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橫切和縱切有什麼區別?

20快樂17


孕媽們對剖宮產這個名詞都很熟悉,但是剖宮產的方式要細分的話,還要分成兩種,一種是橫切口,一種是豎切口,這兩種方式都會存在。

遇到一個孕媽媽是頭胎,想做剖宮產,她還有生二胎的願望,不知道選擇橫切口好還是豎切口好,哪種方式對胎兒最好呢?實在是有些糾結。

我剖腹產住院的時候,臨床有一個產婦,她有熟悉的醫生,她做剖宮產時,醫生給做的是豎切口,說是這樣有利於身體恢復。但是,我看她的切口好長好長的,不太美觀。我是兩次剖宮產,沒有熟人,醫生也沒有徵求我的意見,直接就是橫切口。不過恢復很快,不到2周完全癒合,傷口看上去也很短,不太明顯。

剖宮產中橫切口和豎切口有什麼區別?

  • 橫切口:

優點:橫切口位於恥骨聯合上方兩指的位置,在腹部下方。橫切口的長度大約是12-15釐米,癒合後,會慢慢收縮到5-10釐米,非常短。所以橫切口比較美觀,如果穿比較低的衣服也看不到,受到很多女性的青睞。

子宮下段肌層薄,伸展縮復功能強,血管比身體其他部位少,所以橫切口出血少。切口不在子宮受力最大的位置,所以如果再次懷孕,發生子宮破裂的可能性很小。

缺點:橫切口因為尺寸比較小,視野小,胎兒暴露的部分少、不能廣泛探查,胎兒娩出時間稍長、對麻醉要求高,手術難度比較大。切口各層術後的粘連更嚴重,再次手術相對較難。我記得第二次手術時,因為第一次盆腔粘連,胎兒很難取出,延長了手術時間。

  • 豎切口:

優點:手術切口長、位於腹部中央,手術視野充分暴露,能很快娩出胎兒。切口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延長, 特別適合緊急情況,如過發生臍帶脫垂、前置胎盤、嚴重的胎心異常、妊娠合併、有子宮問題或者有外科情況需手術探查的,都特別適合。可以說是急救胎兒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缺點:豎切口是在臍下至恥骨聯合之間的直切口,有正中切與旁正中切口之分,一般是正中切口。豎切口將腹部一分為二,長度大約在15釐米左右,恢復後也橫切口長很多,穿比較低的衣服會露出來,顯得不是很美觀。切口在子宮受力最大的位置,所以如果再次懷孕,有發生子宮破裂的危險。手術後容易出現牽拉疼痛,有的產婦很多年後,在彎腰時也感覺不舒服。

哪個更利於產婦恢復?

豎切更順應人體神經和血管的走向,對血管和神經的傷害小,產婦身體恢復快。臨床的那位產婦是兩次豎切口,身體恢復是更加快一些。

橫切口更容易造成一些機械性損傷,肌肉纖維會受到一些損傷,腹直肌之間具有較大的剝離面,切口處於遊離狀態且參差不齊。如果手術後移動、翻身等會影響傷口的恢復。手術後切口難以保持嚴密對合的狀態,所以癒合相對有難度。我和臨床的產婦相比,身體恢復要慢一些。

總之,橫切口和豎切口各有優缺點。如果想要美觀就進行橫切口,如過想要身體恢復快就要豎切口,如果胎兒比較大或者有分娩困難就選擇豎切口。只要對自己和胎兒有利,不管是橫切口還是豎切口,都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凝媽悟語


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問題的真正內含是什麼?這個切口是指腹壁切口還是子宮的切口。

很多人會問醫生,做剖宮產的是後會切幾刀,縫幾針。在醫生看來這個問題有點可笑,難以回答。第一剖宮產不是切西瓜,不會為了多分幾塊而多下幾刀,醫生只要按照步驟完成相應的組織層次的分離,把胎兒取出來。而縫合時,醫生也不會算到底縫了幾針,只要把切開的組織再恢復原來的結構、有效止血就可。

腹壁切口

剖宮產的切口在下腹部,我們需要分開7層組織: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肌層、腹膜、子宮的漿膜和子宮肌壁。為什麼用分開而不是用切開?因為我們不會切斷腹壁的肌肉纖維,而是從兩塊腹直肌之間結蹄組織間隙進入腹腔。其他組織層次都需要用刀、剪銳性破壞。因此腹壁肌層都是通過縱行間隙進入的。

大家對橫縱切口的關心,因為皮膚的切口,我們可以看到,癒合後對美觀又很大的影響。但實際上除了腹壁肌層,其他組織的切口否有橫縱之分。子宮的肌層也有橫縱之分。

皮膚切口的橫縱,決定了皮下脂肪、筋膜的、腹膜的橫縱。總體稱腹壁切口。腹壁切口橫縱有什麼利弊?

腹壁橫切口癒合快、較少出現癒合不良,形成的瘢痕也比較輕,同時因為位置低,在裙褲的腰線之下,可以很好的隱藏起來,因此夏季穿著暴露也不會露出疤痕,有些瘢痕癒合後甚至與正常皮膚相差無幾。優點是美觀。

腹壁橫切口也有缺點:當手術中發生意外時,很難擴大切口。在做婦科手術或者剖宮產時,如果遇到數前沒有估計到的惡性腫瘤需要擴大手術範圍時,或者因為產後出血、異常胎兒需要擴大切口時,橫切口有侷限。而縱切口可以一直向上延伸,甚至到肚臍以上、劍突以下。另外急診時,縱切口可以更快的進入腹腔,比如搶救胎兒或者患者生命時。

腹壁切口是橫還是縱,一般不影響再次懷孕後懷孕時間和分娩方式。子宮切口的橫還是縱會影響。

子宮切口

子宮下段橫切口

目前絕大多數剖宮產是子宮下段橫切口。這個切口的優點是出血少,癒合快,再次妊娠發生子宮破裂率低,因此基本上現代剖宮產的常規選擇。

子宮體部縱切口,也叫古典式剖宮產

子宮中下段、體部縱切口,叫做古典式剖宮產切口。之所以古典,是最開始發明剖宮產時就用這樣的剖宮產切口。因為肌層比較厚,子宮肌壁血供豐富,因此術中出血增多。另外,如果胎盤附著在前壁,可能切開肌壁就碰到胎盤,而引起更嚴重的出血、引起胎兒的出血進而影響新生兒的健康。縱切口更容易在再次分娩時發生子宮破裂,因此如果子宮為縱切口再次懷孕後禁止陰道分娩,一定要再次剖宮產。


既然是古典式剖宮產,現代代醫生還會選擇這種切口嗎?確實極少,但絕對不適沒有。幾種情況下醫生會選擇古典式剖宮產。首先,在孕中期如果迫不得已剖宮產,會選擇古典是剖宮產,醫生俗稱小剖宮。這時子宮下段沒有形成,無法進行切開足夠長度下段橫切口的而將胎兒取出。其次如果胎盤低置種植在子宮下段前壁處,剖宮產時為避開胎盤,醫生會進行子宮中下段或者體部縱切口。

總之現代剖宮產子宮體部縱切口少之又少,但如果做了這種方式的剖宮產,切記一定要牢記,要保留好出院小結,一旦再次懷孕一定及時告知醫生。再次懷孕後一定不要要求順產。

王玉玲醫生:副主任醫師,黃浦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25年,有著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下腹痛、痛經、不孕症、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月經不正常、更年期症狀、宮頸疾病、婦科炎症以及懷孕相關疾病的診治。

著名的科普作者,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簽約自媒體作者。三年來在報刊、雜誌、自媒體發表科普文章300餘篇。新浪微博粉絲94萬,為近萬人提供健康諮詢。著有科普暢銷書《做個智慧的準媽媽》《子宮內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