮卻失敗了。

<strong>他急於求成,疏於深思,缺乏戰略性眼光和敏銳的觀察力。


“三國演義”兩大謀士擇主之道:他先後投靠三主 悲劇性的一生

他原是中牟縣令,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逃回家鄉的途中被陳宮捉住,當陳宮問及曹操為何自取其禍時,曹操振振有辭地答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陳宮深為感動,以為這一番話是曹操的肺腑之言。直到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後,又故意殺呂伯奢滅口,還悍然宣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這才意識到自己原來的判斷是錯誤的,曹操乃“狼心之徒”,他欲拔劍殺操,但轉念一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後投奔張繡,又轉投呂布,呂布被擒,他在白門樓就死。

其實陳宮帶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以匡助漢室國君為己任,但他沒有給自己做出正確的定位,更沒有對自己的選擇做出細緻、全面、正確的判斷。

“三國演義”兩大謀士擇主之道:他先後投靠三主 悲劇性的一生

<strong>陳宮不假思索地先後投靠三主,造成了他悲劇性的一生。

選擇曹操之時,僅憑一番話便被感動,說明他缺少社會經驗,不懂得政治鬥爭的複雜性和風險性,把傳統的為國除害、興復漢室的思想簡單化了,因此容易被眼前假象所迷惑,輕易地跟隨一個與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馳的人,走上了錯誤的第一步。但他很快看出了曹操的真實面目而斷然離去,後來投靠張繡和呂布,又是一大失敗。張繡是個位居一角的地方勢力,並無太大的發展空間。而呂布則是一個有勇無謀、剛愎自用、見利忘義的人,對於手下的謀士不盡其才。呂布被擒後,陳宮看了呂布一眼,忿忿地說:“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擒也。”其實陳宮是個很有計謀的人,他跟隨呂布先後與曹操、劉備等多次交戰,出了不少妙策良計,凡聽陳宮計謀就勝,不從便敗。然而如此有計謀的人卻不會為自己的前途做出正確規劃。在錯誤地選擇曹操之後,他沒有吸取教訓,從自身找出不足之處。相反,竟然朝著更錯誤的擇主方向發展,以至身死白門樓,可見,選擇呂布是他走的第二步錯棋。


“三國演義”兩大謀士擇主之道:他先後投靠三主 悲劇性的一生

<strong>出於為國為民傳統儒家忠義思想的考慮,他放棄了曹操。但是選擇呂布並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儒家思想,因為呂布並不是要救國安民的人,他的功利思想很嚴重,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呂布和曹操同為一丘之貉。但陳宮為什麼選擇了自私自利的呂布呢?白門樓之時,曹操問起這個問題,陳宮回答:“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這樣的擇主之道可以說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其實,陳宮選擇了呂布,很大程度上還是建功立業、急於求成的思想在作祟。只要有機會,不像曹操那樣“詭詐奸險”,即使勇而無謀、剛愎自用,也可考慮。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跟隨了呂布,而沒有仔細審視呂布的個人品質的優劣,能否人盡其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的政治願望,而這些確實造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