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集結號》?

高雅婷s


馮小剛導演的解放戰爭題材電影《集結號》於2007年底上映之後,榮獲諸多好評,認為是難得一見的國產戰爭電影佳作。必須承認,這部影片拍得挺勁爆、挺精彩,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球,好評如潮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呢,勁爆不等於寫實,精彩不等於真實。《集結號》在情節設定、戰術運用、武器使用等許多方面和解放戰爭的歷史相去甚遠。它可以說是一部好的軍事片,而絕不是一部符合歷史的戰爭片。

至於該片的究竟有哪些與史實嚴重不符之處,可參閱民國軍史大拿牛戈的幾篇作品:《政工幹部不是配角更不是丑角》、《街市巷戰和室內搜剿是不一樣的》、《野戰陣地進攻和趕鴨子是不一樣的》、《飛雷筒不是步兵用的》。


追哥


昨天看的,拍的很真實,看哭了我好幾邊,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戰爭日期還有好多無名英雄,就我們村修路就有個小八路,聽說才十八。我爺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腿部負傷退下來的。向這些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栗子軍


《集結號》給觀眾,給新一代人一個什麼印象呢,它傳遞給年輕一代人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都是這樣以欺騙手段,驅使士兵為其賣命,從而嬴得勝利。我們知道,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黨指揮槍,黨組織建立在連隊上,以勞苦大眾為主組成的人民軍隊,在共產黨人的以身作則領導下,人人都明白為誰而戰,我們回顧歷史,人民軍隊在成長的過程中,湧現出無數的普通士兵,為大局,犧牲小我,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因為這是一支有信仰的隊伍,有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所以共產黨的軍隊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且不說《集結號》細節上種種不可能和荒唐,例如,由於組織紀律性的嚴格要求,像類似這種阻擊援護撤退的戰鬥任務,都有時間的限定,那有什麼等聽號通知的情況發生,大部隊轉移都有高超的指揮手段,這是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法寶之一,像《集結號》所述,那種體現無所適從的情況,會在人民軍隊裡發生嗎?人民軍隊從成立的那刻起,就被強敵不斷地包圍,人民軍隊在不斷的突圈,學會戰爭,總之,說《集結號》是一部誣衊人民軍隊的反動電影也不為過,它給一代新人造成思想上的傷害,是我們應該要警惕的。


手機用戶6168168669


馮是大導,“集結號”一片是大片,場面好看,故事動人。但是,馮還算部隊出身,這個片子偏離了軍事上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為了勝利可以犧牲局部。特別是我軍,多年來太多為了作戰的總體勝利而付出巨大局部犧牲的例子了!

如紅軍34師。1934年10月,8.6萬餘紅軍主力從江西開始浩浩蕩蕩的長征,紅五軍團擔負起殿後的重任。而紅五軍團紅34師是後衛的後衛,在敵軍密不透風的防線內掩護部隊前進。連續突破3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遭遇了蔣介石和湘桂粵軍閥在湘江以東地區佈下的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陷入危難時刻。這支全軍著名的“鐵流後衛”浴血奮戰,阻擊了數十倍於自己的敵軍,掩護主力紅軍衝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紅34師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幾乎全部壯烈犧牲。這些烈士喊冤叫屈了嗎?沒有!這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這就是忠誠。

例子很多,如塔山阻擊戰,黑山狙擊戰等等。

馮是用自己的極端利己主義去詮釋人民軍隊的鐵血忠誠,所以才會搞出“集結號”這種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按照馮的理解,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還有黃繼光,邱少雲,都不會出現的。





不當王爺好多年


平心而論,《集結號》已經是很難得的一部戰爭題材電影了,作為對樣板《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極旗飄揚》的模仿拍攝,拉近了與好萊塢的距離,都是走反戰+人性探索的路子,總體來說無疑是佳作。


看到不少惡評,比如抱怨情緒總是暗示我軍不珍惜戰士人命,杜撰的阻擊戰,上下級間存在某種不默契,還有就是解放軍號譜根本沒有集結號,是以為美軍有,我軍也有等細節的不真實,不一而足。我覺得該片叫《集合號》也許合適些,畢竟真實嘛,任務完成,大家集合撤離,號兵過去就幹這事。影片最後,墳前給烈士吹的號,本該是欠缺的那個所謂的集結號號聲,但明顯又弄錯了,吹的是熄燈號,你吹成集合號也能瞞過軍迷,大家也當集合號就是集結號了,奈何熄燈號乎?影片始終在糾結吹沒吹號的問題,在這上面不該出現BUG! 還有就是部隊動作姿態都太特種部隊化了,不像真實的解放軍。還有可笑的是用英國造的半自動步槍生硬加裝個瞄準鏡,以為就是狙擊槍了,不倫不類的太假了。畢竟該片沒有聘請軍事專家,功課不足。讓張藝謀或姜文弄可能毛病少些,但總體還是可以的,瑕不掩瑜吧。票房和獲獎上都很理想,我們也不要太苛求了……

中國缺乏拍戰爭片的巨匠,一流大師都有拍過,看好的導演只有李安了,張藝謀有《金陵十三釵》,標杆還是不過關,期待看到國產戰爭大片。


風語者034


老薩雜談《集結號》的武器問題

1.一個連隊裝備的清一色美式步槍

穀子地連隊裝備的制式步槍為美製M1903春田步槍。

這個讓老薩是非常不解的。

眾所周知,解放軍裝備的武器來源主要是:接受日軍投降的日式裝備,蘇聯援助少量蘇式裝備,原裝備的大量國械裝備,少量繳獲國軍的英美式裝備。

其中,日式裝備和國械裝備最多,美式裝備較少,蘇式裝備最少。

老薩一直說,裝備什麼槍其實取決於彈藥。

解放軍和國軍為什麼大量裝備國械裝備,如79步槍,中正步槍,捷克式輕機槍,主要還是這些槍械雙方都有比較完整的彈藥生產線。

以國軍為例,他在內戰1947年,具有月生產2000萬發毛瑟步槍子彈的能力。

至於解放軍有日式裝備,主要還是當時120萬侵華日軍在中國遺留下大量的槍械和彈藥,而日本在中國最大的幾個日式兵工廠基本都在東北。後被蘇聯包括機器和原材料都轉交給中共,中共具有大量生產日式彈藥的能力。

但是,穀子地他們連居然裝備清一色的美式春田步槍,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M1903是美軍在1889年美西戰爭中,美軍被西班牙士兵的毛瑟步槍狠狠修理以後的產物。

當時美國裝備的老式步槍M1896式步槍還停留在早期步槍的時代,使用推拉式槍機。它無論射速,威力,射程都遠遠不是毛瑟步槍的對手。

美西戰爭中,在聖地亞哥一個小村子,被5000名美軍包圍的500西班牙士兵,依靠毛瑟步槍一天之內就擊斃了1500名美軍。

美國人被迫改良自己的步槍,他們仿造西班牙人使用的毛瑟M1888步槍,研究出自己的M1903式春田步槍。

春田步槍的特點非常明顯,他的精度相當高,威力巨大,射程遠。它創造的這幾個數值記錄,知道今天也沒有槍械能夠打破。

春田步槍在一戰中大量裝備美軍部隊,用作和歐洲的德意志帝國軍隊交戰。在實戰中,美軍士兵認為春田步槍絲毫不亞於德軍的毛瑟步槍。尤其其大威力和遠射程,都深受美軍士兵的喜愛。

在二戰時期,雖然美軍已經發明瞭先進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但是由於初期生產不足,絕大部分的美軍士兵還是帶著他們父親和爺爺在一戰中使用過的春田步槍作戰。

---------------穀子地的美式春田步槍

春田步槍最大的特點在於威力大,很多德軍士兵被春田步槍擊中以後,才聽到槍聲。

這是因為春田步槍子彈威力大,初速快,彈頭的飛行速度遠超過槍聲的傳播速度。

不過,春田步槍畢竟是老式的手拉單發步槍,在二戰中它逐步為M1半自動步槍取代。在朝鮮戰爭,M1903已經退出現役,其中一些安裝了2.5倍光學瞄準鏡,作為狙擊槍使用.

美國在抗戰後期,曾經將部隊換裝M1淘汰下來的M1903援助給國軍使用,數量大約有10萬支,不過主要裝備中國遠征軍部隊。

M1903口徑是0.3英寸7.62毫米,和國軍的毛瑟式7.92毫米口徑槍彈是不同的。所以,春田步槍彈藥也完全靠美軍供給。

至於美國方面,直到1950年才幫助國民政府在臺灣建立了春田步槍和彈藥的生產線。

還句話來說,穀子地他們連如果想繳獲春田步槍,就必須和國軍一流裝備的美械部隊交手。想全連人手一支春田步槍幾乎不可能。

就算是能夠繳獲到清一色的春田步槍,那麼彈藥解放軍後方是沒法供給的,必須靠陣前繳獲。而繳獲的對象,還必須是國軍一流美械部隊。

實戰中,步槍子彈消耗還是相當大的,靠繳獲很難維持作戰。穀子地他們捨棄彈藥充足毛瑟步槍,而使用美式春田步槍,幾乎是不可思議的行為。

這裡不談穀子地他們連能否每次作戰都勝利,就算每次都勝利,他們又怎麼可能保證對手都是美械部隊呢?又怎麼可能每次都能繳獲到春田步槍的彈藥。

所以,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穀子地他們中野部隊,一個連由於步槍數量不足,裝備少量美式春田步槍是可能的。

但是主力步槍仍然是毛瑟步槍和日式三八大蓋,因為這些步槍的彈藥解放軍供給沒有問題。

至於為什麼馮小剛這麼安排,老薩估計還是韓國軍事技術人員的作用。這些《太極旗飄揚》的原班人馬,熟悉也只是韓國的美式裝備,對於中國的裝備,他們顯然不瞭解,也無法得心應手的使用。

全連裝備春田步槍,是影片中比較不合理的地方。

-----------M1941半自動步槍,它是一款稀有的武器,老薩之前從沒看過。

2.  莫名其妙的狙擊槍

穀子地的狙擊手使用的是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

這把槍,說實話,老薩也之前沒有見過。

老薩最初看到,認為可能是M1卡賓槍。因為這種武器由於射速快,裝彈多,容易操作,威力適中,美國曾經援助給國軍一批。

國軍在衡陽保衛戰中使用過,之後被解放軍繳獲也是可能的。

但老薩很快知道自己錯了。

這把狙擊槍既沒有M1卡賓槍的15發彈夾,外形和M1卡賓槍也有明顯的區別。

後來老薩查詢資料,發現是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

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和輕機槍,都是針對美國海軍陸戰部隊和空降部隊缺乏自動武器研製的。

當時美軍裝備的伯朗寧輕機槍重量太大,攜帶不方便。而當時最新部隊的M1半自動步槍數量不足。

而同一時期研製的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和輕機槍,重量都很輕。其中輕機槍僅僅6公斤,比一般的輕機槍要輕4公斤左右。

由於重量輕,體積小,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和輕機槍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制式武器,也裝備傘兵部隊,也有少部分裝備美軍特種部隊。但是美國陸軍從來沒有裝備過,就算是傘兵部隊和陸戰隊裝備的也不多。

但是由於體積小,重量輕,美國曾經提供一部分給盟國敵後游擊隊使用,比如法國抵抗組織和印尼敵後的反日武裝。

但是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從來沒有在中國服役的記錄。

況且,這把槍射程並不遠,威力也一般,並不適合做狙擊槍使用。

國軍也沒有正規的狙擊手編制,部隊如營團一級只有少量槍法最準的士兵做一些狙擊行動,但是並非獨立編制。

一般國軍老兵從事狙擊活動,主要使用的步槍是 性能比較好的 中正式(仿毛瑟M1924),三八式(標尺射程超過1000米),這也是德軍和日軍狙擊手的制式配置。

穀子地的狙擊手,用一把沒有瞄準鏡的半自動步槍作為狙擊槍,顯然是匪夷所思的。

這把槍還是數量很少,而且沒有在中國出現的步槍。

電影中,國軍狙擊手使用的是帶瞄準鏡的毛瑟步槍,顯然導演也是知道歷史的。

老薩估計,選擇這把槍還是馮小剛 標新立異的結果。

-------------------- 這張劇照本身就夠震撼的,從左到右依次是 蘇制波波斯衝鋒槍,美製M1941半自動步槍,美製M1903春田步槍,英制斯登衝鋒槍,加拿大勃然輕機槍。四個國家五種口徑的彈藥,波波斯是7.62毫 米託卡列夫手槍彈,M1941和M1903是7.62步槍彈,斯登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勃然機槍7.92毫米毛瑟步槍彈。 老薩深深同情該連的後勤軍 需官。

-----------波波斯衝鋒槍

3.天外飛仙般的波波斯衝鋒槍

電影裡面的排長使用一把波波斯衝鋒槍,該槍也被成為鐵把衝鋒槍。

是蘇聯老毛子在斯帕金的波波沙PPSH41之後,由蘇達耶夫設計的PPS43衝鋒槍。

該槍從1943年起被蘇聯定為制式武器,生產總數大約100萬支。

該槍最顯著的特點是沒有采用傳統的木質槍托,而是使用類似德國MP40衝鋒槍那種金屬摺疊槍托。

由於減少了最費工時的木質槍托,波波斯衝鋒槍製造更為簡單。

加上該槍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並大量採用衝、鉚、焊工藝,結構簡單、工藝性好、製造容易、成本低廉,便於大量生產。其製造極為容易,而且價格低廉,特別適合大量製造。

該槍的供彈和波波沙的71發彈鼓,30發直彈夾都不同,它採用35發弧形彈夾供彈。不過,波波斯衝鋒槍顯然不應該出現在內戰戰場。

在蘇聯控制東北期間,曾經交給東北共軍一些蘇式裝備,但是數量不多。衝鋒槍也以安裝彈鼓的波波沙為主,幾乎沒有波波斯衝鋒槍。

而中國仿製波波斯製造成功的衝鋒槍,還是1954年的事情,也就是著名的54式衝鋒槍。

當時作為中野的穀子地連 根本不可能搞到波波斯衝鋒槍!就算不知道在哪兒搞到了一支,去哪兒去搞到蘇制7.62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

當時國軍和解放軍大量裝備部隊的衝鋒槍,主要還是國軍那邊的美製湯普森衝鋒槍,指導員使用的英國斯登衝鋒槍,還有國軍士兵使用的美製M3衝鋒槍。

至於波波沙和波波斯都不太可能出現在內戰中。

老薩估計馮小剛選擇這把槍,又是標新立異的結果。

-------------國軍裝備的衝鋒槍,主要還是它們

4.時空錯位的國軍坦克

在汾河阻擊戰國軍第二次進攻,國軍兩輛坦克向穀子地連陣地衝鋒。

老薩第一次看以為看錯了,這似乎式美軍的M4中型坦克。

但是,在仔細一看,尤其是其炮管和炮塔的獨特設計,老薩可以確定是美國M26潘興重型坦克。

說實話,發現這點以後老薩差點暈倒。

要知道,如果是M4坦克,多少還有些道理。

在抗戰期間,國軍遠征軍裝備了M4中型坦克,參加了反攻緬北的戰鬥。

不過這些坦克是美國租借給中國的,在中國遠征軍回國的時候,美國讓他們帶走了幾十輛M3輕型坦克,但是被所有M4坦克全部截留下來。

所以國軍在內戰中,根本沒有裝備過M4中型坦克,而是裝備少量M3輕型坦克。

馮小剛搞錯這點,總體還是有些道理的。

M26潘興上場就完全沒有道理了。

由於虎式坦克的出現,美式M4中型坦克各方面都不是對手,只是單純靠空軍和數量優勢勉強和它對抗。

為了對付虎式坦克,美國在二戰後期研製了M26重型坦克。

他的防禦能力遠遠強於M4中型坦克,攻擊力也強的多。

但是M26潘興坦克誕生比較晚,第一次出場已經是1945年初了,當時德國已經接近崩潰,M26沒有派上什麼用場。

直到朝鮮戰場,M26才再次上場,和中國北韓的少量T34坦克交手,但是戰果並不佳!

所以在電影中,朝鮮戰場的橫城戰役中,美軍的兩輛M26坦克的出現是有可能的。

但是,在內戰中出現M26坦克就是很大的笑話。

不知道導演和劇組是怎麼想的。

而且,M26的防禦能力相當的厲害,超過二戰虎式坦克的水平。

穀子地作為一個從沒有打過炮的士兵,居然能夠用一門老式德國75毫米山炮擊毀兩輛重型坦克,使用的還是普通的殺傷榴彈,這簡直就是喜劇。

------------這種發射殺傷榴彈的山炮很難對M26潘興構成威脅,除非是使用穿甲彈的75毫米反坦克炮。但這門炮在電影中擊毀了兩輛坦克。

5.雜亂無章的戰術和其他裝備

一.汾河防禦戰的業餘陣地

陣地設置的非常業餘,絲毫沒有縱深,只有一道戰壕。這也許可以用谷連士兵不足作為解釋。不過實際上這樣的防禦戰術,在一個營國軍的衝擊下,只要一點被突破就全線崩潰。

穀子地作為一個有10年作戰經驗的老兵,不可能不懂這些基本常識。

至於作為谷連的火力支柱的兩挺重機槍,居然全部放在極為顯眼的位置。這可能是為了發揚火力,但是實戰中這種佈置,最多堅持10分鐘就會被國軍槍手定位幹掉。這些都是外行人的舉動!

---------這樣明顯的重機槍,被國軍坦克一炮就端了。老薩不解的是,既然國軍有六門105重炮,就不可能沒有迫擊炮。幾發迫擊炮就可以打掉重機槍了。

二.讓人無語的人海衝鋒

國軍衝鋒時候採用人海密集陣形,其實上早在一戰後期就不存在這樣的衝鋒形勢。在抗戰期間,由於速射武器的大量使用,人海戰術早已被國軍淘汰掉(不然就是集體送死,且不可能有什麼戰績)。

一般來說,國軍營一級攻擊,每十五米距離內只有二三個人,不可能人貼著人這樣亂跑。

如果國軍這樣亂搞人海戰術的話,在兩挺重機槍和十幾挺輕機槍 衝鋒槍的掃射下,最多20分鐘整個營就能沒了。這可不是塔山的趙子龍師!

而且國軍衝鋒到戰壕20米處,在遭遇密集射擊以後,士兵居然不臥倒,而是站著 最多蹲著開槍,真是不可思議。

----------這是打仗還是開聚會。。。

三.到處亂開的坦克

稍後國軍用兩輛不存在的重型坦克衝擊谷連陣地,但是,坦克並沒有在遠距離炮擊摧毀谷連的主要工事和火力點,而是貿然向戰壕突進。要知道,即使是現在最先進美國M1A2主戰坦克,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在這種距離上也很有可能被敵人步兵摧毀。

坦克的威力應該在超過600米以外的距離,孤軍突入敵軍戰壕是坦克兵的最大忌諱。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坦克突進,至少也要有步兵協同消滅敵人的反坦克步兵吧。但是國軍居然沒有一個步兵協同作戰,之前還倖存的兩個連跑到哪兒去了?如果有哪怕一個排的步兵協同,谷連絕對不可能摧毀這些坦克,反坦克步兵也不可能拿著炸藥包和燃燒瓶跑到國軍的坦克附近。

-------這顆地雷並不小,估計爆炸以後團長很難倖存,不止炸掉一條腿。但是穀子地只被彈片炸傷了眼睛。。。

四.威力超弱的地雷

在橫城戰役中,谷的團長踩到了地雷,谷用手按著地雷,幫助團長擺脫。

稍後,地雷爆炸,谷只是受了傷,稍後退伍回國。

這個也是讓人很抓狂的事情。

當兵的人一般都聽過一句俗語:步兵-地雷一響,國家來養。工兵-地雷一響,立即火葬。

對於步兵地雷來說,一般是炸腿的。用那個美國坦克車長的話來說:這是法國地雷,如果你幸運的話,只會炸斷一條腿。

步兵一般都是踩中地雷,一旦地雷爆炸,腿就斷了。腿斷了,士兵自然無法作戰,等於殺了他。

但是,這枚法制地雷顯然不是小威力的地雷,他的外形較大,一旦爆炸,估計谷的團長兩條腿都難以保住。如果運氣不好,命也會送掉。

但是,為什麼對工兵說,地雷一響就要火葬呢。

因為就像穀子地雙方按住地雷引信那樣。工兵排雷時候,必須臥倒,用雙手排雷,頭部離地雷很近。

一旦地雷爆炸,工兵的頭必定會被炸飛,送掉性命。

當時穀子地的頭部離地雷那麼近,地雷爆炸以後,老薩說難句聽的話,頭部炸飛是算輕的了,能夠保住上半身,留個全屍就相當不錯了。

穀子地在爆炸後,居然沒有死,只是頭部中了幾個彈片。

老薩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薩沙


平心而論,由於預算充足,馮小剛《集結號》中戰爭場面和細節還是比較考究的,雖然毛病還不少,但也不用太糾結,畢竟故事片不是紀錄片,導演要有發揮餘地的。

《集結號》最大的梗還是在集結號的號上,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只有在連一級才採用軍號指揮,配有司號員。營以上一般採用有線電話和人工送達的形式指揮,因為連一級作戰和各種戰術活動的地域不大,且前線情況千變萬化,需要非常靈活的指揮方式,那時基層也沒有無線電通訊,用軍號來指揮比較合適,各基層單位也聽得到。就是這樣,連一級也還配有通訊員,在戰鬥激烈,槍炮聲大的時候,採用人工送達的方式傳達指揮命令。營以上的作戰單位,由於作戰和活動地域寬,縱深大,軍號無法傳得足夠遠,又容易被槍炮聲掩蓋,所以都不用軍號,連司號員的編制也沒有,都採用有線和人工送達的形式。

明白了這個情況,再來看《集結號》,就可以看出它不合理的梗。劉團長對穀子地說聽到集結號才能撤,在實際情況中是不正確的。按電影交代,穀子地的連要等到團指機關和主力安全後撤後才能撤離陣地,這個時候團指的有線電話已經收撤,只能靠吹號(司號員從其他連隊抽調)或者人工送達的方式。團指一般離一線陣地比較遠,再加上已經後撤,要想讓一線陣地聽到軍號聲,尤其是在激烈戰鬥的情況下,是極不靠譜的,一線陣地上的指戰員有可能根本就聽不見。任何一個指揮員,包括劉團長都不可能用這種極不可靠的方式來傳達命令,只有派通信員傳達後撤的命令。

穀子地一直在等集結號, 沒有聽到集結號導致全連指戰員除他以外全部犧牲,他一生糾結這個集結號問題,最後到劉團長墓前討說法,這條主線構成電影的主幹。現在集結號在電影裡出現都是不合理的,電影也就不合理了。


餘震30


《集結號》是目前為止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近些年是主旋律電影的春天,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再到票房成績前無古人的《戰狼2》,都是主旋律電影的代表作,但是將它們與《集結號》,還是略差一截。

《集結號》裡展現的戰爭太殘酷了:

他們都是普通人,在一場又一場的戰役裡揮灑鮮血和青春。但是戰爭太殘酷也太艱苦了,他們甚至連每人一個鋼盔都配不齊,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們還是死死守住了據點。

戲謔的是,因為找不到屍體,這些士兵們沒有記為烈士,反而被視作逃兵。

英雄們被遺忘了。

這樣的戰爭太殘酷了,也太真實了。沒有欺騙觀眾的手撕鬼子,也沒有老班長臨死前要你幫他交黨費,有的只是轟隆隆的炮響、染紅的軍服和命運的捉弄。

有人說:《集結號》這部電影什麼都好,但就是太圓滿了。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集結號》導演馮小剛曾作為嘉賓參加了節目《曉說》,在節目裡他就提到關於《集結號》的結局。

馮小剛說,當時有人向主演張涵予提議,應該讓連長谷子地沒能挖出戰士們的遺骸。張涵予覺得這樣的結局更好,於是他就嚮導演馮小剛提議,希望以這樣的結局來結束電影,但最後馮小剛還是執意給電影一個圓滿的結局。

誠然,一個不完滿的結局會讓《集結號》顯得更戲謔,也更具有戲劇性,但無論是電影裡角色,還是為了解放中國英雄犧牲的士兵們,都不該被忘記。這樣的結局,是我們對他們的敬意。

英雄,是需要被銘記的。


電影火車站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

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軍官。

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

所有這些,放在有數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之下,凸顯出連長谷子地奇異的際遇---如同一隻被命運之神撥弄的螞蟻,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對朋友最珍貴的信任,也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現了個人在戰爭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貴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犧牲,英雄和傳奇如何被淹沒遺忘。而在命運的強大力量之前,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體現了一個男人的堅韌和擔當。並且,因為這種極為微茫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竟然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榮耀自己死去的弟兄,為他們討還一個公道。最後的答案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兩個永隔幽冥的人還是達成了和解。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裡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裡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乾淨。”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裡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裡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裡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鬥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裡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我的影視365


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以戰爭中一隊為掩護大部隊撤離而全部陣亡的小部隊為線索,用心勾勒出那些曾經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為了最後的勝利犧牲在戰場上的無名英雄們。他們雖然死去了,卻被人們記住、歌頌和傳唱。

本片成功塑造了一個能征善戰的鮮活戰鬥集體——九連,他們絕大多數人,不屈不撓的戰鬥到最後一刻,那種為了勝利犧牲小我的精神,排除萬難完成任務的渴望,至今仍被觀眾深深的記住。

作為九連的連長,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是一名戰鬥經驗豐富、作風頑強、善打硬仗、有情有義的基層指揮員,這部男人味十足的戰爭片,讓張涵予的硬漢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片中,正是張涵予塑造的穀子地,始終堅持“不拋棄、不放棄”,讓這部《集結號》充滿悲壯的人文氣質。

這位如今的硬漢,曾經是一名出色的配音演員。憑藉獨特的磁性聲線,張涵予曾在好萊塢大片《指環王》、《特洛伊》中有過精彩的配音。後來,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夢開始的地方》等電視劇中,也出現過張涵予的身影。

做了這麼多年幕後配音,演出過那麼多小人物,張涵予一直沒火,直到遇到了馮小剛。從《大腕》中客串神經病IT專家,到《天下無賊》中飾演周旋於兩夥盜賊之間的臥底警探,圓滿完成任務的張涵予,終於等來了讓自己翻身的《集結號》。

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張涵予,終於翻身成主角。從《集結號》開始,他相繼出演了《建國大業》、《風聲》、《十月圍城》、《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一系列電影,特別是在《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等影片的表現,奠定了他個性演員的獨特地位。

《集結號》中,影帝廖凡飾演了連長谷子地的左膀右臂、排長焦大鵬。在犧牲的前一刻,他彷彿聽到了意味著可以撤退的集結號,這成為穀子地一生的痛。

熟悉實力派演員廖凡的觀眾,首先會想到《讓子彈飛》、《江湖兒女》和《邪不壓正》,能夠被姜文、賈樟柯等國內知名導演相中,證明了廖凡出色的表演和優秀的可塑性。

實際上,廖凡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優秀演員,參演過多部前衛話劇,後來,相繼出演了趙寶剛的《別了,溫哥華》等劇,才讓觀眾對他逐漸熟識。

《集結號》中,與穀子地共同接受生死洗禮的趙二斗,是無私幫助穀子地尋找戰友的關鍵人物。飾演趙二斗的鄧超,特意遠離了自己熟悉的戲路,嚴肅起來連自己都害怕。

鄧超是一名戲路很寬、可塑性極強的個性演員,在銀幕上,他表現得非常自信,生活中,他活得很真實。

雖然因參加娛樂節目,被一些觀眾認為沒演技、靠綜藝,但近年來,從《烈日灼心》到《影》,鄧超出神入化的演技,獲得業內外很高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