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史料有多浩瀚,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有多悠久。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料書籍,面對著浩如煙海的史書,常人窮其一生也不能讀完,於是北宋時期的司馬光會同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人,依據歷代的正史,博採雜史二百二十二種,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才將從戰國到五代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脈絡梳理清楚,編撰出了《資治通鑑》一書。
《資治通鑑》又為編年體史書,記錄方式則為每年發生了什麼,依據年月日依次排列下來。編年體史書最早可以追溯到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但是都沒能逃過焚書的命運,唯有孔子的《春秋》,由於廣泛傳播,在秦人焚盡天下書籍的時候被儒生藏在牆壁裡面,躲過了一劫。西晉時期出土的魏王墓中的史書,當時的人經過校勘後整理成了《竹書記年》,但因為此書與儒家觀念頗為牴觸,在儒學昌盛的宋代逐漸遺失了,現存的則是明人從其他引用了《竹書記年》的書籍中搜集,然後彙集自己的聰敏才智編撰的偽書。梁武帝時期編撰過《通史》,但是因為侯景之亂毀於戰火。此後唐四庫書中收錄了四十一家編年體史書,但經過安史之亂和五代時期的大亂戰散失不可見了。
自司馬遷編撰《太史公書》以來,史學界出現了一種新的史書編輯方式,那就是紀傳體。東漢初年班彪班固父子二人修編《漢書》的時候,同樣採用紀傳體的編撰方式,紀傳體於是頂替了編年體成為後世主流。歷朝歷代的正史都以紀傳體為正統,這本是件好事,但是隨著朝代的更替,史書的數量越來越多,由於主持修編史書的人水平不一,不同朝代的史書成色不等,有好有壞。於是正史之外又出現了私人編撰的雜史,雜史往往會記錄正史隱瞞的事實,對正史有著補充的作用。當時光流轉到北宋時,積累下來的史書和史料已經遠遠超出個人閱讀的範圍,一個人窮其一生都難以讀完,更別提相互驗證了。
北宋英宗皇帝詔令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蹟依據編年體體裁彙編成書。此書編撰完成後,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賜名《資治通鑑》,隨後下令官府雕刻成書,廣泛傳播於民間。不同於《太史公書》參考的書籍大都不見於後世,《資治通鑑》參考的書籍大都流傳下來,因此後人校準書籍的時候往往可以考證,現在不同的版本往往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文字有些出入罷了。
《資治通鑑》一書雖然經過了大量的提煉,但是其內容仍然非常龐大,其文字總量三百多萬。司馬遷曾說過:自從這書編撰而成後,只有王勝之借去閱讀,其他人還沒讀完一張紙就已經打哈欠想睡覺了,因此沒有能夠遍觀此書的人。實話說起來,我看這書也是昏昏欲睡,實在是此書雖然經過大量的提煉,但是如果沒有閱讀過《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這十九本紀傳體史書,《資治通鑑》理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
閱讀更多 歷史廣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