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的陰山和“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陰山是一個地方嗎?為什麼?

開眼君


應該說,兩首詩裡都有“陰山”,但卻在含義上有著天壤之別。



《敕勒歌》中的“陰山”,並不是山

《敕勒歌》本來不是漢語詩歌,而是南北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的一首民歌,起初是鮮卑語,後來被翻譯成漢語編入《樂府詩集》。


而這首詩中的“陰山”,其實並不山,而是指的是內蒙古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包頭市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

《出塞》中的“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山脈的統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從詩中理解,便有一種軍事屏障的概念。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這裡的“陰山”指的是東西走向,橫跨陝西、甘肅、寧夏以及內蒙古北部的山脈,是個大概念。

所以,兩首詩的“陰山”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兩個陰山嚴格來說,就是同一個地方,只不過在地理上有一些差距,要清楚說明兩個陰山的區別,就得結合當時的朝代和地理來說明。

“敕勒川,陰山下”出自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大多是鮮卑政權,《敕勒歌》也是由鮮卑語翻譯成漢語。



“敕勒川”是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區;而“陰山下”是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區在陰山的腳下,這裡的陰山就是今天內蒙古中部的陰山山脈。

這裡的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群山,陰山山脈自西向東包括了狼山、烏拉山、大青山、灰騰梁山、大馬群山等山脈,當時的整個內蒙古河套及陰山山脈都屬於北朝的勢力範圍,無論是北魏、還是東、西魏並存,或者是北周與北齊並存的朝代,陰山都是北朝的內山。



陰山是一系列的山脈組成,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約100公里,只要是在這個範圍內,都可以稱為陰山。

由於在《敕勒歌》中這個陰山指的是敕勒族生活的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陰山南北都有敕勒族生活的地區,敕勒族最早是在陰山以北的,後來北魏不斷的征討敕勒族,敕勒族逐漸融合進北魏,於是在陰山南北都有生活。



所以“敕勒川,陰山下”中的陰山指的是陰山山脈地區,有可能是陰山之南,有可能是陰山之北,是陰山腳下的一大片區域範圍。

“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全詩是這樣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翻譯過來就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邊關,萬里征戰的人還沒有回來,即使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絕對不會允許胡人南下陰山牧馬。

這裡的陰山還是指陰山山脈,陰山在中國古代是天然的南北分界線,自從強盛中原政權奪取陰山後,這裡就成為了中原政權與遊牧政權的交界線和角逐處,王昌齡的《出塞》中描述的是邊關的情況,王昌齡是唐朝人,但這首詩寫的卻是漢朝人,飛將是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山西太原的別稱,而詩中的陰山就是漢朝與匈奴的國界線。



第一個跨過陰山出擊匈奴的漢將是衛青,當時的漢朝雖然打垮了匈奴,但是漢朝防守的邊境線仍然是陰山,出了陰山就進入茫茫大草原,就進入了遊牧民族的地盤。

所以,“不教胡馬渡陰山”中的陰山仍然指的陰山山脈,也可以將陰山理解為兩國的國界線,也是一個很大的區域範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是,第一個陰山指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第二個陰山就是指大山脈


劉小冇


自古陰山就一座,只是今人不識相!


北方文明曙光


主要是指現在巴彥淖爾市河套平原北部山區


1444可靠


一個地方,指的是如今的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頭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復興敕勒川文化,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又要以古名敕勒川為土右旗地方了。


十萬個沒什麼


不是,敕勒川,陰山下 ,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出塞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閒話大同


是一個地方,陰山是指現在的陰山山脈的西北末端,在現在烏拉特後和前旗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