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啥農村人情味變了,沒有以前熱鬧了?

那年的櫻花特別美


現在的人幾乎都是任錢為親了,平時都是關上門自己過日子,不管親戚和鄰居串門的都少!有些親戚甚至一都見不到一次面!只有辦紅白事情時,人才能聚在一起!你說人情味能不淡麼?


不得其名


我呢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時候就在土裡來土裡去,上山抓鳥,下河撈魚,弄的灰頭土臉就回家了,然後老媽一邊罵著一邊給我們收拾著,對於那時候的我們來說,一年四季都不缺樂子,春天有春天的玩法,夏天有夏天的玩法,總是感覺玩的東西太多,太多了。那會我們一起的玩伴最少都是七八個,去哪裡玩總是得叫上,不像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裡小孩子們都是一兩個,頂多也就三個左右,平時放假這些都是不讓出門,各種輔導班,當然小孩子的教育無可厚非,但我覺得也要鬧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的青少年,將來才會更加獨立。

我們小時候電視還是黑白的,我七八歲的時候家裡才買的彩色電視吧,所以不管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花費在電子產品,網遊之類的時間很少,大人們吃完飯後娛樂項目就是左鄰右舍聚在一起拉拉家長裡短的事情,小孩子在傍邊"舞槍弄棒",伴著餘暉,太陽的溫度都滲透到鄰里鄰居的骨子裡了,每個人的臉上刻畫歲月痕跡的時候他們都是見證者,像我們這些小屁孩都是他們從我們穿開襠褲到這麼大的。現在回到家裡很多人包括我幾乎都不怎麼出門,不是人情味變了,而是少了人與人打交道的那份質樸,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臉上都顯露著一副精明樣,在一天辛勤勞累完,一年辛苦打工回到家早已厭倦了那些事故,久而久之也就不熱鬧了,其實城市和農村一樣,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是農村人情味變了,是給過我們那份質樸,溫暖回憶的人老了,我們這些曾經薰陶在這樣環境和氛圍裡的人沒有傳承下去,我們變了,自然一切都變了,留給以後的以後的又是什麼?







巧了木子李


我一直都是在農村過春節,現在確實沒有一點年味,感覺一點過年的氣氛都沒有,小時候誰家結婚蓋房子或者有老人去世,一個村子的人都會跑過來幫忙,借桌椅板凳,置辦酒席,一忙就是好幾天,等到事情完全結束才回家。那個時候根本不用人去喊,聽說誰家有事情自己就跑來了,熬夜忙幾天也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這種現象已經開始逐漸變化了。就拿蓋房來說吧,以前誰家蓋新房很多人都會來幫忙,大工小工自己都是力所能及地忙活好幾天。而如今誰家蓋房基本上沒有人主動去幫忙,通常是要主人家自己去請,而且還得掏錢。

紅白喜事也是一樣,以前都是一家人去忙好幾天,等到事情結束才會離開,而現在基本上是特別近的鄰居才會主動去幫忙,稍微隔得遠一點兒的,一家人能來一兩個就很不錯了。讓人不禁覺得現在的農村怎麼人情味也越來越淡了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其實仔細分析無外乎是以下這幾點,但很多人其實在無形中都忽略了。

第一、其實生活水平提高反而是影響這些事情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攀比心太強烈了,以前大家的日子都過得比較緊巴,生活條件都差不多,所以誰家有事情都是全部去幫忙。因為大家都明白誰家裡都可能會有事情,需要別人來幫忙,所以自己先去給別人幫忙去換工。

第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彼此之間交流太少。說農村的人情味淡了,其實也是相對來說的,主要還是集中在年輕一代農村人。老一輩的人,其實他們之間的那種情誼還是很深厚的,畢竟曾經一起經歷過大鍋飯。誰家有事都去主動幫忙,真的是大公無私。而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要麼外出打工,要麼有自己的事情,在家裡呆的少,所以即使是同一個村,甚至是鄰居,這些年輕人之間的交流也變得特別的稀少。

總結;雖然在各種攀比中變得沒有人情味了,也在每一年的他鄉短信問侯中變得沒有年味了,但在我們心中永遠保持著對年的那份期盼和回憶。


韓嘯楓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你有這個感覺也正常,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農村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只要頭腦聰明,踏實肯幹,很快就會成為那個時期的“萬元戶”,但是農村還是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基本上還是以“鐵飯碗”,“商品糧”為追求目標,那個時候誰家小孩考上大學了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村裡人情往來比較頻繁,作為80後的我深有體會。

到了九十年代,開始興起打工潮,誰家孩子在城市打工如何如何賺錢變成大家平常的話題,當然,到現在為止對農村孩子來說,考大學還是一個不錯的出路,畢竟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嘛。每到過年,那些在天南海北打工回來的人,給農村裡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小孩帶回很多新奇事物,那個時候覺得他們就是見過世面的人,眼裡都是滿滿的崇拜和羨慕,還有對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嚮往!

到了現在,農村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和老年人了,年輕人如候鳥一般,只有每年春節回到自己的故鄉,故鄉變成了客棧,兒時的夥伴已天南海北,大家各自為生活打拼。

所以說現在感覺農村人情味變了,沒有以前熱鬧了,是因為我們都長大了,成年了啊……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



慧姐創業那些事


一個是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大,常年都在外工作,只有過年才回家一次,哪個不想回去都把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攀比,有些人變的開始瞧不起人而有些人一時的失意就妒忌人,從那時起他們內心就有了隔亥。現在的人喜歡比較慢慢成就攀比每個的想法多了心思就多了,過去的人單純,人人都窮沒的比較,就合氣了。


A小星星241683222


  

首先,見面機會少了,在農村一過完年,大家各奔東西,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彼此瞭解的也不多,最多也是偶爾打個招呼而已。在經濟社會里,各人忙著打拼自己的事業,為夢想而前進,很少再去聯繫一些熟悉的朋友,日復一日,甚至於連本村人都不認識,哪裡還有什麼深厚的情感!

再說經濟!現在整個社會向錢看,玩命地追逐經濟。人人都奔忙在外,年頭到年尾回來那麼一次,甚至兩三年不回家的也很多,許多同鄉人都不認得,哪還有什麼情誼?至於家裡遇到大小事需請人幫忙,都得付工錢,這已是心知肚明的規矩,請人給錢不欠人情也無可厚非。就是連喪葬這樣的義務事,也要錢字說話,幹啥都要包個包或發包煙,要不指使不了,抬個棺更得好好伺候,少包煙就滿是牢騷,弄得守個夜打牌除了親戚也很少有有其他人了,都以明天要幹活推辭。很難想到在農村還有什麼不要錢就能幫忙的,當然,也無可指責,耽誤一天便少一天的收入,輪你家也一樣,可久而久之,之間的鄉情就慢慢消亡殆盡一文不值了。

部分農村人情味卻變成了負擔,成了填不滿的人情債。過日子都怕被人給比下去,時間長了自然也容易形成一種攀比的風氣。還有就是一般誰家裡都會有個急事,都需要借些錢去週轉,或者做生意之類的,不是向親戚就是朋友借。但是有些人害怕別人不還錢就沒借出去,這樣一來大家開始有了隔閡,彼此也少了往來,感情也慢慢的越來越淡了。


百姓雜壇


原因很多,雖著信息化的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也上去了,但文化修養沒跟上,有錢就是爺的道理,在某些地區還是崇拜的,早些年農村人是很實在的,鄉里鄉親關係也很好,現在真的無語了…為了一點利益就拌架,如果你早些年出來打工,現在再回去,跟本無法跟原來一樣想處,有句網絡語,城市人套路深,農村人更厲害了,越經濟發達地區,人情味越確少,希望引起有關部分高度重視!





海闊天空169653794


近十年左右,農村發展變化的效果越來越明顯,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與此同時,農村大多數的青年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他們更多的是嚮往城市裡的生活,很多農村也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從外面回到農村。然而,在農村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雖然農村各方面發展越來越好,但是人情味卻越來越淡了,似乎與農村淳樸的民風大相徑庭。連村裡人見面也沒有了以前那股熱乎勁,其實有幾個原因1.生活壓力大2.傳統文化逐漸丟失3.. 長年在外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4.貧富差距逐漸變大很多人不得不“向錢看”窮人跟富人彼此之間也容易產生隔閡


小葉子愛生活9620


有些地方還是人情味挺重的。特別是一些民俗風情比較傳統的地方。變淡的情況個人覺得有這幾個原因。首先,經濟條件好了,促進了溝通工具,交通工具的發展。有了電話,網絡不見面也能聊聊天,當然就降低了過年見面的熱鬧勁。其次,自從計劃生育後,人口節構產生了變化,原來的七大姑八大姨的現象以後基本少見了。堂親表親減少,人少當然熱鬧不起來。最後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窮的時候過年才能吃香喝辣,竄親戚吃酒席。現在大家都不愁吃喝,感受度自然也下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73133053ec24627800c5d677fde9510\

守仁仔


我個人覺得農村人之所以變得沒有人情味,是錢讓人的心理發生了扭曲,嫌貧愛富,總盼著別人過的不如自己,只要你日子過得比他好,能氣死他,日子過得不如他,就欺負你看不起你,久而久之人情味也就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