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的阴山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是一个地方吗?为什么?

开眼君


应该说,两首诗里都有“阴山”,但却在含义上有着天壤之别。



《敕勒歌》中的“阴山”,并不是山

《敕勒歌》本来不是汉语诗歌,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的一首民歌,起初是鲜卑语,后来被翻译成汉语编入《乐府诗集》。


而这首诗中的“阴山”,其实并不山,而是指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包头市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

《出塞》中的“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山脉的统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从诗中理解,便有一种军事屏障的概念。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这里的“阴山”指的是东西走向,横跨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古北部的山脉,是个大概念。

所以,两首诗的“阴山”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两个阴山严格来说,就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在地理上有一些差距,要清楚说明两个阴山的区别,就得结合当时的朝代和地理来说明。

“敕勒川,阴山下”出自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大多是鲜卑政权,《敕勒歌》也是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



“敕勒川”是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而“阴山下”是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在阴山的脚下,这里的阴山就是今天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山脉。

这里的阴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群山,阴山山脉自西向东包括了狼山、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大马群山等山脉,当时的整个内蒙古河套及阴山山脉都属于北朝的势力范围,无论是北魏、还是东、西魏并存,或者是北周与北齐并存的朝代,阴山都是北朝的内山。



阴山是一系列的山脉组成,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只要是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称为阴山。

由于在《敕勒歌》中这个阴山指的是敕勒族生活的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阴山南北都有敕勒族生活的地区,敕勒族最早是在阴山以北的,后来北魏不断的征讨敕勒族,敕勒族逐渐融合进北魏,于是在阴山南北都有生活。



所以“敕勒川,阴山下”中的阴山指的是阴山山脉地区,有可能是阴山之南,有可能是阴山之北,是阴山脚下的一大片区域范围。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全诗是这样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翻译过来就是: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边关,万里征战的人还没有回来,即使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绝对不会允许胡人南下阴山牧马。

这里的阴山还是指阴山山脉,阴山在中国古代是天然的南北分界线,自从强盛中原政权夺取阴山后,这里就成为了中原政权与游牧政权的交界线和角逐处,王昌龄的《出塞》中描述的是边关的情况,王昌龄是唐朝人,但这首诗写的却是汉朝人,飞将是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山西太原的别称,而诗中的阴山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国界线。



第一个跨过阴山出击匈奴的汉将是卫青,当时的汉朝虽然打垮了匈奴,但是汉朝防守的边境线仍然是阴山,出了阴山就进入茫茫大草原,就进入了游牧民族的地盘。

所以,“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阴山仍然指的阴山山脉,也可以将阴山理解为两国的国界线,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域范围。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不是,第一个阴山指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第二个阴山就是指大山脉


刘小冇


自古阴山就一座,只是今人不识相!


北方文明曙光


主要是指现在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北部山区


1444可靠


一个地方,指的是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又要以古名敕勒川为土右旗地方了。


十万个没什么


不是,敕勒川,阴山下 ,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出塞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闲话大同


是一个地方,阴山是指现在的阴山山脉的西北末端,在现在乌拉特后和前旗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