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哪種方式更聰明?

菩薩我想對你說


王爺,這個起源在古代的皇室貴族成員,為中國古代歷史也是添上了濃重的一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歷史上有一些王爺會出兵反叛,比如明朝朱元璋的四皇子燕王朱棣派兵進京逼迫朱允文退位自己當皇帝的歷史驚人事件,這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從而也影響了明王朝的發展;


有的王爺則走上了輔助幼主,匡扶社稷的道路。比如清朝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最終並沒有自己登上帝位,而是輔佐年幼的順治治理國家。這也使得當時的清王朝在多爾袞的干涉下朝政變得趨於穩定。

所以對於古代的王爺來說,他們的出現在古代歷史上也是有著關鍵的作用的,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改變著歷史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以使歷史倒退。


所以明王朝和清王朝把王爺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誰更聰明?這個答案沒有絕對性,因為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明王朝將王爺分封在各地,也不見得有利於朝廷統治,因為就像前文的朱棣一樣,在自己屬地發展,等到自己時機成熟便起兵反京了,這對於皇權也是一種威脅。這就相當於周朝的分封制,造成後來各地諸侯紛紛自立為王,戰亂四起。

清王朝將王爺安置在京城內部,其實對於皇帝本人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但是一旦皇帝駕崩,就會引起京城王爺的內鬥,為的是爭取自己的利益乃至皇位。比如康熙皇帝的九子奪嫡,和讓權的多爾袞。這些王爺在京也會造成一些不一樣的歷史影響。

所以對於明朝和清朝誰的方式更聰明,其實是各有千秋,小編這裡只是闡述了一下自己對各朝王爺的安置對朝廷有哪些危害的看法,不知道各位看官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阿強的美好時光


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

明朝自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朱氏子孫進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兒子都是王爵,兒子的王爵又由嫡孫繼承,一直到該門戶無子嗣繼承自動就斷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須要就藩。

就藩顧名思義,就是封你在什麼地方,你到了16歲就趕緊去封地待著,不準在京城晃盪了,至於王爺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肅,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說了算。

王爺到了封地不需要幹別的,基本只幹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後,不但不得參與當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給當地府衙報備,有些事情甚至要上報朝廷,比如娶什麼老婆,生了什麼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對藩王的管制很嚴格,說到底那是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樣學樣,就對藩王進行了嚴防死守。

照理說,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實用,而且很安全,實用就是用藩王守邊疆,戍邊,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會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緊,朱棣也不會造反。而內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豬”,對政權毫無威脅。

到了清朝時期,清朝皇帝學聰明瞭,首先進行了軍事改革,兵、將分離,就算是皇室子孫統領兵權,只有指揮、調動權力,卻不能長駐軍中,讓將領和兵營實行分離,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爺可以直接統兵出征,就與這種軍事指揮權的改革有很大的關係。

清朝也實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孫都是王爺或者郡王,只是等級不同,但他們和明朝的王爺有很大的區別——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爺必須定居在北京城,至於出差公幹那是另外回事,這種制度對於王爺來說很不錯,至少在一線城市有套氣派的別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爺的待遇差不多,一般來說也只忙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清朝對待王爺的看管簡單的說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給予實權,要有異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爺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實權卻沒有,除非是那些輔政親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爾袞,清朝後期的恭親王,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對皇權的威脅並不大,究其原因還在於滿清的政權制度限制了親王覬覦皇權。

如果要比較明、清兩朝對王爺制度的管理來看,大清的制度更聰明,明朝的制度更實用。


沉墨I方之城



以實際效果來看,當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聰明。

因為清朝的藩王不允許離京,等於處在天子眼下。

而且關鍵是藩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兵權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個差去外面帶兵平亂啥的。也就是藩王並沒有兵權,但藩王有參政權,可以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可以說發揮的作用還不錯。

像晚清的恭親王,有著鬼子六之稱,可以說在風雨飄搖之際,對於穩定晚清局勢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當然個人認為明朝其實也不錯,不過明成祖朱棣給帶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大封諸王,但也沒讓這些藩王當做圈養的豬啊,而是讓他們擔負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比如說九大塞王負責抵禦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對於塞王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朱允炆打爛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後,當然削藩王兵權,使藩王成為被圈養的豬一般。所以說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想到的是朱棣後面給用廢了,沒辦法只能跟著廢了…


宋安之


在古代皇帝的兒子並非只有一個,可是天子之位只有一個,所以說在自己眾多的兒子當中,只能有一個孩子可以能當上天子,而其他的皇子就有點尷尬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朝不讓王爺們留在京城,而清朝卻偏偏相反,從來不讓王爺們離開京城,這兩種方式,哪種更聰明呢?

假如我們從歷史的結局來看,可以說清朝不讓王爺們離開京城的方式,更適合一些。

但是也不能說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就是錯誤的,當初朱元璋得到天下之後,就想了一個辦法,讓自己的後世子孫都可以分到一塊藩地。

然後讓這些子孫們如同眾星拱月一般保護著正中間的天子,可以說朱元璋的初衷其實並沒有錯。

並且當時朱元璋就是這麼幹的,讓自己的兒子們守衛四方,可以說在大明王朝最初的階段,整個大明的戰鬥力幾乎是數一數二的。

在那個時候北方的瓦剌不服,直接帶兵去平了他,可以說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是漢族的小寵物,時不時的就要帶兵讓他們聽聽話。

可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哪就是自己有這樣的威望,可是自己的兒子、孫子還有這樣的威望讓四方的藩王們都聽話嗎?

就好像家長認為一件很簡單的事,可自己的兒子就是幹不好一樣,說白了就是沒有代入到兒子,或者孫子的身份上面來想問題。

所以當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的江山被自己的叔叔給奪走了,然後朱元璋半輩子的努力全部化為烏有。

其實也不是朱元璋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只能說時間已經不夠了,在朱元璋的有生之年,已經來不急改變這個問題了,只能留給兒孫們自己想辦法吧。

反正對朱元璋來說,這天下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子,誰當天子其實是無所謂的,只是這種坑兒子的方法,卻讓大明的天下到了後期,負擔越來越重,一直到無法承受為止,整個大明也就走到了盡頭。

而清朝的方法明顯就是衝著明朝的制度改變而來,看似解決了大明王朝的漏洞,但實際上卻相當於提前把這種隱患給爆發了出來。

康熙的時期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正是因為皇子們都在京城,誰都有機會奪得最後的寶座,於是就形成了無數勢力開始明爭暗鬥。

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康熙其實想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可是最終得到天下的卻是四阿哥一樣,因為大家都在京城當中,只要自己的手夠快,也許寶藏會落到自己的手上也說不定。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大清王朝每次新皇即位的時候,總是出現各種的大小動作,因為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隨時都有可能讓整件事情發生翻盤。

可以說不論是明朝讓王爺們全部離開京城,還是大清將所有王爺全部留在京城,都是為了防止發生變故。

只是明朝的制度更能保障天子即位的穩定性,而大清的方法卻是提前將矛盾暴露了出來。

如果從皇室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或許明朝的方法對皇室的保護力度更高一些,而清朝的方法很容易產生無數的變故。

並且因為藩王們有著實權守衛四方,在最初的階段會讓整個國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但是如果從天下的長治久安來看待問題的話,只能說明朝的分封制度會給天下留下巨大的後患,而清朝雖說在即位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慌亂,卻可以將很多問題一次性解決。

說白了就是明朝的方法會讓問題先易後難,到最後因為負擔太重,從而讓整個天下直接崩盤,而大清的方法卻是先難後易,雖說初期會遇到很多問題,可是當這些問題被解決之後,就是一馬平川。


虎頭山小妖


明初朱元璋稱帝之後就一口氣將自己二十多個子侄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不讓他們再進京了。目的為了對外抵禦蒙古。雖然元朝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勢力仍不減當年,國內反動勢力又蠢蠢欲動。本著讓皇子守國門的策略,朱元璋讓其他王爺帶領軍隊駐守邊疆,成為明朝一根頂天立地的頂樑柱。對內呢可以讓皇帝的接班人安心,花點錢讓子嗣去外地駐紮從而遠離政治中心。

對比明朝,清朝則採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在平定三藩後,清朝再也沒有冊封過一位藩王,皇帝也不允許皇子們隨意離開京城,除非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開。在此前提下,清朝王爺們的日子過得比明朝王爺相對苦一點,非但被限制留在京城,爵位更是降了幾等。在下行政策後,朝廷再也不擔心王爺在外頭鬧事,也不必操心勞神王爺是否大手大腳花錢。

總體來說,皇帝們要根據不同的國家因素來進行相互制衡,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影響,這兩種做法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利,每個方法都有缺點和優點。

於明朝而言,不允許王爺進京的做法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破壞中央集權,必須進一步剝削藩王的權力,賦予他們更多的待遇,令其安安分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於清朝而言,不允許王爺出京的做法會造成一群人扎堆留在北京,與亂臣賊子勾搭在一塊,更容易干涉朝政。在歷史上,九子奪嫡、辛酉政變等史實,其中都能窺得王爺的身影。


Sylar弈


我們先說明朝,讓王爺不留在京城的利弊。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他就開始管理這個龐大的國家了。對於朱元璋來說,若是把自己的兒子外派到地方去。

好處是有很多的:

1、明朝初年,政局還不穩定,正所謂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朱元璋只有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到各個地方去,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

2、對於朱元璋來說,自己的兒子如此的多,能當皇帝的畢竟只有一個,其它的不能當皇帝的,也給他們一片土地,讓他們過逍遙自在的生活。

這樣每一個兒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在有朱元璋存在的情況下,有利於他們家庭的團結國家的穩定。

無疑明朝初年的時候,有朱元璋在的時候,這種方式是比較實用的。

我們再說這種制度的弊端:

1、諸侯王手裡有兵,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招兵買馬,訓練自己的軍隊,一旦自己的勢力增強了,若是他們想要謀反,就會對中央造成威脅。

也就是說王爺的權利太大了,中央遏制起來比較麻煩。

2、若是朱元璋不在了,容易導致朱元璋子孫之間的血肉相殘。正如朱元璋去世之後,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互相殘殺。

儘管說即使有王爺和天子之間的廝殺,大明還是在他們老朱家的身上,但是,這種自相殘殺的結果,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總之,這種把兒子外放到外面當諸侯王的方式,優點和缺點都是一樣的明顯的。漢朝也是用的這個制度,朱元璋就是學的漢朝。

我們都知道漢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對於一個王朝來說,能夠延續四百多年,已經是一個長壽王朝了。

這就是朱元璋選擇外派王爺的原因。

下面我們再說清朝。

清朝在明朝之後,清朝借鑑了明朝的過失。

他們覺得把王爺外派到地方,實在是太危險了,畢竟那樣的話,王爺都是有統兵權的,這樣讓手足之間因為權力相互廝殺,實在是太過於殘忍了。

於是,他們就採用了一個讓王爺留在都城的制度。王爺一生都不能離開都城,他們沒有統兵權,但是,能夠保證他們衣食無憂。

這樣就避免了骨肉相殘。

但是,這種方式同樣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沒有自己的至親骨肉在廣大領域內鎮守四方了,這就會導致若是偏遠的地方,有起義軍的話可能中央不會及時發現。若是讓叛軍的隊伍壯大之後,再去剿滅他們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這就是王爺留在都城的利弊。總之,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就看是開國皇帝怎麼選擇了?


史學達人


不得不承認,這個題目出得好!


王爺,作為古代封建社會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不僅身份尊貴,還擁有一定的權力,處理不好整個朝廷都會出么蛾子!對待這個問題,明清兩朝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就截然相反不讓王爺們離開京城。

兩個朝代做法雖南轅北轍,但其實都是出於同一個根本目的:為了防止王爺造反,從而威脅到皇帝和朝廷的安全!

先說說明朝

朱元璋將王爺們分封到京城外做藩王,藩王們不僅擁有監視地方臣民的權力,還可以享有高度的軍事自主權,而且不受朝廷的節制。

當中比較牛的當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此等做派一來也是為了抵禦蒙古一方的勢力捲土重來,二來是為了防止國內有些勢力蠢蠢欲動,當知當時明朝初建仍然存在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勢力。

分封藩王,不僅可以讓他們駐守邊疆成為朝廷的可靠屏障,還能監視地方,保國家穩定。

同時讓王爺遠離京城這個政治中心,也就避免了“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悲劇發生,畢竟老朱家人太能整了,子嗣眾多,讓這些人留在京城,無疑是定時炸彈!

當然了,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權力過大的隱患,所以就做出規定,禁止藩王隨意進京,而且3年才能進京一次,同時為了避免藩王之間互相聯繫,各地藩王進京的時間還給錯開了。

朱元璋規定王爺不能留在京城,在歷史看來還是正確的,要不然當初李自成攻下京城之後,朱家人估計都要被一鍋端了,哪裡還有著國祚40年的南明啊?

雖說中間發生過“靖難之役”,但真不怪朱元璋,只能說朱允炆太操之過急了!

再說說清朝

清朝的王爺們,就沒有明朝的王爺逍遙自在多了,畢竟皇帝不讓他們擅自離開京城。

雖然只有12個鐵帽子王的爵位世代傳承,但是其他王爺的爵位就寒酸得多,每隔一代還要降一等,如果子孫在朝廷沒有立過功,最後的結局還要面臨降為平民。

王爺們是苦了,但是朝廷就輕鬆多了,畢竟也沒什麼外患,從此再也不用擔心這些個王爺在外面興風作浪了,一沒有兵權,二沒有財力,還能幹出什麼么蛾子?

也就是養這些王爺在京城需要多耗費點財政開支!

話說回來,清朝的王爺們雖然被限制在京城,但是也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還是有弊端的,比如很容易讓他們於朝中大臣相互勾結,干涉朝政!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咸豐年間的“辛酉政變”,還不是身後那些王爺作為推手?

總結

老話有言,人這一輩子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相對一個朝代來說,內憂外患實在是家常便飯,比較來看,內憂比外患可怕得多。外患或許也只是邊境遭到外敵入侵,派兵抵禦鎮壓就完事了,內患卻是從內部發生的變動,逐步消耗國力的根本。


所以說,明朝不準王爺留在京城,是避免內患的發生,而清朝不準王爺離開京城,是在助長內患的爆發。雖然兩種方式各有千秋,但是明朝的方式更為聰明,也更切合實際!


白衣青象


無論是明朝的將藩王分封到京畿之外,還是清朝將宗室諸王約束在京都,實際上都是為了拱衛皇權,要說哪種更聰明,也就是更加有效,現在的人再怎麼解釋怎麼構想都是虛的,歷史早就已經證明了一切。自然還是清朝的做法的的確確達到了最終的預想效果。終清一代,從未出現過宗室諸王犯上作亂的事情,宗室根本無法挑戰皇權。

再來看看明朝,明朝分封諸王,將諸王分封到外地就藩的做法成效如何呢?先有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奪權;再有宣宗時,漢王朱高煦造反;之後,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叛亂,南明時期,甚至發生明朝宗室諸王紛紛自立稱帝互相攻伐的事情。

明朝分封諸王,外地就藩

先秦時期諸侯做大周天子衰微,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雖然分封制存在著諸多弊端,可明太祖朱元璋依舊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朝初期重新施行起了分封制。

明朝的分封制度不同於以往,施行的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不參合四民之業,並世襲罔替”,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宗室諸王雖然有封號封地,但其封地並不屬於藩王直接管理,藩王只依靠朝廷俸祿供養,不得參與士農工商,爵位世襲傳承。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明朝宗室諸人在封地安享富貴,世代享受,不準過問朝廷與地方上的事物,只管享樂跟繁殖。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變以後,為了鞏固皇權,更是規定藩王無詔不得入京,也不得踏出封地,更不得過問地方上的任何事務,嚴格削弱藩王的權勢。

然而,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明朝的的確確有這樣的規定,可藩王遵不遵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在京城之外,皇帝根本看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明成祖之後,依舊發生了不少藩王犯上作亂的事,最著名的就是漢王朱高煦與寧王朱宸濠。

明朝雖說不準藩王過問地方事務,可畢竟是皇族,誰又敢真的跟藩王作對呢?那還規定不得謀逆呢,可真要謀逆的人會聽麼?完全就是在痴人說夢啊。而且藩王也有錢,如此一來使得不少有異心的藩王豢養私兵,勾結朝中權貴,最終開始挑戰皇權。

整體來說,當年朱元璋恢復分封制,想讓子孫後代共享富貴守住朱家的江山,實在有點一廂情願,明朝對於宗室的規制存在著太多的弊端,從實際發生的那些事來說,非但沒怎麼拱衛皇權,反而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至於不準藩王入京,只能在封地活動,呵呵,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這麼做無異於讓藩王有了各種機會,各種對藩王的約束也難以施行。

清朝宗親留守京城

有明朝的教訓在前,清朝也是學得挺乖,清朝對於宗室的相關規制,也算是成效明顯。總體來說最主要的兩處,相對於明朝的進步就是:降等承爵、留守京中。

明朝宗室藩王世襲罔替,嫡長子繼承爵位,其餘諸子降等承爵,結果導致宗室規模膨脹,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清朝規制,除了少數的鐵帽子王之外,宗室諸王只能有一個兒子繼承爵位,而且降低一等,其餘諸子通過考試,可以獲得不入八分的低等爵位,以此約束宗室的規模。

除此之外,有鑑於明朝地方藩王作亂的教訓,清朝將諸王都約束在京城之中。當然,任何對於諸王的規定約束,都比不上讓他們只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時時刻刻都能看到他們在作甚要保險得多。清朝,將宗室諸王幾乎無異於軟禁般留在京中,非有詔諭宗親不可擅離,使得清朝的王爺們,也的的確確如同籠中之鳥。

單純就當初的做法初衷來說,自然是清朝將王爺全都留在京中的做法更聰明些,畢竟這麼做的的確確將諸王牢牢鎖在了金絲雀籠之中,安享富貴卻無法挑戰皇權。打個比方來說,明朝跟清朝的做法就像,一個是父母出門交代孩子寫作業,其實還是要看孩子自覺;一個是父母盯著孩子寫作業,孩子到底聽不聽話顯而易見。


澹奕


因為明清這兩個朝代的體制比較接近,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會拿來做比較。就以為明清的藩王為例,明朝藩王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到封底就藩,未經許可不可離開封地,更不得擅自入京。而清朝則是相反,則是必須留在京城,未經許可不得離開京城一步。

題主問到這兩種方式,哪種更聰明!要像素說,這要從各朝代的綜合情況說起。明朝王爺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的王爺則是不能離開京城。這裡面都有每個朝代自身的考量在裡面。但說白了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力,以保證皇權的穩固,且都有自己的優劣點在。

一、明朝藩王不得進京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諸子封王的考量在於對外蒙古部族的抵禦。朱元璋時期,雖說作為蒙古共主的元朝已經被推翻,但,蒙古的主力還在,他們只是離開了中原,躲在長城外的大草原裡,且具備一定的實力的,不可不防,但將鎮守地方的權力交給武將們,朱元璋又不是很放心。思來想去朱元璋決定採取了“皇子守國門”的方法,讓自己的子孫們守住大明的國門,朱家人守天下,這才安心。




但,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嗣較多的,且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如寧王朱權、燕王朱棣等。為了防止發生像玄武之變那樣兄弟相爭的慘劇,朱元璋在分封諸王的同時,規定藩王不能夠隨意的進京,甚至沒三年一次的進京面聖都要錯開時間。連朱元璋自己駕崩之時,害怕皇太孫朱允炆無法抵禦自己的叔叔們,還下了死命令不準藩王進京弔喪。



二、清朝王爺不得離京

清朝的情況與明朝有大不同,因為清朝的王爺與明朝的大不同,並不具備相應的實權。唯一有實權的便是入關初期冊封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藩王。但,自康熙平定三藩後清朝便再也沒有冊封過一名藩王。

清朝,不能離開京城的是那些皇子貝勒和所謂的“親王”們,他們除了得到皇帝的許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外出辦事,否則其餘的時間裡都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京城,根本沒有所謂的藩王。

三、哪種方式更聰明


總得來說兩者各有優劣,明朝藩王不得入京直接切斷了藩王與權利中心京城的聯繫,可以很好的維護皇權的權威,效果還是有的。至於朱棣的靖難之役,則是朱允操之過急的削藩破壞了其平衡,所引發的一場大的運動。但,遠離京師的藩王們,手握軍權實權,嫣然小朝廷,這些有兵有將的藩王們成了皇帝們無法安睡的存在。


清朝因為吸取明朝的教訓,這些王爺們不得離開京城,必須時刻在皇帝的監視之下。這樣子問題也很容易顯露出來,他們在京城很容易將觸手升到朝堂之上,如慈禧、慈安與恭親王奕欣聯手,發動政變,廢掉了顧命八大臣,這便有了後面的慈禧亂政。

同時,這些腐敗的八旗王爺們,因為身在京城,極其容易參與政治,一個個都成了貪圖享樂,魚肉百姓的“周扒皮”!


像素說


從結果上看,清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諸侯王造反的朝代。

歷朝歷代,諸侯王造反的基礎是手裡握著兵權。自漢朝一直到明朝,諸侯王造反的規模越來越小,就是因為諸侯王的兵權越來越小。

比如說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後者更是差點把皇帝給挑了。

到了明朝,諸侯王叛變次數明顯變少,比較有影響力的只有明初的靖難之役、明中期的寧王之亂兩起。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並非朱棣兵權太大,實在是建文帝朱允炆軍事能力太低。

明朝末年,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把崇禎皇帝搞的焦頭爛額。

這種情況下,放在其他朝代,但凡有點兒兵權的藩王,早就另立門戶了。明朝的藩王就不一樣,他們經過明朝官俸一代一代的“飼養”,早就跟一頭頭待宰的肥羊一般,空有一身肥膘,卻無縛雞之力,只能窩在封地被宰。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沒有一起藩王造反。

明面上看,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明朝之後,將自己所有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給他們少量的衛隊(不許超過2萬人),然後由地方財政供養,吃喝不愁,生了兒子還有獎勵,唯一不許的,就是離開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藩王還有進京見老爹的機會;朱棣靖難之役以後,嚴禁藩王離開封地,如有違反,則將面臨極其嚴重的懲罰。

即便如此,明朝在朱棣之後,還是發生了寧王朱宸濠叛亂。

可見,朱元璋的法子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王作亂,卻並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而且朱元璋的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

朱元璋規定:親王每年可領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

在朱元璋時期,以帝國之國力,來養活這些藩王尚不成問題。

問題是,這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因為不能隨意離開封地,只能在家生娃。明朝中後期,明朝的宗室子弟數量多達13萬人!說他們是“豬”也不為過,生下來之後,這些子孫後代全部由國庫豢養。

要養活這些宗室子弟,明政府甚至需要拿出55%的國庫收入。

《阿房宮賦》有云:“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歷代封建王朝都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在新王朝建立之後,都會汲取前朝滅亡的經驗,然後自己警戒之。譬如,朱元璋限制藩王在封地不許走動、不許有太多的衛隊、不許與地方官有密切聯繫等等。

到了清朝,乾脆將所有的藩王圈養在京城——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給他們安全;除了家丁,不給他們任何兵卒。

如此,清朝的藩王就算是有造反的野心,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空空如也的口袋、數著兩隻手可以數的清的家丁,鑽臥室抱媳婦玩兒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清朝雖沒有藩王作亂,可是面對烏央烏央的農民起義,只能藉助外部力量去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由於清廷沒有“自己人”,不得不依靠漢人地方團練。

因此,從皇帝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做法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