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經典的影視作品也會像經典的文學作品一樣永遠地流傳於世嗎?

大鵬傳影視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大本本

經典的影視作品總是具有雋永的生命力,將這些經典重新搬上熒屏,成為不少創作者的選擇。近來,不少翻拍劇登陸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從經典老劇到青春記憶,在引發一波波回憶的同時,也引來不少爭議。

一部好劇,刻錄著一個年代,也封存著一群人的青春。隨時光遠去的底片損毀、畫面失真,讓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經典老劇的“復興”。近年來,影視老片修復技術深入發展,科技融合成為影視經典永流傳的“法寶”,這不僅合了觀眾的心意,也開啟了幾代人跨越年齡階層的“忘年交”。

其實,影視作品修復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以及其與影視製作及相關產業的深入合作,“修復影視作品”的呼聲熱度不減。

2020年2月24日,賈樟柯導演的影片《小武》4K修復版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再次對世人講述了生活在中部某小縣城的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經典影視作品修復的話題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影視老片在“那些年”,可是誰都不敢想的事!眾所周知的影視作品的修復需要通過一定的“手藝”。在新興科技的架構之前,觀眾可不敢過分期待影視作品的修復,因為“費事、費時、費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經典老劇沒有市場。翻翻各大平臺經典影視劇的點擊量,再看看朋友圈裡影視相關的表情包,答案一目瞭然

1.隔代的話題

是重溫一部經典老劇的最佳理由

聽奶奶講過“那時候”的故事,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溫柔、深情、嚮往。漸漸地瞭解會從一部經典老劇的重溫開始

30年前的1990年,大多數九零後還沒出生。那一年大成沒娶成劉慧芳的失落,成為一代觀眾對《渴望》這部國產室內電視劇的記憶點,當年空前絕後90.78%的收視率,做到了真正的“萬人空巷”,同名歌曲也成為了時代金曲被廣為傳唱。

2. 難道對影視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起到關鍵性作用的經典老劇不值得被修復嗎?

自古以來,傳承皆有“史料”為據。影視史,沒有經典例片,如何寫的詳盡、完整?不修復,等膠片上的印記都消散,待電視機裡的“雪花”疊了一層又一層,歷代影視人的心血終會付之東流

經典影視作品修復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經濟、情感價值才是當下行業探索更值得關注與探究的方向。

近年來,各類翻拍劇層出不窮。有統計顯示,《神鵰俠侶》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愛情、都市、勵志類的當代劇,“不是已經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當然,翻拍本身並無不可。經典有值得被不斷回望的價值,我們的文化名著、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中也有值得被不斷挖掘的資源。但好的翻拍應該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創作者應隨著時代生活進行新的創造,賦予作品新的內涵,讓經典作品不斷與當下進行對話,與一代一代的受眾產生新的心靈碰撞、情感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說,翻拍本身是重現經典甚至再造經典的過程。

修復版電影《護士日記》日前宣佈入圍即將舉行的戛納電影節“戛納經典”單元,一起入圍的還有修復電影《盜馬賊》,這是中國電影修復版首次在戛納電影節展映;電影《那山那人那狗》4K修復版前不久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映,讓許多觀眾重溫了那個發生於中國湖南鄉間郵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報道稱王家衛的全部作品正在進行4K修復工作,這些影片有望在2020年迎來影院重映……近日,接連出現的有關電影修復成果的消息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經典影視作品修復的關注。

其實,影視作品修復並不是什麼新話題。過去,電影拍攝多使用膠片,但膠片不易保存,時間一長便會出現汙垢、劃痕等問題,甚至有的材質的膠片由於燃點過低會發生自燃;老電視劇原始畫質也普遍較差,同樣存在大量存儲帶來的噪聲、劃痕等問題,這些便需要通過修復工作來解決。前幾年,電影《東邪西毒》《泰坦尼克號》等的修復重映已經讓人們看到了經典電影修復的吸引力。

影視作品修復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讓曾經的經典不再“沉睡”,為大家提供了高質量重溫經典的機會,讓經典有流傳下去的可能。但筆者認為,修復經典影視作品的價值不應僅僅是“打撈”那些令人懷念的舊時光,也不是如某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缺少新作品的“炒冷飯”,經典影視作品修復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更值得關注與探究。

首先,關於影視作品修復,最常見的一個疑問便是哪些作品值得、需要修復?影視作品修復既是“技術”也是“藝術”,以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老電影修復為例,他們有一個藝術專家組和一個技術專家組,前者依據“搶救為主,應用為輔”的原則,建立一個修復影片庫,再由後者對其中的影片進行修復技術上的審核。這種篩選正是一個寶貴的重新整理、發現經典的過程,將對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基礎且重要的作用。此外,由於過去的拍攝條件有限所造成的一些遺憾也能通過修復得到彌補,比如,修復版電影《盜馬賊》使用了“高幀率”技術,使畫面運動更加流暢,該片導演田壯壯就曾表示這部電影修復後令人“驚豔”。如此看來,修復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升、完善電影的藝術品質。

再者,影視作品修復的力量來自於哪裡?除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外,還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中國電影資料館2007年啟動了“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中國電影基金會2014年發起成立了“中國老電影修復基金”,由中國工藝藝術品交易所等主辦的“中國4K影像修復工程”今年年初啟動。一些影視公司、互聯網企業也已經開始投入到經典影視劇的修復中,比如,愛奇藝利用ZoomAI視頻增強技術對《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紅巖》《激情燃燒的歲月》等經典影視作品進行智能數字化修復;優酷2018年也啟動了“經典影劇修復計劃”,利用新技術,迄今已完成對100餘部逾4000集經典劇集及20餘部影片的修復。曾經只是播放視頻的公司,到推出自制作品,再到影視作品修復,是文化企業對影視業發展貢獻度的又一次提升,也是中國影視行業不斷完善的表現。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修復後的經典影視劇有何出路?筆者以為,作為資料留存是其重要使命,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以電影為例,上海國際電影節多年來持續展映修復版電影,北京國際電影節也有修復電影單元,修復版電影已經成為國際多個知名電影節的一大亮點,更多的修復版中國電影亮相各大電影節,既是對中國電影修復水平的認可,也進一步證明了部分早期中國電影的藝術價值在世界電影史中佔有的重要地位。而修復版中國電影和世界上更多的觀眾見面,與中國電影新作交相輝映,也將更全面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修復影視作品版權交易、公益展映播放、商業放映播放等方式,讓經典影視作品的“生命”得到延續和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