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銀行保險機構入期市 金融市場改革紮實推進

2月21日,中國證監會與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允許符合條件的試點商業銀行和具備投資管理能力的保險機構,按照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參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國債期貨交易。這是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略,加強我國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和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

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交易,有助於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促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因此,稱它為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恰如其分。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在發達市場經濟中,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歷來就是衍生品交易的主力軍。它們交易產品涵蓋的範圍也相當廣,舉凡期貨、期權、互換、遠期等等,都在它們的視野之內。應當說,正是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這些“中介機構”廣泛積極參與各類市場交易,各類市場才內在、有機地聯為一體。就機構自身而言,由於參與了多種市場,它們才能業務多元化並得以採行豐富且多元化的交易策略;就市場體系而論,由於機構這種金融中介在各個金融市場和交易的各個層面上都發揮積極作用,所謂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分野,所謂場內與場外的割裂,所謂資金流動的壁壘等等,都不復存在。正是因為期貨市場的正常運行使得各個分割市場得以一體化,金融信息得以無障礙地傳播,金融的配置效率才會提高,金融的宏觀調控才會有效率。

我國衍生品市場起步雖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不到十年的功夫,我國衍生品市場的專業化、機構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功能日益凸顯。面對全球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國經濟新常態,我們更應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結構。

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就是進一步加強債券市場聯通、提升市場整體運行效率,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舉措。首先,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參與我國所有主要的金融要素市場活動,使得它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國債期貨、利率互換、債券遠期等場內外多種利率風險管理工具進行交易,從而降低風險管理成本,提高組合運作效率;其次,金融機構通過交易現貨和期貨等衍生品,在多個市場間進行套利操作,勢必大大消除同一券種及其衍生品的定價差異,提升債券和衍生品價格的精確性,進而促使金融資產的整體定價效率和流動性顯著提高;其三,國債期貨交割制度的運行,將衝破債券轉託管機制的束縛,大大增加兩市場間債券的流動性,從而可以吸引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參與國債現貨交易,產生推進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聯通,促進債券市場協調發展的積極效果。

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改革深入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監管不斷加強,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更重要的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入,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增強,利率風險也逐漸顯化。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持有大量利率敏感性資產,它們面臨的利率風險將不斷加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為這些大型機構提供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機制,勢在必行。國債期貨為廣大金融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風險管理工具,恰恰應和了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管理利率風險的急迫需求。

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入市,可以利用國債期貨平抑利率波動帶來的市場估值損益變化,增強自身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國債期貨市場之平抑市場劇烈波動的功能是無法替代的。在債市快速調整期間,廣大金融機構大都會拋債止損,從而引發流動性枯竭。引入期貨市場後,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可以利用國債期貨流動性較好、成交快速的特點,通過國債期貨有效對沖現券市場的下跌風險,分流債券市場的拋壓,為提高金融市場的韌性與穩定性,做出積極貢獻。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可以通過國債期貨更好地進行資產負債主動管理,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國債期貨具有高流動性的特徵,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國債期貨交易,在不交易現貨的情況下迅速改變組合久期,以更低的流動性成本精準實現資產負債管理目標。實踐證明,商業銀行運用國債期貨等利率衍生品對沖基礎利率產品的風險敞口,可以在總風險水平不變前提下,有效增強信貸意願,擴大信貸規模,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部署下一步金融改革方略時,首次將“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提升到戰略要點的高度。在那之後的歷次金融改革部署中,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的任務都霍然位居前列。

國債收益率曲線反映的是無風險資產的利率水平,它們為信用債等提供了定價基準。國債收益率曲線是否完備,是否有效,關乎一國債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運行是否有效,因此,是否擁有健全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

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有效的國債期貨市場,將通過提供套保、套利交易等機制,帶動相應期限現貨的流動性,提升現貨市場定價效率,進而產生提升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的作用。國債期貨市場的出現,不是簡單地平行地增加了一個市場,而是綜合性、立體性地為債券市場提供了一種風險管理機制,它的推出,拓展了原有國債市場的內涵和範圍,通過期貨和現貨市場的長期協同效應,提高了金融市場深度和吸納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擴大了市場上的信息含量,提高了債券市場的信息效率和定價效率。我國2013年開始推出國債期貨產品並一直穩健運行的實踐,為此也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是我國債券市場最重要的參與主體,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託管量佔比超過債券餘額的70%。掌握規模如此龐大之現券的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一旦參與國債期貨市場,必將給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積極推動。首先,它將通過交易業務創新,為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引入期現套利、跨期套利等新的跨市場投資交易模式,大大拓展其資產管理的空間,增強資產配置的有效性;其次,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通過跨市交易,積極參與國債交割,可以有效盤活存量債券資產,提升債券流動性,對債券市場的長遠發展形成良性助推作用;其三,包括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內的交易者的廣泛參與,有助於形成更為連續、公允的國債期貨價格,進而提升債券市場流動性,完善債券市場價格發現機制。其四,這些功能的充分發揮和拓展,也將對部分缺乏流動性的現券提供價格參考,從另一層面助力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完善。

助力加快金融對外開放

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效果顯著。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在岸人民幣債券總規模已突破2萬億元。同時,彭博巴克萊指數、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相繼納入中國債券,更充分反映了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債券市場的信心與關注。

但是,客觀地說,中國債券市場仍然存在若干結構性缺陷,使得境外投資者面對潛力巨大的中國債券市場,逡巡不前。最重要的缺陷,便是缺乏有效的市場化管理利率風險的工具和機制。成熟的市場投資策略,是一手持有債券現貨,另一手持有利率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為施行這一有效的投資策略,市場必須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率衍生品。對標這一國際實踐,我國在國債期貨等利率衍生品的供給方面的差距顯而易見。質言之,境外投資者無法參與國債期貨交易以對沖利率風險,是阻礙它們更大規模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主要技術和制度障礙。可以預見,隨著債券市場開放力度的加大,隨著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的規模不斷增大,它們對國債期貨等利率衍生品的需求將更加迫切。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謀劃,我們必須儘快補上這一短板。

進一步說,中國未來要實質性參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治理機制建設,不斷深化人民幣國際化,是最重要的必要條件。多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告訴我們,提供多層次、有深度、彈性大的國債市場,以便國際投資者有效持有多類型人民幣定值資產,並能夠有效地與其他貨幣定值資產實行統一配置,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內容。

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深度參與國債期貨市場,將厚植人民幣國際化的沃土。一方面,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參與國債期貨市場交易,將大大提高期貨市場的深度,豐富國債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和交易策略,推進國債期現貨市場協調發展,促進國債期貨功能發揮,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通過服務境外投資者未來參與國債期貨的需求,對接其國際客戶提供投資顧問、清算、擔保品託管等全方位服務,豐富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模式,推動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發展。此外,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參與國債期貨市場,將為其自身的衍生品投資業務積累經驗,增強其經營穩定性,這將使它們得以更好地面對金融對外開放後帶來的挑戰和衝擊,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貢獻力量。

國債期貨的市場建設與發展需要穩紮穩打,因此,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參與國債期貨市場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參與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宜逐步增加,相關業務進展應循序漸進。在這個過程中,入市機構需要做好內部風險控制,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加強技術系統準備,培養專業人才,明確業務操作流程。同時,監管部門要進一步發揮跨部委協調機制,加強監管合作和信息共享,發揮監管合力,保障國債期貨市場健康發展。

本文源自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