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張亮爆出17年離婚,很多網友都說再也不相信愛情、婚姻、好男人。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對於愛情、婚姻的質疑,河馬哥想起高曉松錄製《奇葩說》中的一些話:


年輕的時候會覺得愛情大過天,大過地,比人生重要。


慢慢的,會覺得人生比愛情更重要,自己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更重要。


什麼是好的感情,就是我們都變成更好的自己。


什麼是更好的自己?是純良的自己,誠懇的自己,磊落的自己。


1


1958年,北太平莊一處普通的住宅樓裡,一個男人正在與自己的妻子告別。



他低著頭,不敢看妻子的眼睛,只是盯著家裡的裝修,水泥地,白灰牆,到處都是裸露的電線與管道。


看了一會,他心裡有些酸,這麼多年,委屈妻子了。


但接下來的事情,他更要委屈妻子了,因為他要遠赴外地工作,歸期不定。


女人見他低頭,知道男人是不捨得離開老婆孩子。


但她想,不過就是幾個月,再不濟就是一年,他肯定會回來的。


於是,她問:“你去哪兒,做什麼工作?”


男人回:“不能說。”


女人理解,她說:“我不問,你到地方把那的信箱號碼告訴我,我給你寫信。”


男人苦澀的說:“不能寫信,不能通信。”


之後,兩人就陷入了沉默,良久,男人抬起頭,看著妻子哽咽:


“以後這個家就靠你了,我走後就顧不得這個家了,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如果做好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值了,死了也值。”


女人聽了,看著眼前眉頭緊皺的男人,一時間千言萬語說不出話。


最後,她嘆了一口氣,說:“你去吧,我支持你。”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為了這一句支持,女人撐起了這個家,也陷入了茫茫無盡的等待。


她萬萬沒有想到,男人這一走,從此便如人間蒸發一般,再也沒有蹤跡。


男人離家的時候34歲,她30歲,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


男人回來的時候,是61歲,滿頭白髮,步履蹣跚,嘴裡時不時吐一口血,身為醫生的她,一看就知道,癌症晚期。


這個走了28年的男人,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這個等了28年的女人,是他的妻子,許鹿希。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2

世家之交,青梅竹馬

我愛你,所以我支持你


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愛情,放到現在,就是一部偶像劇。


兩家是世交,鄧父是國學大師鄧以蟄,許父是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兩人同為北大教授。



兩家人交好,自然兩家的孩子也來往頻繁,鄧稼先與許鹿希從小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1953年,兩人在大家的祝福下,結為夫妻。


在眾人眼裡,這兩人可謂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新郎是留美歸來的博士,任職研究所副研究員,前途無量;


新娘是醫學院老師,教書育人,工作體面;


兩人婚後,琴瑟和諧,羨煞眾人。


鄧稼先工作不忙的時候,總會騎著自行車,去接許鹿希下班,兩人下班回家,一起做飯,讀書,聽歌劇。


之後,一對兒女接連出生,這讓鄧稼先更是喜不自勝,他陪著女兒捉迷藏,跟著兒子捉蛐蛐,放炮仗,一家四口其樂融融,那時候的兩人可謂是過了一段神仙日子。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直到1958年,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樣?”


鄧稼先一聽:“大炮仗”,隨機反應過來說的是原子彈,他激動了一會,想了想,隨機點頭,“我去”。


他能不去嗎?不能,因為報效祖國就是他畢生心願。


他想起自己當初赴美留學的時候,有朋友問他:“現在天快亮了,你為什麼不留在國內呢?”


鄧稼先回答:“你們放心,我學成一定回來,我去美國留學就是學技術,學完了我就回來。”


正如他所言,到了美國之後,他玩命似的學習,只用了23個月,就完成了博士答辯,被導師和同學們稱為“娃娃博士”。


在很多人眼裡,鄧稼先年輕有為,照這個發展趨勢,他未來極有可能衝擊諾貝爾獎。


但誰也沒想到,拿到學位的第9天,鄧稼先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返回祖國。


這讓很多同學和導師大為不解,他們勸他留下,因為美國的發展條件遠比國內好的多,可鄧稼先還是義無反顧了上了回國的輪渡·····


他知道,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他知道,自己的胸腔裡,跳動的是一顆中國心。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於是,當錢三強來找他的時候,他立刻就接受了這項任務。


他明白,接受就意味著,從此他要隱姓埋名,奔赴荒蕪的戈壁,去做一份不知道何時才能做完的工作;


也意味著,從此,他要離開自己的妻子,孩子,切斷與家人的任何來往,不知何時是歸期。


鄧稼先走後,音信全無。


剛開始,孩子們總是問:“爸爸去哪兒了,怎麼還不回來?”


她總是假裝鎮定的哄:“爸爸去出差了,過幾天就回來了。”


一天,又一天,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


孩子們問爸爸回來的次數,越來越少,他們似乎漸漸明白,爸爸好像不回來了,可能是不要他們了吧。


鄰居們也由剛開始的猜疑,變成了肯定,大家都開始揹著許鹿希議論,


“那家男人走了,不要他們母子了,真可憐啊。”


“就是,走了這麼多年,還不回來,聽說連個口信都沒有?”


“哎,真是的,男人這一走,就是28年,不知道那家女人怎麼熬過來的。”


怎麼熬的?許鹿希也不知道。


她一個人,撫養兩個孩子,贍養四位老人,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人,也懷揣希望的等待。


她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男人回來的時候,她要保證家還在,她說過要支持鄧稼先,那就不管一切代價,要相信他。


只是,28年的煎熬和等待,許鹿希吃過的苦,流過的淚,除了她自己,誰又知道呢·····


3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捨棄“小愛”,以身報國


當許鹿希在家裡默默等待的時候,鄧稼先此刻正跟著警衛員,在茫茫戈壁裡公用一個飯盒吃飯。


他用飯盒盛飯,警衛員用盒蓋盛,這架勢,愣誰見了,都不敢相信他是一個留美歸來的物理專家。


在這裡,他是物理專家,也是建築工,領著一群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日夜不停地撿磚頭,拾瓦片,愣是在亂墳堆裡,建造出一個實驗基地;


他是建築工,也是翻譯員,在蘇聯專家撤走後,他們沒有參考資料,鄧稼先就自己找外文資料學,學會了再翻譯成中文,印出來,發給大家看;


他是翻譯員,也是數據員,研究原子彈,需要大量計算數據,他們沒有電腦,就用算盤,為了演算一個數據,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月;


就這樣,一群人忘我的工作,卻沒有一個人是為了自己。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兩朵蘑菇雲,高高的炸裂在西部大漠的上空,震驚了全世界。


遠在千里之外的許鹿希,見到報紙上的蘑菇雲,她笑了,也哭了。


她終於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在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此刻,距離丈夫已經離家9年了。


孩子們也大了,她也老了,她想,鄧稼先是不是快回來了。


只可惜,鄧稼先還是沒有回來,他繼續在沙漠,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核試驗。


他說:“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為了研究核武器,他親自上陣,核試驗經歷了32次,親自指揮15次,絲毫不顧忌這樣的工作量,核輻射對他的健康損害有多大。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最危險的一次,是在1979年。


他像往常一樣親自指揮,核彈空投試驗,只是這一次,天空沒有出現蘑菇雲,核彈直接從高空摔到地上,眾人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立刻準備去事故區查看。


大家都知道,前去事故區查看意味著什麼?但在這份危險面前,沒有一個人退縮。


此刻的鄧稼先,走到了最前面,他說:“你們都年輕,我去。”


有人攔住他,“你是專家,核輻射是致命的,你不能去。”


鄧稼先說:“你們不知道什麼樣,去了也沒用,它是我設計的,我就要把它找出來。”


鄧稼先進去後,眾人默默掩面哭,誰都不敢出聲,大家都期望鄧稼先能夠平安出來。


此刻,分秒都是煎熬,終於,鄧稼先出來了,他見到大家疲憊的露出一個笑:“沒事,同志們,沒事了。”


事後,有人說他傻,進去就是送死,他說:“我不進去,誰進去,讓他們年輕人進去?責任書上簽字的人是我,再說,剛站起來的中國,可以沒有鄧稼先,但不能沒有原子彈。”


但這樣的捨生忘死,幾度赴險,除了實驗基地的人,再也沒有其他人知道。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1984年的時候,鄧稼先在會上說:“我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以後這份工作就靠你們了。”


大家聽他說完,都笑了,紛紛安慰他:“鄧老,你才60歲,潛力無限,別灰心。”


鄧稼先跟著笑,笑著笑著就哭了,他的身體狀況自己瞭解,一天不如一天,他突然想回家,想看看妻子和孩子,不知道家裡的他們,還好嗎?還記得這個20多年前離家的人嗎?


終於,在他61歲那年,他回家了。


他見到了妻子許鹿希,他老了,妻子也老了。


分離28年之後,他們夫妻倆終於團聚了。


可是鄧稼先的身體情況急劇日下,醫生看到診斷書的時候就哭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遭遇這麼多核輻射,他全身的各個器官,幾乎都廢了。


許鹿希得知鄧稼先的診斷結果後,她很鎮定的走過去,緊緊扶住蹣跚的丈夫,她說:“我知道,我都知道,你什麼都不用說,好好養病。”


鄧稼先點點頭,看著同樣蒼老的妻子,他默默流淚,因為他的確診結果是:結腸癌,醫生說最好的結果,還有1年時間。


他們分開了28年,如今重聚了,卻只有不到1年時間,任誰也無法接受,但這就是現實。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4

要是有來世

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選擇你


回到家之後的鄧稼先,幾乎都是在醫院度過的。


他躺在病床上,拉著老伴的手,兩人也不怎麼說話,就是默默看著彼此。


疼到忍不了,醫生就過來給他打杜冷丁,從一天一針,到一個小時一針。


許鹿希見了,心裡難受,也不敢當著鄧稼先的面哭。


遇到鄧稼先精神好的時候,他就坐起來,讓人給他在病床上支一個小桌子,他要整理這些年的研究資料,想交給年輕人繼續研究,他說,這些資料必須整理好,不能讓別的國家落我們太遠。


許鹿希見丈夫還在埋頭工作,她不忍阻止,只是盡力幫他,她說:“我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不想讓他走的有遺憾。”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後來,鄧稼先再也沒有力氣工作了,他時刻都只能躺在病床上,許鹿希一刻也不敢離開,去世前一個月,鄧稼先連握老伴手的力氣也沒有了,換成許鹿希緊緊握著他。


看著淚流滿面的許鹿希,鄧稼先蒼老的臉上,流下兩行淚,他用盡全身力氣說:“這麼些年,我對不起你,苦了你了,如果有來世,我還選擇中國,我還選擇核武器事業,選擇你!”


許鹿希聽了,緊緊握著老伴的手,流著淚使勁點頭。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了,臨終時,他掙扎著說了四個字:“死而無憾”。


兩人分別了28年,重聚了363天,還差2天,就是一年。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鄧稼先走後,許鹿希崩潰了,她對著鄧稼先的照片,說了不曾對鄧稼先說的話。


“我以為年輕的時候,我們不能相守,到老了我們就能相依相伴,可你怎麼就把我丟下了。”


“稼先,你知道嗎?你走後,國家給了我們新房子,我沒搬,因為我覺得你就在這,這房子還是你離家時候的樣子,我就怕你回來,變樣子不習慣。”


“稼先,你怎麼捨得丟下我,你走了,我怎麼辦,我們本來重聚的時間就不多,我還有好多話都沒有給你說,我們想去的地方也沒去,你怎麼走了啊······”


“稼先,你知道這28年來,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嗎?我就是想著,有一天你能回來,突然喊我一聲‘希希,我回家了’。”


只是斯人已逝,徒留生者悲傷。


消沉了一段時間後,許鹿希做了一個決定,她要用自己的餘生,完成鄧稼先在世的願望。


她開始著手整理鄧稼先留下來的筆記,研究資料,並跑遍了全中國,去拜訪那些曾跟鄧稼先一起工作的人們。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又28年過去了,此時的許鹿希已經85歲了,她手裡拿著的是親自撰寫的書---《鄧稼先傳》,這算是她為鄧稼先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前28年等待,後28年追尋,許鹿希最好的青春,消磨在了等待裡,她的晚年,行走在追逐裡。


今年,許鹿希已經91歲了,生日那天,她說:“我今年91歲了,如果鄧稼先還活著,他今年就是95歲了。”說完,現場人全部淚奔。


分別了28年,他們的婚姻比張亮離婚更讓人惋惜


有人說,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感情,是國家機密,是以身報國,他們是“舍小愛,成全大愛。”


但若是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


有誰捨得讓自己的丈夫,離家28年,毫無音訊;


又有誰能夠因為一句:“我支持你”,苦等28年,獨自撐起一個家;


從私心來講,或許誰都不願意,但許鹿希卻做到了,她等了鄧稼先28年,之後又為鄧稼先的研究資料,追尋了28年。


這樣的感情,在那個時代,鄧稼先和許鹿希這樣的夫婦,並不是唯一一對。


還有很多很多“隱姓埋名”的人,為了報國,為了人民,他們默默無聞,捨棄小我,成全大我。


他們一輩子嘔心瀝血,卻沒有一個是為了自己;


他們奮鬥一生,或許到最後連名字都不被人所知;


“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山河。”


“熱血沸騰的來,悄然無聲的去。”


他們沒想過當英雄,只是希望自己的國家站起來,人民不再受壓迫;


他們也曾是丈夫,兒子,父親,但是為了國家,他們選擇了默默無聞;


她們也曾是妻子,女兒,母親,千嬌百媚女兒身,卻選擇了做巾幗;


如果有來生?他們還會選擇這樣來過嗎?


我想,那一輩的人,一定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