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吳中心,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


現在我們回到吳越的話題上來了,吳國的核心區之所以在蘇錫常地區(特別是蘇州——無錫一線),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一地區的地理結構已經穩定了。而在蘇州以南,三江(婁江、松江、東江)本身的狀況並不是十分穩定。

在洪水到來之際,三江所過之處受到洪澇災害的概率要大的多。於是這片三角形的區域也就成為了古蘇錫常平原與太湖南面的“杭嘉湖平原”之間的緩衝區,或者說是將兩都分割為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地理單元。


作為東吳中心,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


由於越人也在向北滲透,因此太湖東南側的嘉興地區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雙方博弈的焦點。至於前面有朋友提到的吳越國界橋,其實更多的是象徵意義的,並不能夠成為地緣文化的分割線。

如果從地緣的角度看,儘管環太湖平原被分割成了兩塊,即蘇錫常平原被劃入了江蘇,杭嘉湖平原被劃入了浙江。但這兩大平原的地緣文化其實是共通的(特別是完全屬於平原文化的嘉興),或者說更偏向於吳文化。

當然,現在“吳文化”這個概念,很多時候已經包含了整個吳越在內。不過如果要細分的話,杭州灣本身還是可以做個分割線的。或者說嘉興——湖州一帶與蘇南的地緣文化接近度,要高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

作以上分析並非是在強化地域區別,主要是說明地理結構對地緣文化的影響。因為在平時,我們所習慣的以行政劃分來認定各自所屬地緣文化的方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如果仔細觀察那張〈中國主要言分佈圖〉,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蘇錫常平原與長江之間,還有一個區域並未包含在吳語區。如果按照行政區劃來看,大致就是在南京——鎮江一線。這一區域目前被語言學家定義為江淮官話區。


作為東吳中心,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

所謂的江淮官話,其實也就是北方漢語與吳語的混合體。或者說是帶有一些吳語發音特點的普通話。這一類型的語言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的江淮地區。如果從地緣的角度看,這一帶主要是吳越先民向長江以北地區的主要滲透區。  

作為東吳中心,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

歷史上吳越先民曾經廣泛分佈於上述區域。而在春秋之時,吳越兩國越過長江準備進入中原爭霸的時候,所主要佔據的地區也基本就是江淮官話主要分佈的地區。江淮地區在後世的歷史中,也成為了退守江東的偏安王朝的緩衝之地。

這種悲劇性的地緣定位,使得江淮地區在文化構成上,成為了中原文化與吳文化的混合體。也使得江淮地很難成為一個有獨立性的地理單元。 

作為東吳中心,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

問題是在於南京——鎮江一線位於長江南岸,由於有長江的阻隔,應該保留比較純粹的吳文化,為什麼也被列入了江淮文化區?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這一地區的戰略地位。一則是因為它們屬於江南防線的第一線,當中原政權退守過來時,勢必需要將主要軍政人員佈置在這一線,以抵擋北方民族的南侵;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南京——鎮江一線的地形與東面的平原地區略有不同,有一些丘陵分佈其上,這也增強了它們防禦能力。

而南京更是憑藉這一點,成為了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被很多短命王朝所看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在江東地區另一個有資格入選古都的城市是杭州,也同樣是因為依山伴水的地形而被南宋王朝選中作為南遷後的都城。只不過杭州地處吳越之地的腹地,因此在文化上並未發生大的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