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两大谋士择主之道:他先后投靠三主 悲剧性的一生

历史上,谋士存在于各大政治集团中,他们依附于豪强,为其出谋划策,帮助其实现政治目的。

从他们的特性和作用来看,他们具有谋士的共性,知识和谋略是每个谋士必不可少的“本事”,但他们走上仕途,参与政治的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情况有差异,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性格、见识、品德、机遇等诸多因素。

而正确的择主是谋士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他们发挥才智,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

诸葛亮和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两大谋士形象,谋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具有这个阶层共有的特征,但在“为他人作嫁衣”的政治生涯中,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能够一帆风顺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国演义”两大谋士择主之道:他先后投靠三主 悲剧性的一生


这一篇,我们说说陈宫 公台兄

在择主方面,诸葛亮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然而,陈宫却失败了。

<strong>他急于求成,疏于深思,缺乏战略性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


“三国演义”两大谋士择主之道:他先后投靠三主 悲剧性的一生

他原是中牟县令,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家乡的途中被陈宫捉住,当陈宫问及曹操为何自取其祸时,曹操振振有辞地答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陈宫深为感动,以为这一番话是曹操的肺腑之言。直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又故意杀吕伯奢灭口,还悍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曹操乃“狼心之徒”,他欲拔剑杀操,但转念一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后投奔张绣,又转投吕布,吕布被擒,他在白门楼就死。

其实陈宫带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以匡助汉室国君为己任,但他没有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更没有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细致、全面、正确的判断。

“三国演义”两大谋士择主之道:他先后投靠三主 悲剧性的一生

<strong>陈宫不假思索地先后投靠三主,造成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选择曹操之时,仅凭一番话便被感动,说明他缺少社会经验,不懂得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把传统的为国除害、兴复汉室的思想简单化了,因此容易被眼前假象所迷惑,轻易地跟随一个与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人,走上了错误的第一步。但他很快看出了曹操的真实面目而断然离去,后来投靠张绣和吕布,又是一大失败。张绣是个位居一角的地方势力,并无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吕布则是一个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见利忘义的人,对于手下的谋士不尽其才。吕布被擒后,陈宫看了吕布一眼,忿忿地说:“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擒也。”其实陈宫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他跟随吕布先后与曹操、刘备等多次交战,出了不少妙策良计,凡听陈宫计谋就胜,不从便败。然而如此有计谋的人却不会为自己的前途做出正确规划。在错误地选择曹操之后,他没有吸取教训,从自身找出不足之处。相反,竟然朝着更错误的择主方向发展,以至身死白门楼,可见,选择吕布是他走的第二步错棋。


“三国演义”两大谋士择主之道:他先后投靠三主 悲剧性的一生

<strong>出于为国为民传统儒家忠义思想的考虑,他放弃了曹操。但是选择吕布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儒家思想,因为吕布并不是要救国安民的人,他的功利思想很严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吕布和曹操同为一丘之貉。但陈宫为什么选择了自私自利的吕布呢?白门楼之时,曹操问起这个问题,陈宫回答:“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这样的择主之道可以说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陈宫选择了吕布,很大程度上还是建功立业、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作祟。只要有机会,不像曹操那样“诡诈奸险”,即使勇而无谋、刚愎自用,也可考虑。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跟随了吕布,而没有仔细审视吕布的个人品质的优劣,能否人尽其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的政治愿望,而这些确实造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