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西繁華十里大街。閶門內外有區別。一個是城牆外,一個是城牆內。城外的人要到城牆裡去安居;城內的人要到城牆外去生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怎麼辦?

在蘇州城外閶西地區擴建城牆。範圍從蘇州古城牆西北角向西延伸到楓橋,西南角向西延伸到橫塘;然後楓橋至橫塘沿京杭大運河連接起來,環繞建築新的城牆。究竟這是個什麼工程?

“為了防禦外來侵略,每個城市必須有一道城牆,隨著城市的擴展,又需要設置新的城牆。”此話不是筆者說的,是一個外國人,意大利建築家貝納沃羅著的《世界城市史》裡的原話。城牆能夠保護人民財產生命安全,古人總是希望在城內居住,西方是如此,中國則更是如此。不到人口極度飽和,很少會建造新的城牆。古代明朝時期,蘇州閶門外的人口與財產排列世界前茅,該不該建築新城來保護?曾經有過辯論,史料上稱:“閶西築城論”!


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為了防禦外來侵略,每個城市必須有一道城牆,隨著城市的擴展,又需要設置新的城牆。”

宋代之後江南地區的開發,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明永樂年間,重新疏浚並全線貫通京杭大運河。蘇州府富甲天下,成為江南一帶的漕運中心。無論是沿江而下還是沿運河而下,運往蘇州地區的貨物,及蘇州要通過運河及長江運往其它地區的貨物, 大多彙集在閶西一帶。根據專家研究,明清時期蘇州城市工業的發展導致郊區城鎮的“衛星城市化”, 一些工業由府城內轉向城廂附郭, 如印刷業、棉布加工業等大量往閶門外轉移。因此,城牆內的空間已無法容納快速發展的城市經濟,這也加速了閶門外的城市化進程。

嘉靖38年時,吳縣知縣曹自守說:“蘇城橫五里,縱七里,周環則四十有五里”。以城牆看蘇州城的範圍一直沒有改變,但是把城廂附郭包括在內,情況則大不一樣。曹自守又說道:“閶、胥、盤三門外曰附郭……自胥及閶,迤邐而西,廬舍櫛比,殆等城中”。城外街區的發展以城西閶門、胥門外為最, 閶西街區已基本聯成一體,與城內無別。至明中後期,閶門外的城下街區沿著水道向外延伸,西直至楓橋地區。閶門一帶的市場,不僅各地商賈雲集,商貿繁忙程度,已經不分白天黑夜,夜市很普遍,“帶城燈火千家市,極目帆檣萬里船,人語不分塵似海,夜寒初重水生煙”。崇禎時人王心一說:“嚐出閶市,見錯繡連雲,肩摩轂擊。楓江之舳艫銜尾,南濠之貨物如山,則謂此亦江南一都會也”。


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閶門外集市、民居,相當於又一個姑蘇古城,熱鬧非凡。

古代蘇州最繁華的三條交通主幹道為“閶門楓橋運河與陸路並傍線”、“棗市街胥江並傍線”以及唐白居易開鑿的“山塘河堤”。這三條主幹道都位於閶、胥門之外,且都以閶門為起點。形成三個重要的市場:“月城市,閶門內出城自釣橋西渡僧橋南分為市心,舊有闤闠坊,京各省商賈所集之處。又有上塘街、南濠街為市,尤繁盛。”月城市沿閶門楓橋運河,南濠街沿胥江,上塘街沿山塘。 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幾條交通線路上職能分工日趨明顯。“金閶市肆綢緞與布皆列字號,而布業最巨。楓橋以西市多米豆,南濠則川廣海,外之貨萃焉,參苓、藥物亦聚於是” 。三條主幹道輻射出去的集市、民居,相當於又一個姑蘇古城,熱鬧非凡。

蘇州古城的城廂附郭西至楓橋,“西七里,為南北要衝,地介吳、長二縣,各省商米豆麥屯聚於此”。明清時期,全國的糧倉湖廣補充江南米的不足,而福建等地又依賴於江南。楓橋便成為地區間的糧食轉運中心。《江南經略》描述閶門至楓橋一帶的沿岸景觀,說“自閶門至楓橋將十里, 南北二岸,居民櫛比,而南岸尤盛,凡四方難得之貨,靡所不有,過者爛然奪目,楓橋尤為商舶淵藪,上江諸郡及各省菽粟棉花大貿易鹹聚焉,南北往來,停橈解維,俱在於此”。


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閶門外沿塘商貿集市人口大增,資料認為有100萬人口。

明代後期蘇州城廂附郭的居民人數已很多,閶門外沿塘商貿集市人口大增,資料認為有100萬人口。“為了防禦外來侵略,每個城市必須有一道城牆,隨著城市的擴展,又需要設置新的城牆。”在日本倭患來犯時,有議者欲於城外更築一城,儼如半壁,以附大城。“倭亂”是明代蘇州城市防禦上的棘手問題。閶門外沒有城牆可以保護。倭寇若從東邊攻城不下, 常繞走閶門、滸墅、橫塘一帶搶劫財物。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倭寇進犯蘇州,自閶門至楓橋“焚掠殆遍”。

防禦外來侵略!!!嘉靖年間,有了“閶西築城論”的提出,引起好幾位官員參與辯論。最初有人提出,自閶門至楓橋“築城而守之”, 在舊城外築新城。後又有人建議就在上下塘、南北濠一帶築城, “各隨人家多少, 量築為堡, 因地為險, 蒸土為牆” 。太僕章煥是力主築城的代表。劉鳳(蘇州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僉事)起初反對築城, 他的意思是: 如果築城, 原來閶門外的南北濠非常寬廣, 只能築橋將原來的城牆和新築城的城牆連起來; 為了確保安全, 橋上又要築城把兩邊的城牆連在一起, 這於風水不利。章煥則辯駁說: 新城不必築東城牆, 就以舊城的南北濠為守, “城缺其東向, 阻河而守之”。 劉鳳認為倭寇同樣也可以乘水路來襲擊城內, 況且沿濠都是商貨交易之地, 築城必會破壞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 必然導致“寇未及, 而我先自創殘”。後來劉鳳也同意築城 :“ 慮當合兩濠自丁家巷以西, 環上下塘、山塘至楓橋為一城而濠之, 上下水陸各置關隘, 使可以守兩城夾焉, 當必無患, 而內又可藏鬥艦於濠上, 之商旅市易無損, 且城得相為犄角” 以濠河為界, 左右兩城, 一主一少。


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但吳縣知縣曹自守卻堅決反對築城, 他在《閶西防禦論》提出兩條不可以築城的理由, 即: 築城將會影響交通和商貿發展, 而且閶西民居眾多, 築城勢必要這些人遷到城內, 不見得可行。城市防禦的途徑很多, 並非只可以城牆作為防禦手段。崇禎年間, 吳縣知縣牛若麟非常認同曹自守的意見, 說: “夫築城廢糜十萬, 在昔不支, 況今日乎? 且樹基浚濠, 不但毀廢室廬, 將壞良田數十頃, 額賦奚抵?” 最終閶西一帶並沒有築城。

嘉靖三十六 年 (1557 年), 因防禦倭寇, 在楓橋建了一座敵樓, 又稱鐵嶺關。

明末閶門外一帶已發展為城市的商業中心, 但卻未建造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防禦設施城牆。明末的“閶西築城” 事件反映了城市經濟發展需求與城市防禦需求的矛盾, 城牆終於沒有建成。88年後清兵進攻蘇州,順治二年(1645),清軍六月初三入城後,燒殺不停。吊橋以西鉤玉巷、南濠街、南城下,直到新開河橋一帶,敗瓦頹垣,市廛燒盡。又215年後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逼近蘇州。清“首令民裝裹,次令遷徙,三令縱火”。三令齊出,頃刻之間烈焰騰空,三日不絕,南北兩濠魚鱗萬瓦盡為灰燼,閶門至胥門一帶沿城房屋夷為平地。閶門外商貿區由於沒有城牆設防,屢遭劫難!


明清蘇州閶西繁華十里,“宅在家裡看歷史”,明末閶西築城案

歷史事件,孰是孰非?蘇州閶門就像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筆者居住在閶門外,由於閶西地區沒有建築城牆,所以僅算個蘇州城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