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國際間的網絡延時還可能進一步降低嗎?

乖羊羊171


會的,只要有需求,技術和基礎設置就會不斷改進和完善。國際間的網絡延時主要來自三個要素。

1.距離延時,這點暫時改變不了,除非有超光速的傳說手段,比如量子糾纏之類的。但是這塊的延時其他回答有算好,比較小,可以接受。

2.節點延時:你跟任何一箇中端的通訊都不是直接連的,中間經過很多節點轉接,比如路由器,小區交換機,運營商交換機,非常多的環節。這些設備都在不斷的提速,並且減少環節。因此還有提速空間。

3.共享延時:整個路由過程都是共享的,連到路由器,你跟你的家人共享,連到交換機,跟其他用戶共享,跨過太平洋,你跟很多同胞共享,都是在排隊傳輸的。因此加大光纖鋪設力度,讓光纖不堵,還有速度提升空間。

總是,還有提升潛力,但是空間不是很大。除非技術有變革性改變。比如節點減少,超光速。


簡易PLC開創者



問這個問提前,咱們還是先問問自己每年到底畫了多少錢在網費上面吧......


兩種國際網絡傳輸方式


全球有7大洲,除了南極洲之外,其他幾大洲都有國家,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佈在剩下的6個洲裡面,而這6大洲又被5大洋隔開。目前的互聯網想要鏈接全球各地的服務器,想要實現全球各地幾十億人網上進行溝通,是如何實現的?


主流的方案無非就是兩種:


第一種是海底電纜鏈接各大洲的信息通信。每個洲通過幾千公里長的海底電纜作為鏈接,這是目前最常用,最經濟,速度最快的鏈接方式。各位鏈接到海外的網絡全部都是通過海底電纜實現信息間的傳遞的。舉個例子,當時使用某軟件看油管視頻的時候,傳輸路徑大致應該是:油管服務器-海外運營商服務器-海底電纜-中國運營商服務器-小區光貓-你家的電腦。


第二種是洲際衛星之間通訊。摩托羅拉在上個世紀末期成為通訊行業巨頭之後,開始了一項宏偉的計劃“銥星計劃”,目標是發射77顆人造衛星,覆蓋全球,實現各大洲通過衛星傳輸數據。最後摩托羅拉發射了總計66顆衛星,組成了全球衛星通訊網絡,也就是我們如今常說的“衛星電話”使用的服務。但你使用衛星電話通話時,傳輸路徑大致應該是:衛星電話-衛星A-中繼衛星-衛星B-地面接收站-運營商服務器-基站-你要通話的人。


但是,由於衛星成本高昂,並且在當時設計的帶寬只夠進行文字和語音的發送,無法實現正常的網絡數據傳輸。因此,直到如今,衛星上網也是一個並沒有實現的事情。當然,目前馬斯克的“StarLink”計劃,發射4000枚衛星形成全新的通訊網絡,並且帶寬設計在1TB/s,可以實現正常的互聯網信息傳輸。目前已經開始鋪設前期2000顆衛星過程中,期待可以早日建設完成吧。

延遲的幾個原因


那麼我們說為什麼網速會延遲?哪些原因導致了網速的延遲?其實從宏觀層面來講,原因不僅僅是大家所說的網速慢這個角度。其實一方面還取決於應用設備本身層面上的處理速度,很簡單一個問題,你的網速很快,但是電腦和手機的配置跟不上,不管你跑什麼應用軟件,該慢還是照樣會慢的;另一方面就是帶寬的問題,或者說同時在線的人數問題,你的小區確實可以給你提供千兆光纖,白天大家都上班去了,你獨自享受整個小區的資源,爽歪歪,但是一到了晚上大家回來,同時使用網絡的人多了,自然你感覺網速變慢了。


單純說網絡速度本身的影響因素,其實主要有三個:傳輸速度、傳播速度、列隊。


傳輸速度,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你開通的網速是多少多少兆每妙的,這個速度不是運營商自己說了算,而是國家的電信局來制定的,那個城市,那個地區,網速需要達到多少,國家制定,然後再給到運營商建設任務。而傳輸速度,就直接決定了你下載一個軟件所需要的時間。


傳播速度,這個確實沒辦法改變,光的傳播速度本身就是恆定的,並且光在光纜中是通過折線傳輸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實際上光傳輸的距離,要比光纖本身要長一些,光纖越長,那麼光需要走過的距離也就越長。一般來說,目前從美國西海岸拉一根光纜到中國,在傳播速度上面的延遲至少也是38ms。


列隊這個東西就不多解釋了,你可以理解成為從光纖到你家的光貓再到你家的電腦,整個通道是需要排隊的。也就說但你一次性在下載多個資源的時候,有先後關係,先到的資源先傳輸,後到的資源後傳輸。

錢就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那麼很多人說,目前網速足夠快了呀!即便是查看海外的網站,用付費工具延遲也就一百多ms,完全夠用了,為什麼還要提高網絡速度?是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夠用了,但是對於某些特殊行業,比如說證券行業和電子商業行業,這種延遲還是太高了,因為你的網速慢了1ms,訂單就被別人拿走了,如果是大宗交易來說,損失就是成百上千萬。


但是目前光纜傳輸,在實驗室階段其實已經到達了20TB/s的速度,不過你有錢建設嗎?建設完之後的維護費用出得起嗎?能夠找到這麼多買家和你共同分擔這些運營費用嗎?其實這個都是問題,核心還是錢的問題。


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即便你是某特殊人物,允許給你獨自批一條100G/s的光纖線路,但是你想要接收這樣的數據,普通家庭的貓就不管用了,你需要搭建服務器來接收這樣的數據,單臺設備花費至少在十幾萬美元,還不算後續的維護費用。那麼你就要想一想為了上網花費十幾萬美元,值不值了。


總而言之就是,解決的方案有,都在實驗室裡面,就看哪位有錢的爺拿來變成現實了。


PM宋先生


現在是不可能,這個其實是一個物理問題

國際間網絡延時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過遠,數據傳輸通過光纜已經是近乎最快的速度,大概是2x10^8m/s(綜合各因素得出來得速度)

網絡延遲大概等於 光纜長度/傳輸的速度,這基本上是大概固定的了。(排除一些中轉站的中轉速度)

然後現在還沒有出現超過光纜的通信介質,同時也不可能極大的超越光速(在相對論的描述中,光速是最快的速度了)。

如果有,也要等下一個物理巨匠的出現,像牛頓,像愛因斯坦那種。或許以後的量子領域,量子通信能解決這些問題,但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了吧


SkySource


“太平洋海底光纜網”(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PLCN),兩端分別連接美國洛杉磯和中國香港,全長達12800千米。距離12800千米除以30萬千米/秒是0.0426秒。一秒等於1000毫秒ms。就是42毫秒。

目前的國際網絡間延遲也差不多就是看光纜的長度說話吧,除非有突破性的新傳輸技術,不然這個瓶頸應該很難突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