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萬步,清晨到凌晨,上萬次敲門…… 兩江新區:她是疫情防控中的女戰士

中國發展網訊 2020年,對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危舊房變新房!年初,社區488戶居民房屋綜合整治全部完成,居民陸續搬進新居。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沖淡了喬遷喜慶。

一聲令下,使命必達。為了阻止疫情的擴散,已經艱辛奮戰了一年的社區幹部,在謝蘭的帶領下,又紛紛請戰,衝刺在社區防控的第一線。而且,謝蘭的隊伍更加龐大,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願者們,以及很多社區群眾,紛紛加入戰“疫”,“疫情不散,我們不退。”謝蘭如是說。

超強大腦,她心裡有本“防疫臺賬”

謝蘭是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也是地道的邢家橋人。當社區幹部10多年來,轄區4000餘戶家庭10000多名居民,每家每戶的情況,在她腦海裡都有清晰的數據。社區居民都說謝書記有個超強大腦,上至老年人下至幾歲小孩兒,她都認識,芝麻大的小事,也不會忘。

邢家橋社區是一個混合型社區,單體樓多,流動人口多,有4253戶居民和670家商戶,在2019年的危舊房改造中,謝蘭以及人和的150多名幹部,日夜奮戰,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了社區群眾的信賴,最終成功實現了老舊房的改造,在這一過程中,謝蘭與社區群眾接下了深厚的情誼,也為社區黨組織攢下威信與戰鬥力,成為2019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謝蘭第一時間組織社區工作同志召開緊急工作會議,實行“七包一”(街道領導、駐居幹部、社區民警、社區醫生、社區工作人員、黨員代表、網格員)管控措施,全面進行了拉網式排查。

“吳二妹,我剛去過你爸爸家,他說一切都好,讓你安心在家。”2月7日,謝蘭帶著工作人員進行入戶摸排。摸排完成後,她不急著走,而是站在門外聊了幾句。為啥要聊?謝蘭說,吳二妹叫吳燕,平時經常去探望同住一個社區的老父親。疫情當前,為了讓吳燕少出門,所以社區幹部們走訪時,就會專門把老人的情況告訴吳燕,讓她安心。

“對轄區居民、商戶進行了拉網式排查,詳細登記走訪情況。對未排查到的家庭,採取電話、多次上門走訪的方式,直至取得聯繫。”從大年三十,謝蘭和同事們連續奮戰至今。早上六七點鐘到社區,有時候熬更守夜製作宣傳表格到凌晨兩點,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每天步行超過2萬步;一棟棟樓,一層層,一戶戶排查,上萬次敲門……謝蘭說,數字的臺賬記錄防疫信息,社區幹部心裡的“臺賬”記錄每位居民關心的事。把他們關心的事解決好,防疫工作才能做紮實。

“邢家橋社區有4500多戶居民、670個門面、1個農貿市場、4個生活超市,每個數字後面都是具體的人。做好人的工作,才能做好防疫工作。”謝蘭說。

創新方法,傳幫帶逐漸轉變老年人觀念

“不要出門,出門一定要戴口罩……”高音喇叭、宣傳橫幅、宣傳單,連續多天,各種各樣的宣傳媒介向居民們傳遞著防疫知識,謝蘭最關心也最擔心的是轄區的老年人。邢家橋社區是兩江新區直管區域內最早建成的安置房小區,約40%的居住人口為老年人。

“社區內老年茶館、麻將館較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更易感染。從入戶第一天起,社區便加強了此類場所的宣傳排查。”老年人是易感人群,接受信息的途徑有限,疫情當前,不是人人都能引起重視。謝蘭說,為了做好老年人的宣傳,社區特別針對老年人生活習性,製作《給老年朋友的一封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老年人們傳遞信息。

“我沒病,不戴口罩沒得事……”在勸離勸退人群的時候,有些老年人並不理解社區工作人員,今年70歲的李爺爺,犟脾氣,他始終堅信自己不會得病,也不戴口罩出門。部分心疼謝書記的居民常常勸阻謝書記:“那個李老頭,固執得很,你不要在他身上耗費精力。你自己做完手術都沒好好休息一天,綜合整治才告一段落,你硬是不要命了。”

“他犟,說明我們社區幹部對他思想工作還沒徹底做通。”謝蘭也“犟”,一根筋,多次上門給李爺爺做工作,一說就是幾十分鐘,嗓子都說幹了。“少一分感染風險,社區就多一份平安。”謝蘭帶著社區幹部們一次次的上門,制定一對一監管機制,先通過對李爺爺家人進行防控知識宣傳,再通過家人傳、幫、帶逐漸改變了其觀念。如今,家人出門扔垃圾,李爺爺還不忘叮囑聲:“把口罩帶起哦。”

聯防聯控、群防群治,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很重要

“書記你好!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隨時聽從召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黨員志願者孟吉倫發來的微信。

“我是一名黨員,在這個時候不能退縮,如果黨組織需要,或有任何工作安排,我定當全力以赴!”這是慄道勇發來的微信。

……

這樣的微信,在謝蘭的手機裡數不勝數,隨著社區黨員們紛紛“請戰”,迅速凝聚起了一支有力的隊伍。由於謝蘭在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綜合整治項目中的努力奉獻,給群眾帶來了實惠,“人氣很高”。“社區黨組織平時積攢的威信這下發揮了大作用。”謝蘭說,此次黨員們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群眾也是社區工作的一大助力。

“我們將疫情防護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發動社區黨員、工作人員、居民代表、志願者等200多人,全力排查湖北返渝人員的同時,宣傳疫情知識,發放防護口罩,社區黨員和群眾十分支持,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對老年人和困難群眾的發動和科普上。”通過廣泛深入的動員和宣傳,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黨組織與群眾的心也貼得更近了。整個社區內,有任何風吹草動,居民都會主動和社區聯繫。

謝蘭回憶,1月29日,一位黨員反應,有一住戶乘坐的出租車司機曾載過從武漢回渝的重慶人,並提供了一個車牌號。值班人員立即聯繫派出所,找到了此人,並通知所屬社區接管。“有我們黨員代表在,社區有任何風吹草動我都知道。”謝蘭自豪地說,這只是社區群防群治工作的一個縮影,有時,半夜也會接到群眾主動告知武漢返渝的信息,也有居民群眾在社區微信群裡面告知哪幢樓有外地回渝人員。

更難得是,社區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社區群眾志願者超過200人,加上社區黨員和網格員,形成了一個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社區網絡。謝蘭說,“群防群治,關鍵是群眾的積極參與,有了大家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社區防控才能真正落實落地,不然,社區1萬多人,我們看都看不過來。”

“百變超人”,哪裡缺崗,她火速頂上

說話語速超快,走路帶風……謝蘭做事麻利,是一位風風火火的女漢子。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願者……從拉網式排查,到防疫宣教,到聯防聯控,謝蘭好似“百變超人”,哪裡缺崗,她火速頂上。

“在社區整治時,很多志願者挺身而出,這一次抗疫,轄區120餘志願者主動請纓。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20來歲,大家挨家挨戶排查,見不到人誓不罷休。”抗疫期間,謝蘭最惦記的還是轄區的弱勢群體,低保戶、殘疾人、獨居老人……他們的一日三餐能否得到保障?

“我們成立20多人的網格隊伍,也是我們的黨員志願者隊伍,每天把服務送到家。買菜、訂餐,有任何需求,我們都會一一滿足。保證他們不餓著,不凍著,在家好好的。”轄區低保戶肖軍(化名),智力殘疾,與91歲母親居住在一起,為保障二人防疫期間生活狀況,謝蘭變身“跑腿幫”,每天上門查看情況,為他們代買代購生活用品。

“謝書記,我們‘關’了好久了,什麼時候才能出去啊,我熬不住了。”6日傍晚,社區陳婆婆給謝蘭打來電話。陳婆婆說,在家看電視看得眼花,睡覺睡得腦殼痛,實在不知道在家幹什麼了,很無聊。雖然是小小的抱怨,但謝蘭記在了心上,立馬從社區辦公室出來,戴上口罩,上樓去找陳婆婆,瞬間變身“陪聊”。

“他們這個時候可能就是需要找人聊聊天,我們入戶做工作,陪他們吹吹龍門陣,擺擺現在的疫情,翻出權威部門的報道給他們看看,告訴他們現在抗疫防控形勢。道理說通了,他們也就明白了。”謝蘭說,為了讓轄區居民足不出戶瞭解社區防疫動態,社區劃分10多個網格並組建微信群,有了動態,都會第一時間在群裡分享,居民們足不出戶都能知曉,讓他們心安。

責任擔當,“比起家人,社區現在更需要我們”

今年是謝蘭紮根社區的第18個年頭,在這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她的腳步從未停歇,紮根社區18年,她把百姓冷暖時刻掛在心間。聊起邢家橋社區的情況,她一清二楚,可對於家裡的情況,她卻沒什麼數。18年來,每年的年三十,她從未在家吃過一頓團年飯。

“老公也在基層一線,每年年三十都要值守。以前女兒還小的時候,年三十那天,基本上都是把她‘寄存’在親戚家,我們夫妻倆等下班了再去把她接回家。”後來,謝蘭的女兒也成了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她開始理解父母,在她看來,父母並不是狠心丟下她,不陪伴她,而是為了更多家庭能平安團圓而選擇負重前行。

這個年三十,謝蘭和老公、女兒都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至今未休息過一天,更沒有時間照顧家裡的小孩。謝蘭說,4歲的外孫重複著女兒的童年,這個春節依舊過著“寄存”的生活。

“我們不是最困難的。”謝蘭說,同樣參與到防疫工作中來的社區主任許光靜,每天走得腳起泡,哪怕一瘸一拐也要挨家挨戶上門排查,她的兒子讀高中,可寒假期間她沒有一天管過兒子的學習;社區老書記鄧美清,兒子工傷臥床不起,兒媳只能獨自照顧剛出生的孩子;社區還有兩位幹部春節原本計劃到外地度假,接到工作通知後,毫不猶豫退票返崗……大家都放棄了休假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全身心投入工作。

“疫情不散,我們不退。我相信大家團結一致,一定會趕走病毒。”謝蘭目光堅毅,好似一位鋼鐵戰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