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那麼聰明,卻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


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那麼聰明,卻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

提起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縱觀古今軍事家們的奇謀妙計,無不是出自諸葛亮的智慧謀略中。因此,諸葛亮被人們稱為智神。那麼,這麼聰明的一個人,當時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

前段時間,我把這個問題在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上提問了一下,引來一大批歷史愛好者的回答,其中不乏歷史學家和專家、學者。但見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我總結了一下,共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大家都知道,非正義戰爭是打不勝的。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不過是興復漢室,拯救一個快要滅亡的王朝,與民生毫無利害關係。

而東漢末年的皇帝們,一代不如一代,盲目寵信宦官,致使朝政昏暗,政治腐敗,早已失去了民心,並由此導致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的爆發。失去民心,就不會有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孔明六出祈山,無功而返。

第二個原因,諸葛亮一直不是蜀國的最高領導者,他不可能也不能統一中國。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所謂的豐功偉績,其實都是最高領導者皇帝建立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大臣無論有多麼賢能,他做人做事的權限都是在皇帝允許的範圍內,他的所做所為都是在皇帝的領導下進行的。

只有皇帝英明偉大,大臣才能建立功業。而諸葛亮一直是蜀國的二把手,他的才能一直在劉備、劉禪的領導下發揮。

正因為諸葛亮不是蜀國的最高領導人,才導致劉備胡亂用人,派驕傲自大的關羽鎮守荊州。結果,東吳呂蒙白衣渡冮,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之後,劉備為二弟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

結果,被東吳書生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大敗而逃,回到白帝城,連氣帶病駕崩了。試想,諸葛亮若是蜀國的皇帝、第一把手,以他小心謹慎的性格特徵,決不會使蜀國有這兩大失誤。

第三個原因,諸葛亮缺乏雄才大略,善用計謀不善於用人。

衡量一個人有沒有雄才大略,不僅僅要看他本人有沒有謀略,更重要的是看他會不會用人,會不會聽取別人的計謀。人之將死,其言亦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劉備臨死,曾提醒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志大才疏,不可重用。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並沒有把劉備的話當回事,結果錯用馬謖,把街亭丟了。糧道被截斷,諸葛亮無法進取中原,只得領兵鎩羽而歸。

諸葛亮北伐中原,大將魏延曾屢次獻計,出奇兵從子午谷進軍,消滅魏國。可倔強的諸葛亮寧願錯用馬謖,丟掉街亭,也不肯用魏延的計謀冒險一試。不僅魏延這樣獻計,而且司馬懿也說過,他若為諸葛亮,就從子午谷進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後來的史實也證明魏延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諸葛亮不僅不採用魏延的計謀,他還在軍隊排斥大將魏延。由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智量淺狹,缺乏雄才大略,不善於突破自我,採用他人的策略。

須知,從古到今,統一中國都是盤大棋,非雄才大略者是完不成的。而諸葛亮單純地依靠個人的智慧和謀略,不肯適當地放權,致使別的將領沒有成長的空間。因此,人們都說,西蜀無大將,廖化任先鋒。

人們的意思是說,蜀國將才匱乏。由於諸葛亮自身的過分突出,嚴重製約了其他將領的發展。由於諸葛亮不善於用人,軍中的好多事都是親歷親為,結果導致他勞累過度,年僅五十三歲,便病死在軍中。

綜上所述,諸葛亮由於北伐戰爭不是正義之戰,本人不是蜀國最高領導者,且又缺乏雄才大略,所以未能統一當時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