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用戶3807021793431


前言

提起胡雪巖,很多朋友腦子裡馬上浮現“紅頂商人”、“清朝首富”、“身家3000萬兩”等標籤。史書上提到胡雪巖都是一筆帶過,並無為這位曾經紅遍全中國的首富立傳。

因此,胡雪巖的曾孫胡亞光寫了篇《安定遺聞》,專門記錄祖父的史事,併為其作了簡傳。

簡傳《中落篇》最後一句寫著:

光緒十一年 (1885),巖呼子孫曰:勿近白虎,語畢而逝。

這就是題目的由來。這句話令很多朋友都摸不著頭腦,這“勿近白虎”是啥意思呢?

一,喻指色慾?

對於這麼遺訓,大家紛紛開啟了腦洞模式,有人認為,“勿近白虎”是不近白虎女,喻指不近色。

民間有俗稱“白虎女剋夫”,而且胡雪巖事業正風光時,對於自己的好色並不剋制。他娶了12個老婆,合稱“十二金釵”。

然而這12個老婆並不能使他滿足,他不但跟下屬的老婆有勾搭,還經常出去吃花酒(找三陪)。

胡雪巖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在街上見到好看的美女,就花大錢去請人說和,即使女方要價再高也無所謂,甚至還為女方家人安排個好差事。

胡雪巖放肆縱慾,對於冒犯他的女子,花大錢娶(買)回家,玩弄了幾天或者一兩個月後,隨便給幾百兩銀子,趕出他胡家,任由那些女子改嫁。

“凡買而旋遣者,殆數百人”。——《見聞瑣錄》

據《莊諧選錄》記載:胡雪巖上街,經過一家裁縫店,見店老闆的女兒窈窕嫻淑,甚是好看。那女子察覺了胡雪巖直勾勾的眼神,趕緊進入了屋內。胡老闆的自尊心大受打擊,於是派人拿巨資向店老闆提親。店老闆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馬上就答應下來。

(劇照:胡雪巖的腐敗生活)

胡雪巖如願把女子娶回了家。婚房裡,胡老闆一邊喝著酒,一邊命令新娘子裸體躺床上,並叫僕人在旁邊舉大臘燭照著,胡老闆放肆的大笑說:“前幾日你不讓我看,我偏要看,現在你還有什麼辦法制止我?”

汪康年在後面《莊諧選錄》寫著:“杭人胡某,富垺封君,為近今數十年所罕見。而荒淫奢侈,跡迥尋常所有,後卒以是致敗。”

汪康年說胡雪巖的敗亡是因為色慾所致。但是,胡雪巖的色慾並不是壓垮他商業帝國的主要原因,他的小老婆之一螺螄太太,幫他支撐起了整個商業帝國。

螺螄太太是羅家四小姐,諧音為“螺螄”。她曾說過一句話:““只要他肯上進,我就有把握幫他出頭。”

(羅四小姐劇照)

改嫁給胡雪巖的羅四小姐,接過大太太陸氏的管家權,把胡府治理得服服帖帖,讓胡老闆無後顧之憂,還幫他娶了12房小老婆。

對於他在全國開一間分店,就娶一個小妾的做法並無意見,甚至指點他,讓他在開完這家分店招經理人的時候,把那個小妾也留給經理人,作為福利之一。此舉令無數經理人為胡老闆死忠。

可見,色慾並不是擊垮胡雪巖商業帝國的腐敗武器。

二,喻指軍權、軍方大佬或者官道?

有些朋友又猜測,白虎是上古神獸,古代屬於殺伐,而且宋朝就有白虎堂等軍事機構。會不會是胡雪巖叫後人別近軍方、官場呢?

要知道,胡雪巖從起步時,傍的是王有齡這個浙江巡撫。後來,王有齡死後,他又傍上了來繼任的新浙江巡撫左宗棠。

這一傍,就傍出了清朝歷史最佳拍檔。

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奉命出關西征。

起初,李鴻章是主張主要力量放在海防上,暫時放棄新疆的,“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後來,經過左宗棠的極力爭取,清廷才同意兩面並重,海防和邊疆都不能丟,於是派左宗棠出徵收復新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次打仗,左宗棠預估要花1000萬兩白銀。但是清廷戶部只給了200萬兩,各省協助了300萬兩,缺口高達500萬兩。

左宗棠馬上想到了他的最佳拍檔——胡雪巖。籌措軍費這件大事就落在了胡雪巖的身上。

而胡雪巖不愧為左宗棠扶起來的“紅頂商人”。他經過百般磨難,千般波折,終於在洋行借到了剩餘的軍費。助左宗棠順利的收復了新疆,成為一代民族英雄。

經此一事,胡雪巖在全國人民心裡樹立了偉光正的形象,進一步推動他的事業發展到巔峰。

但是,盛極必衰的道理長久不敗。

左宗棠和李鴻章因為政見不合,在海防和邊防上就爭得面紅耳赤。雙方一直在動用自己的能量做鬥爭。

很遺憾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輸給了李鴻章。而輸的開始,就是從胡雪巖入手的。因為李鴻章認為,要排左,必先倒胡,開始指示門下的宣懷盛搞跨胡雪巖。

1881年6月,胡雪巖開始購入生絲(蠶絲),買了大約15000包囤積。當時全國生絲年產量才50000包。甚至1883年減產,年產生絲才30000包。

因此,胡雪巖囤積的15000包生絲,在市場上幾乎造成了壟斷,各個紡織行業對於生絲材料其缺無比,洋商更是叫苦不迭。

那麼,他花了多少錢購買這批貨的呢?這本來只有胡雪巖本人的賬本才是最正確的數據,無奈抄家後,關於他的第一手資料丟失殆盡。

當時民間雜誌《海光》報道:“二千萬兩出,一千二百萬兩歸家。”說胡雪巖這這次生絲商戰中虧損了800萬兩,才導致他的商業帝國一蹶不振。然而這個數據確是錯誤的。

1882年9月,中國生絲價格被胡雪巖炒到17先令4便士,超過了倫敦交易所的價格16先令3便士。這樣的價格差,洋商當然不傻呼呼的入手了。

但是無奈市場差不多都被胡雪巖壟斷了,洋商們為了利益,只能與胡雪巖接觸,在怡和洋行的檔案裡記錄著,1883年的4月、8月,都派人跟胡雪巖接觸過,商量購買他手中的生絲。

但是,胡雪巖覺得,現在正是生絲減產年,不狠狠抬高價格,怎麼對得起自己。

(生絲)

10月9日,怡和洋行第三次哀求胡雪巖賣生絲給他們,胡老闆為了不撕破臉皮,只得捏著鼻子答應賣了2000包生絲給他們,但是價格高到令洋商們肉痛的地步:380兩一包。

因此,雜誌《海光》說他出資2000萬兩囤積生絲,虧損了800萬兩的錯誤就出來了。

大家算一算,380✖15000=570萬兩,也就是說,被炒到最高的價格,他手裡的生絲才價值570萬兩,怎麼可能用了2000萬兩入手呢?

實際虧損數,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給出了答案:“由於金融吃緊,胡不得不拋售手中的生絲,導致價格急劇下降,胡的損失高達150萬兩(35萬英鎊)。”——(英國國會文件,BBP,China,no.1,1884)

1884年,意大利生絲產量豐收,國內又遇上丁戊奇荒,生絲賣不掉,價格一跌再跌。胡雪巖才在此生絲商戰損失的150萬兩,但絕不會是壓垮他商業帝國的稻草。

(丁戊奇荒)

真正令胡雪巖倒下的是宣懷盛的手段。

之前,根據“西征借款”合同規定,借錢時是由你胡雪巖的阜康錢莊經手,還錢時也是你阜康錢莊經手。

因為“西征借款”是由各省分攤的,在還款日前,各省早把款項打到了上海道。再由上海道交給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支付給洋行。

但是,在宣懷盛的搗鬼下,同屬李鴻章派系的上海道臺邵友濂卻把這次款項80萬兩扣留了20天。

規定的日期將過,如果胡雪巖還不起外債,丟失的將是大清國體,慈禧老太婆會把他殺上一萬次的。

胡雪巖無奈,只得自己調撥80萬兩墊付,而剛剛在11月29日脫手完的生絲資金還沒回籠,胡雪巖的資金鍊開始緊張了。

而宣懷盛要的就是這個蛇七寸,剛好因中法戰爭爆發,法國軍艦開到閔浙沿海,揚言要炮轟上海,引發了上海社會恐慌。

宣懷盛立馬抓住時機,花大錢登報紙說胡雪巖生絲生意失敗,資金鍊斷,阜康錢莊將要倒閉,而法國軍艦又準備炮轟上海,大家快去把阜康錢莊的存款取出來啊,遲了就沒有了。然後親自帶頭去取錢。

消息傳出,全國各地的儲戶,紛紛湧向胡雪巖名下的錢莊、銀行擠兌。

短短2天功夫,到12月1號,阜康錢莊就被擠兌倒閉。全國各地的錢莊、銀行也紛紛倒閉。胡氏商業帝國轟然倒塌。

所以,胡雪巖的遺訓會不會是不近軍方、官場呢?畢竟是官場鬥爭漩渦令他敗亡的。

但是,從他一生傍王有齡發家,到傍左宗棠走到“紅頂商人”。他一直堅持官商勾結的路子。

也不見他後悔過,甚至張揚的到處炫富,曾經為了和李長壽鬥富,給一個叫周鳳林戲子打賞了20萬兩。那時,一兩銀子值現在的200塊,大家算算。

三,答案在胡雪巖後人編的《安定遺聞》裡

根據胡慶餘堂老藥師趙玉城尋找和研究,胡雪巖的直系後代有200多人,散佈在海外7個國家,旁支系後裔也有500多人。他們多是從事教育、藝術、金融、科學、經貿、法律等領域職業。就是沒人經商做生意。

因為胡氏家族內流傳著一個人人皆知的祖訓——不經商。

此時被胡雪巖的曾孫,胡亞光記錄在《安定遺聞》裡:“胡雪巖臨終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說白老虎可怕啊,不要靠近它。”白老虎就是指白花花的銀子,只能由經商才能迅速積累,因此,胡氏後人都記得這個祖訓。

(白老虎:銀兩)

胡雪巖一生,育有3子5女,長子胡楚三19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次子胡緘三育有2子,三子胡品三育有4子,人丁最興旺。

當初胡雪巖倒臺後,接過胡慶餘堂的是文煜,他並未將胡家人趕出“芝園”,他為了讓胡慶餘堂保留“雪記”的名號,給了胡家子孫一點“招牌股”,成為他們聊以度日的主要來源。

趙玉城說,1股“招牌股”大約值1萬銀元,文家給了18股,分給胡家三房男丁。後來,次子胡緘三按照老爹的遺訓,賣掉了胡慶餘堂的“招牌股,送子女出國深造。

為何胡雪巖要留這個遺訓?

當胡氏商業帝國倒閉時,政府前去各地清查,僅北京分號查出的虧欠公私款,就高達1200萬兩,這胡雪巖竟然是個“空心大佬”,震驚了清廷。

隨後,慈禧老太婆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胡雪巖怕被連累到家人,趕緊變賣家產商鋪,填補債務,還遣散了他那批小老婆,每人給了2000兩銀子,讓她們自謀出路。

1885年,慈禧命令的追查還沒結果,治罪的旨意還沒下來,胡雪巖就只剩一口氣了。所以,忐忑中的胡雪巖在臨終前叮囑後人,勿近白虎。他怕死了被誅九族。

參考資料:《胡雪巖經商的智慧(三):高調人生 灰暗結局》

《高調人生,灰暗結局:大清首善胡雪巖之死》

《紅頂商人留下遺訓 子孫後代不再經商——胡雪巖後人遠離“白老虎”》

歪眼小史


剛日讀史


胡雪巖的“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先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胡雪巖!

胡雪巖,是安徽人,是中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紅頂商人!之所以做生意如此之大,賺到銀兩之多,多到富過敵國,是搭上了朝廷作戰這條線!也正是這條線成就了胡雪巖,最後也是這條線讓胡雪巖傾家蕩產,才寫下“勿近白虎”含恨而逝!

那麼這句“勿近白虎”,結合胡雪巖一生際遇來看,這個白虎應該指的是銀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銀子多有時未必是好事!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操控,銀子就會是“吃人的老虎”!

讀過《胡雪巖》的都知道,胡雪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商販到最後成為紅頂商人,他的成功雖然是有偶然的成功因素,但是跟他經商卓越的天賦大有關係!

當時清廷在新疆跟沙俄作戰!

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胡雪巖跟朝廷就是做這樣的生意!而這個生意還是左宗棠牽線的!

天時,地利,人和俱全,胡雪巖想不發達都不行!於是,生意越做越大,賺的銀子越來越多,富可敵國!

沒有想到,正是銀兩太多,又涉及朝政之爭,官至二品,賞穿黃馬褂的胡雪巖倒在銀子面前!



二,涉及朝政之爭,紅頂商人胡雪巖倒在他一生賺到無數的銀子面前!

可以說,紅頂商人胡雪巖跟左宗棠成就了彼此!

收復新疆的大功,也有胡雪巖一份!也正是這一份功勞,涉及到當時的朝政之爭——左宗棠跟李鴻章之爭!

在李鴻章的心中:左宗棠之所以如此成功,胡雪巖的鼎立相助是分不開的!既然搞不定左宗棠,可以先拿“馬前卒”胡雪巖開刀!於是,李鴻章運用手中的權力,和財力,扶植他人開始跟胡雪巖競爭,到擠兌,再到打壓……胡雪巖正是在這樣別有用心之人的打壓之下,終至傾家蕩產!

也就到臨死時,胡雪巖告誡後人“勿近白虎”,就是如此!



由此可見:一生賺錢無數的胡雪巖也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也是死在銀子這上面!真的是成也銀子,敗也銀子!嘆息!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胡雪巖臨終之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很多人都認為胡雪巖口中的“白虎”,有視白銀如惡虎的意思,又或指有白道之稱的官場。

我也是醉了,顯然不能苟同。

白虎,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於遠古人們對星宿的崇拜,是代表少昊與西方七宿的西方之神。

在民間,將成年女性私處無毛者稱之為“白虎”。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這種女人會妨祖剋夫,會給與之交合的男人帶來黴運。

我們無法知道胡雪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是否遇上了這種女人,也無法知曉胡雪巖是否將自己的不幸歸罪於這種豔遇。或許胡雪巖臨終前所說的“勿近白虎”就是這個意思,但因為我們無法確定,也就當不得它是真的。

我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就是胡雪巖所說的“白虎“,既非白花花的銀子,也不是白虎女子,而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類人。

這種人既有官場背景,又和西方列強相勾連,能力之大,絕對可以一手遮天。其代表人物就是胡雪巖晚年最大的對手盛宣懷。

胡雪巖自幼家貧,早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從掃地打雜做起,直到做到錢莊的夥計。也正是在這個錢莊裡,他因為勤快能幹,頭腦聰明,深得掌櫃的賞識。在他的幫助下,胡雪巖得於賺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並在隨後的發展中生意就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大,儼然一方鉅富。

如果他的人生中沒有遇上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那麼此生也許就這樣平庸度過。然而,世間的事情總有太多的巧合,左宗棠居然找到了他。

身為大清“塞防“的代表人物,左宗棠一心想收復新疆。而當時大清國庫空虛,有限的軍費又大多用之於李鴻章的“海防”。左宗棠無奈之下,只能通過胡雪巖,在西方列強的手中借來鉅款,用於行軍打仗。

事成之後,不管胡雪巖願不願意,他的身上都貼上了左宗棠的印記,雖然得到了紅頂商人的榮耀,也同時成了“海防”系打擊的對象。

負責“海防”系出手的就是盛宣懷,他的名氣也許不如胡雪巖的大,但他辦事的能力非同一般,是李鴻章手下極為得力的一員干將。

公元1882年,胡雪巖決定進軍蠶絲市場。當時這個市場基本上被洋人所壟斷,國人要想涉足一步,談何容易。而胡雪巖其意卻是想將整個市場收回到中國人手裡,這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胡雪巖就是胡雪巖,經過他的一番周密籌劃,事情進展得出奇順利,等到在處理意大利生絲市場的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生了。

這個意外的製造者就是盛宣懷,因為他的干預,使得胡雪巖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為了籌到錢,胡雪巖只能向匯豐銀行提出借款。

盛宣懷以李鴻章的名義通知銀行不得借貸,為防萬一,還將這筆款項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時的胡雪巖,在官場上能夠幫到自己的左宗棠己然仙逝,要想通過自己的關係借錢,又苦於對手拼命拆臺,無奈之下,就只能變賣家產來還清欠款。

這樣一來,胡雪巖只剩下錢莊一項尚可騰挪。然而,盛宣懷既然出手,豈有容情一說,他立馬派人放出風去,使得胡雪巖的錢莊出現擠兌風波,成了壓垮胡雪巖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此可見,這一系列的打擊讓胡雪巖認識到了盛宣懷的可怕,更清醒地認識到官場勢力和西方列強的強大,一旦與之為敵,等待自己的,只能是不可逆轉的失敗。

所以臨終之時,他才會發出“勿近白虎”的感慨。這白虎二字,既有白道官場惡如虎之意,也有以西方之神來形容西方列強在當時的神通廣大。


娃兒我熱飯


胡雪巖“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在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哪個不知道?賺的錢多得去了,以富可敵國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一生娶妻妾眾多,大享齊人之福!但是,晚年衰落到傾家蕩產的地步,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在胡雪巖臨死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切實切骨之痛。那麼,這個白虎是指什麼呢?胡雪巖在這裡用了比喻手法:這個白虎,指的是銀子!

因為正是白花花的銀子讓胡雪巖穿上了黃馬褂,也正是白花花的銀子露出老虎的血盆大口,讓胡雪巖傾家蕩產了!



1

胡雪巖起家!

胡雪巖能夠發家,除了本人聰睿有眼光,還趕上了好機會!那就是當時朝廷正在西北用兵:征戰新疆跟沙俄作打仗!

當時指揮戰爭的左宗棠,就這樣跟胡雪巖交集了!

所有的戰爭需要,軍餉糧草的生意全部給胡雪巖去做,這樣一來,胡雪巖發達了!

左宗棠由於收復新疆有功,得到朝廷厚賞,同時還封賞了鼎力相助的胡雪巖!這個紅頂商人就是這樣得來的!

後來,胡雪巖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



2

銀子多了,惹下了禍!

在清廷政府,左宗棠立了大功,受賞本是應該的!但是跟他有過節的李鴻章卻非常的不爽!

由於左宗棠正是如日中天,李鴻章奈何不得!就把心中的怨氣全部改變方向,發洩到幫助左宗棠大忙的胡雪巖身上!

既然是胡雪巖銀子多,李鴻章通過了手中的權力,採用陰晦的手段,唆使他人出頭,迫使胡雪巖的生意一落千丈,直到傾家蕩產了!

直到死,胡雪巖才明白銀子給他帶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災難,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光緒十一年冬,悔恨交加的胡雪巖步入彌留之際,死前他囑託子孫“白虎可怕,勿近白虎”,其子孫百餘年來心有餘悸,謹遵遺囑不經商不入仕。胡雪巖口中的“白虎”,並非是真老虎,而是說“白銀”,也指貪心。若胡雪巖不貪,能心明眼亮急流勇退,恐怕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只可惜,白花花的銀子,終是迷了他的心竅。


多爾袞愛新覺羅


胡雪巖臨終前說的“勿近白虎”前邊還有四個字——“白虎可怕”,連起來是“白虎可怕,勿近白虎”。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石門歷史小學生認為,此處的“白虎”具體物品上指的是銀子,廣義範圍上指的是

貪慾

繁華難持久,成敗時勢定。胡雪巖縱橫商海幾十載,最後因為銀根緊縮,錢莊遭遇惡意擠兌而導致胡氏商業帝國的崩塌,抄家革職,受盡排擠,最後鬱鬱而終。

那麼,胡雪巖把一生的教訓濃縮成臨終前的“勿近白虎”四個字,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遠離銀子和貪慾——錢是掙不完的,不是多多益善,要見好就收;慾望要適合而止,慾壑難填。

縱觀胡雪巖一生:

:在杭州創辦“胡慶餘堂”藥店,懸壺濟世,當時被稱為“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堂”,胡雪巖本人更是被譽為“江南藥王”。

:協助左宗棠西征新疆,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獲布政使銜,官居二品——清朝享國兩百多年,戴紅頂而又穿黃馬褂的商人,僅此一人。

:利伴權生,胡雪巖利用經手的官銀“雨過地皮溼”,在全國各地設立“阜康”錢莊分號。

——胡雪巖三樣都佔了。

這幾年,仕商文學風行一時,“做官要看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與胡雪巖同時代的曾國藩,一生的信條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胡雪巖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激流勇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一代武俠文學大家古龍先生,有八個字也道盡了人生苦楚,私以為,可以作為胡雪巖臨終這八個字的註解——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石門歷史小學生


紅頂胡雪巖最後也隨著左宗棠的倒臺不得善終的。

相傳胡雪巖以前讓女人穿上象棋棋子的衣服,拿人當象棋下的。去年杭州叫了一幫什麼旅遊學校的學生也搞了一次,還上了新聞。

大家可以有空可以去杭州元寶巷胡雪巖故居看看。那邊沒什麼人的。我經常會一個人去那邊待半天。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時刻提醒自己“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勿近白虎。”相傳胡雪巖死前就是說了這句話。可是人生在世,猶如那風中的落葉,水中的浮萍。又哪裡由得了自己。

人呀,兵敗如山倒的時候,他到底在想曾經還是以後呢?


夕陽吸夏


胡雪巖臨終遺言“勿近白虎”這句話的意思要理解到位就的理清楚幾個當時主角人物。

1,胡雪巖(1823-1885),出生安徽績溪,13歲前電視劇裡的各種悲催情節都經歷了、家境清寒、年幼喪父等,13歲-19歲是他各種苦學苦練之際,19歲時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腦殼靈活的胡雪巖知道:要想富,政商關係要硬。 所以先後投靠王有齡、左宗棠等大腿,從此風生水起。

2,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這個人總的來說才華橫溢,可官途不暢,各種考試落榜。不得不拜在老鄉曾國藩門下,40多歲在曾國藩幫助下崛起。

3,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此人可以說天資聰穎,各種考試應當自如,又受曾國藩恩惠,後拜曾門下,逐漸開啟人生起飛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4,曾國藩(1811-1827),湖南湘鄉人,這是終極大boos,此人一生為國鞠躬盡瘁,帳幕下出左宗棠、李鴻章等大將、培養大清不少人才。

幾個大佬開始撕逼原因,曾國藩終身勤懇,鞠躬盡瘁。左宗棠出生曾的門下,可心高氣傲,得勢利後和老師撕逼。李比左小11歲、此人懶惰,在曾幕僚下不得志,常和曾唱反調,但曾是個大義之人,逐漸培養李,李隨後崛起。 李和左雖然同出師門,都相互不來電,相互鄙視👎左評價李: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李評價左:“破天荒相公”(嘲諷左沒考的科舉功名),左與李不合最主要是政見不同,左主張:新疆邊防(歷史書上的收復新疆伊犁),李主張:海防(組建海洋艦隊)。 各種撕逼,胡雪巖站隊左宗棠,最後左政界失敗,胡雪巖難逃厄運。

總結,以上關係理清楚後就能理解胡雪巖臨終遺言:勿近白虎。 可以理解為;子孫後代切忌不要靠近官道(白虎理解為白道,水滸傳中高俅就有白虎堂、誣陷林沖)。






菜根覃


晚清首富胡雪巖。淨資產曾高達2000萬兩白銀。然而,世間萬物盛極必衰,胡雪巖佔據事業巔峰,卻愈發貪婪,而不思退路。最終被白銀所害,死前稱白銀是白老虎,老虎是要吃人的。

1882年胡雪巖斥巨資開辦蠶絲廠,意圖將中國的蠶絲壟斷在中國人手裡,但此舉導致了外國商人的聯合抵制。讓胡雪巖沒想到的是,意大利的生絲大豐收,外國商人手裡也不再缺貨。為了亡羊補牢,胡雪巖向匯豐銀行申請貸款,希望得到流動資金,將損失降到最低,但無果。

沒有借到錢的胡雪巖只能變賣產業來抵債,價格也自然很低。而盛宣懷則在暗中將胡雪巖變賣的產業統統買了過來,再通過自己“官商”的身份使其發展壯大,此後更是一舉控制了眾多的紡紗廠。當胡雪巖遭遇了一連串的損失後,名下資產已經僅剩一半了。不知怎地,這個消息像瘋了一樣傳開,在胡雪巖錢莊存款的人擠破了頭去提款。這便是壓垮胡雪巖的最後一根稻草,錢莊一空,胡雪巖的生命也被掏空了。

縱橫商場幾十年,短短一年便跌落谷底,再也爬不起來了,飢寒交迫,分文無有。

光緒十一年冬,悔恨交加的胡雪巖步入彌留之際,死前他囑託子孫“白虎可怕,勿近白虎”,其子孫百餘年來心有餘悸,謹遵遺囑不經商不入仕。胡雪巖口中的“白虎”,並非是真老虎,而是說“白銀”,也指貪心。若胡雪巖不貪,能心明眼亮急流勇退,恐怕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只可惜,白花花的銀子,終是迷了他的心竅。

此事,也告誡人們別貪的無厭,差不多就行了。


王松林


這句話是胡雪巖在其臨死前給子孫留下的一句告誡,讓他們“勿近白虎”。

這句話中的“白虎”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白虎,而是指白花花的銀兩,胡雪巖的真實意圖是想告訴子孫後代,銀錢雖好,但也像老虎一樣,害人匪淺啊,自己也並不希望子孫再走上經商的道路,以免招來禍患。

那麼,胡雪巖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呢?這就要從胡雪巖自身的經歷說起了。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胡雪巖一生像是為錢而生,卻也因錢抑鬱而終

胡雪巖祖籍安徽,少時家中十分貧窮,胡雪巖就幫別人家放牛來貼補家用。十三歲時,胡雪巖就離開家鄉,外出闖蕩。他到了杭州後就在各處商鋪間給人跑腿辦事,因為他辦事勤懇、為人機靈,杭州阜康錢莊的於掌櫃就將他收為了學徒。

於掌櫃膝下無子,很喜歡機靈的胡雪巖,彌留之時,就將錢莊留給了胡雪巖。

胡雪巖拿著於掌櫃留下的資金,努力經營,後結識了清朝的一位候補官員王有齡,胡雪巖看重王有齡是一隻潛力股,因此就私自拿出些銀錢,幫助王有齡補實了官位,王有齡後成了湖州知府,王有齡一路青雲直上,胡雪巖借勢,生意也越來越好、越做越大。

但他仍然不甘止步於此,趁機又與軍界搭上了關係,獲得了左宗棠的信賴,胡雪巖成為了左宗棠親自委任的總管,處理浙江一帶的錢糧、餉銀,他藉機又賺了一筆,也從此走上了官商這條路。

官場讓胡雪巖的事業更加壯大。光緒三年時,胡雪巖創辦了“蘭州織呢總局”,次年他又創立了“胡慶餘堂”藥號,收穫了不小的利潤。光緒七年時,胡雪巖又因為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獲賜黃馬褂以及正二品紅色頂戴,一時間炙手可熱、風頭無兩。

但天有不測風雲,胡雪巖在上海開辦絲廠時,想要獨佔絲繭貿易,卻因此觸碰了外商的利益,引起了外商的聯合抵制。

一場商戰一觸即發,起初胡雪巖因為準備充足而佔據上風,但是由於中法戰爭的突然爆發,商界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胡雪巖因此一敗塗地,被迫變賣家產四處週轉。各處官員聽聞風聲,爭先搶後的取出在胡雪巖商號中的存款,並趁機敲詐勒索,使得胡雪巖雪上加霜。

清廷得知此事後,非但沒有幫助扶植胡雪巖,反而下令將胡雪巖的資產查封,並將其革職。胡雪巖年事已高,又經此大難,最終抑鬱而亡。

死前仍不忘對其子孫告誡,讓他們不要從商。可見胡雪巖遭受的打擊有多大了。而胡雪巖的子孫也恪守他的遺訓,大多從事文學和教育事業,沒有再從商的了。


其實回顧胡雪巖的一生,其敗在貪得無厭,而非銀兩,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知足常樂,取之有道,切不可貪得無厭,物極必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