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那么聪明,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那么聪明,却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提起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纵观古今军事家们的奇谋妙计,无不是出自诸葛亮的智慧谋略中。因此,诸葛亮被人们称为智神。那么,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当时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前段时间,我把这个问题在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上提问了一下,引来一大批历史爱好者的回答,其中不乏历史学家和专家、学者。但见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我总结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大家都知道,非正义战争是打不胜的。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不过是兴复汉室,拯救一个快要灭亡的王朝,与民生毫无利害关系。

而东汉末年的皇帝们,一代不如一代,盲目宠信宦官,致使朝政昏暗,政治腐败,早已失去了民心,并由此导致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的爆发。失去民心,就不会有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孔明六出祈山,无功而返。

第二个原因,诸葛亮一直不是蜀国的最高领导者,他不可能也不能统一中国。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所谓的丰功伟绩,其实都是最高领导者皇帝建立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大臣无论有多么贤能,他做人做事的权限都是在皇帝允许的范围内,他的所做所为都是在皇帝的领导下进行的。

只有皇帝英明伟大,大臣才能建立功业。而诸葛亮一直是蜀国的二把手,他的才能一直在刘备、刘禅的领导下发挥。

正因为诸葛亮不是蜀国的最高领导人,才导致刘备胡乱用人,派骄傲自大的关羽镇守荆州。结果,东吴吕蒙白衣渡冮,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之后,刘备为二弟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

结果,被东吴书生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而逃,回到白帝城,连气带病驾崩了。试想,诸葛亮若是蜀国的皇帝、第一把手,以他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决不会使蜀国有这两大失误。

第三个原因,诸葛亮缺乏雄才大略,善用计谋不善于用人。

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雄才大略,不仅仅要看他本人有没有谋略,更重要的是看他会不会用人,会不会听取别人的计谋。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刘备临死,曾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志大才疏,不可重用。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并没有把刘备的话当回事,结果错用马谡,把街亭丢了。粮道被截断,诸葛亮无法进取中原,只得领兵铩羽而归。

诸葛亮北伐中原,大将魏延曾屡次献计,出奇兵从子午谷进军,消灭魏国。可倔强的诸葛亮宁愿错用马谡,丢掉街亭,也不肯用魏延的计谋冒险一试。不仅魏延这样献计,而且司马懿也说过,他若为诸葛亮,就从子午谷进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来的史实也证明魏延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诸葛亮不仅不采用魏延的计谋,他还在军队排斥大将魏延。由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智量浅狭,缺乏雄才大略,不善于突破自我,采用他人的策略。

须知,从古到今,统一中国都是盘大棋,非雄才大略者是完不成的。而诸葛亮单纯地依靠个人的智慧和谋略,不肯适当地放权,致使别的将领没有成长的空间。因此,人们都说,西蜀无大将,廖化任先锋。

人们的意思是说,蜀国将才匮乏。由于诸葛亮自身的过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其他将领的发展。由于诸葛亮不善于用人,军中的好多事都是亲历亲为,结果导致他劳累过度,年仅五十三岁,便病死在军中。

综上所述,诸葛亮由于北伐战争不是正义之战,本人不是蜀国最高领导者,且又缺乏雄才大略,所以未能统一当时的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