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水鄉興化,地處裡下河腹地,因地勢低窪,河港湖蕩,縱橫交錯,為周邊四鄰之壑,成眾水匯注之地,俗稱“鍋底窪”。

苦難的過去

因黃河奪淮(從1194年起,黃河大堤多次潰決,黃河水奔騰而下,奪走了淮河下游的入海通道),裡下河地區成為淮河洪水走廊和滯蓄洪區,從此洪、澇、旱、滷自然災害交替發生,而興化因是鍋底窪的最低點,周高中低,形如側釜,四水投塘之地,更是重災區。歷史上每雨必澇,大雨必洪,加之下游河道淺窄,宣洩不暢,常常積澇成災。民諺“無雨先旱,有水先淹”是興化歷史的真實寫照。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宋元興化城池

根據《興化市志》(1994年)記載,自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至民國35年(1946年)的800餘年間,興化發生較大的水旱災害223次,其中洪澇災害170次。大災之年死者病者動輒以萬人計。

《興化縣誌》卷二:“自古有河患無淮患。淮之為患,河使之也。河南逼則患及淮,河南溢則患及淮,河南壅則患及淮,兼此三患,而淮之不復安流處,淮之下者,不復安枕矣。”明確指出了興化水患形成的外部原因。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興化市志》(1994年)”自然災害”大事記部分摘錄

興化境內地勢低窪,河網縱橫,湖港密佈;城內外河湖林立,蕩溝相偎,津池相間,為水災肆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據梁園棣《重修興化縣誌》(卷二,河渠志)所載統計,興化城內外有四十五河、十一港,七湖五溪,兩蕩兩溝,一池、一津、一汊、一井及一泓。“興化地勢四面皆高,形如釜底,水皆平行,惟壩水下注,如履平地,淹盡一畝,方行一畝,淹過一莊,方行一莊,均由西南之東北迨,既滿而溢,已越三四月,始趨各口入海。”興化入海河道又蜿蜒曲折,障礙重重,下洩緩慢,排水困難。這是興化水患形成的重要內因。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最早有影像記錄的水災現場,被水圍困的老百姓

民國20年(1931年),6月下旬,境內連續風雨,江淮並漲。興化暴雨全境成災。8月25日,狂風暴雨,運河大堤潰決27處,一晝夜,興化全境淹沒,一片汪洋,百姓死亡無數,至次年春,此水未退,夏季無麥,為百年罕見之災。

“邵伯、高郵大決口,使裡運河以東地區全部陸沉。興化、東臺、泰縣、阜寧、寶應等縣水深丈餘,淺者也有七八尺。興化地勢最低,受災也最殘酷。四鄉數百里內村舍,一夜之間盡皆沉滅,低窪之處,水高於簷。高地和屋脊上擠滿了災民,居民被衝淹死的,被屋壓死的,以及在桌上加凳枯坐屋中絕糧而死的,不計其數。水面浮屍,多如過江之鯽。”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林德伯格駕駛水上飛機航拍的1931年裡下河一片汪洋的水災場景

1931年9月19日,曾單人駕機橫越大西洋的美國人查爾斯·林德伯格與他的妻子飛抵南京,原計劃在中國展開訪問,瞭解到水患情況決定取消既定活動,為中國的救災助一臂之力。他們利用水上飛機的優勢,為災區的難民投放救濟品和藥品。他們從空中找到的興化城,已成了一片汪洋中的一座孤島。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抗洪救災現場

1991年6月,興化共降暴雨、大暴雨10次,雨量為常年梅雨量的5.7倍。全市農田受淹,23萬戶房屋進水,105萬人被圍困,倒塌房屋6.41萬間,工商企業被迫停產停業,直接經濟損失達17.1億元。

艱辛的治水史

為求生存,興化先民和歷代地方官員都把治水作為頭等大事。

5000——6000年以前,興化先民緊隨中原女媧、共工、崇伯鯀、夏禹文命治水的步伐,特別是受到鯀“以變東夷”(《史記・五帝本紀》)治水文化的影響,開始在瀉湖中撈淺壘高,在低窪地區挖河泥墊高農田,壘土成垛,壘出了最古老的農田水利工程——“垛田”,形成了獨特的“垛田”地貌。垛田形態各異,大小不等,大的兩三畝,小的只有幾分、幾釐,垛與垛之間互不相連,四面環水。先人們從“逐水草而居,遇洪澇而陟”的對水的依存階段,邁向了以水利工程為手段,向水土要糧食的水利開發階段。垛田不僅養育了下河人民,而且在金人入侵時,成為百姓對抗金兵,能讓金兵進得去、出不來的水上工事——“八卦陣”。興化城北垛田地區,有叫“八卦陣”的地名,一直保留至民國年間。

唐代淮南道黜陟使李承初築“常豐堰”,“北起鹽城,南抵海陵”,可“障蔽潮汐,以衛民田”,首開了興化築堤御滷,防止海水倒灌的先例,這條堰也是蘇北地區最早的一條抵禦海潮入侵、有一定規模的水利工程。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范公堤位置示意圖

在蘇北地區歷史上,由政府組織民眾興辦的重大水利工程,在百姓心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捍海堰”。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范仲淹調至任興化知縣,發動通、 泰、楚、海4萬多民工興修海堤,歷經六年,“修築捍海堤於通、泰、海三州之境,長數百里”,致使“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濱海瀉滷皆成良田”。興化百姓為紀念范仲淹,皆稱此堤為“范公堤”。

清經世思想代表人物魏源,在三年興化知縣任中,查勘河流故道,匯查歷年案卷圖說,寫成《上陸制府下河水利書》陳述自己的河防論見,並率民在運河東堤之外,築“西堤”以防汛。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康熙四十二年的歸海壩佈置,採自天津圖書館所藏《治河全書》

此外,黃萬頃、詹士龍、劉廷瓚等歷代官員都有治水之舉,但大多治標不治本。政危則百事殆,國衰則河政廢,封建統治的歷史侷限性決定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裡下河的水患。

“鍋底窪”走出“談水色變”的困境,翻身做了水的主人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興化人民積極響應。“父子齊上陣,兄弟爭報名,婦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徵”,先後動員民工80多萬人次,參加45期治淮水利工程建設。東浚鬥龍港、新洋港等入海諸港;西固裡運河大堤、建三河閘,新闢淮河入江水道;南開新通揚運河;北修蘇北灌溉總渠,建立防洪屏障,理通洩洪河道,有效地控制洪澇、漬旱、滷鹼的災害。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治淮工程現場;1998年,開挖引江河現場

通過制定“老河網,建立新水系,重新安排河田”的治水方略,興建圩堤水閘和電力排灌站,解決困擾“鍋底窪”農業發展的障礙因子。1981年,“二十萬民工,九十里長龍”日夜奮戰在開挖、拓寬、浚深骨幹水系車路河工地,真正實現了變水患為水利。

在參與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面廣量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聯圩並圩、興建閘站、調整水系、整治各級河道,以條田方整合河、溝、路、林“四網”配套為主要內容的田間工程,基本建成具備防洪、排澇、灌溉、降漬等綜合功能的水利體系。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20世紀70年代,農村排澇站;興化市城區防洪工程王家塘段

1997年,興化市委八屆二次全會作出《關於加強水利工作,努力實現三年圩堤達標,建成無壩市的決定》,掀起了新一輪農村水利建設的高潮。如今,興化全市圩堤高度、建閘造站都達到防洪標準,城區共建成防洪牆(堤)47.43公里,防洪閘站56座,新建農村圩口閘2383座,排澇站859座,全市355個聯圩3256公里的圩堤基本達標率先建成無壩市。防洪排澇設施固若金湯,經受了多次特大洪水和罕見旱情的考驗。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滷汀河拓浚工程,興化境內整治河長30.46公里

水鄉人民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實行圍湖造田,開墾荒地,改良低產土壤。1979年,興化糧食總產92.2萬噸,榮登“全國糧食冠軍縣”。80年代中期,興化成為全國重點優質棉和商品糧生產基地。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小城鎮 蘇北初探》中寫道:“這個變化是在5年裡發生的,不能不說是‘奇蹟’”。2018年,興化市糧食總產量增至126.79萬噸,連續15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標兵)縣(市)。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1979年,興化糧食豐收景象;國內首家“中國河蟹博物館”

同時,以水做文章,魚蝦蟹的水產養殖成為全國響噹噹的品牌;“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千垛菜花風景區,有著全國最美油菜花海之一的美譽。誰曾想,先民們為抵禦洪水而“壘出來的垛子”,現在成了聞名遐邇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曾經低窪荒灘荒水的窮鄉僻壤,現在成為全國百強的魚米糧倉。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當年最早的水利工程——垛田,如今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王少嶽攝

改造自然,譜寫歷史。“滄海桑田”的故事,由興化來講述,尤為生動。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鍋底窪,緣何從“逢年必澇”變為“魚米糧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