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礱坊街道六社區“實幹”防疫贏得百姓支持

社區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戰點,是擋在百姓身前的關鍵一線。大礱坊街道轄區為蕪湖老城區,所轄六個社區現實狀況各不相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礱坊街道果斷派出班子成員下沉六個社區一線,成為防疫“第一書記”,指導各個社區結合自身實際“有的放矢”、精準戰疫。“

“摸排”就要有“摸排”的樣子

北門口社區轄區小區數量多、分佈散、人口密,摸清轄區居民重點地區旅居史及人員接觸史情況,是科學防控、精準施策的重要前提。

北門口社區採取多種舉措做好了“摸排”的樣子:社區網格員聯合物業公司、樓棟長,採取電話、微信、上門等方式,迅速完成轄區4800餘戶11000餘人的信息摸排。通過對移動運營商提供的數據、職能部門反饋的登記信息與居民信息進行比對核實。設立監督舉報電話,通過居民提供信息線索。通過開展全面細緻的信息摸排,切實做到了“底數清、措施清、包保清”。

“聯防”就要有“聯防”的樣子

康復路社區所轄東方龍城、融匯錦江等小區多為大型封閉小區。針對這一現狀,發動物業公司實行“聯防”就顯得尤為重要。社區聯合轄區三家物業公司、八個園區,擰成一股繩,合力打好“防控組合拳”。在物業企業發揮主體作用下,以小區網格、樓棟為單位進行地毯式迅速排查;在各管控崗點開展業主登記造冊,測量體溫。加大夜間值守,開展智慧掃碼;掌握輿情動態,及時化解矛盾。經過20余天持續奮戰,物業和社區捆在一起,心在一起,幹在一起,取得了聯防聯控的階段性成效。

“宣傳”就要有“宣傳”的樣子

古城社區所轄多為開放式老舊小區,點多、線長、面廣,人員居住鬆散,無物業管理,建築工地多、外來人口流動大,疫情防控工作難度大。針對“鬆散難控”的現狀,社區推出了“細緻到位”強力宣傳舉措:防疫一封信發放到戶,讓居民明確開展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宣傳通告張貼到位,讓居民及時瞭解防控工作要求;利用微信群、QQ群、短信群發等方式,將“居家醫學觀察怎麼做”等防疫信息推送到位;小喇叭滾動播放,營造濃厚的疫情防控氛圍,引起居民高度重視;對極個別不配合的居民,耐心細緻地解釋到位,增進居民理解。

隨著細緻全面的防疫宣傳工作的不斷推進,轄區1570戶居民雖然分散,但防疫意識和配合度明顯增強,轄區呈現齊力同心的良好局面。

“包保”就要有“包保”的樣子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教場東村社區不斷壓實“包保”責任,形成了區、街道聯繫點領導、社區黨委書記、網格員為主體,志願者隊伍為補充的“四+N”包保責任體系。

包保網格員身兼多職、責任明確,既是衛生員、又是送貨員,還是宣傳員,他們與包保戶密切聯繫、做好服務和宣傳。社區黨委書記,負責社區防控工作的調度協調,安排卡點排班與任務分工,巡查卡口,檢查人員到崗情況,接待處理社區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聯繫點領導直接下沉社區防控一線,擔任第一書記,在戰“疫”過程中與社區黨委書記相互補位,共同部署謀劃防控工作。區包保領導“壓軸”,常駐街道辦公,每日巡查社區、卡口,針對不同社區不同特色,分類指導社區防控工作。還有一支由樓棟長、兩代表一委員、社區黨員等組成的機動包保志願者團隊。他們成立了4個防疫臨時黨支部,24小時輪班值守。嚴把小區入口關。完善的“包保責任體系”使教場東村社區轄區的疫情防控工作壓實了責任。

“值守”就要有“值守”的樣子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加強各小區“卡點”值守對阻斷疫情傳播有重要意義。金馬門社區共有13個“卡點”,社區將值守班次設置為三班兩運轉。各“卡點”將體溫監測、排查車輛、返蕪人員信息登記等工作要求落到實處。防疫“第一書記”與社區黨委書記不定時督查,確保值班值守“無真空、全覆蓋”。

近日夜間寒冷、社區男同志人手不足,針對夜間值守的薄弱時段,部分“卡點”,女黨員主動請戰申請夜間值守任務。新成立的杏花村小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來自鏡湖區法院的支部書記鄭文斌同志,主動要求參加夜間的值守任務,他說:“值守就要像值守的樣子!我是黨員,只要疫情防控有需要,我責無旁貸。”

“封閉”就要有“封閉”的樣子

淳良里社區坐落在大礱坊街道西南角,轄區多是敞開式、無物管的鬆散型小區,沒有規範化的物業公司管理,疫情防控難度很大。淳良里社區充分宣傳封閉小區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在充分徵求居民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對轄區所有小區採取全封閉等措施,每個小區只設置唯一出口。

沿河西區原來共八個出入口,封閉了七個;海潤小區原來共五個出入口,封閉了四個……每個小區唯一的入口處設置了由市區直機關下派的黨員幹部、社區黨員、志願者成立的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他們佩戴紅袖章、穿著紅馬甲,每日忠於職守、嚴守到位,築起了封閉小區疫情防控的“紅色長城”。同時,社區號召志願者加強小區內部巡邏,做到對返蕪人員堅決落實不漏一人。居民李阿姨說,因為沒有物業管理,小區里人員混雜,大家對疫情發展很擔心,現在有了社區“準封閉管理”,我們終於安心了。

疫情期間,大礱坊街道六個社區各有所長,用實幹分別做出了自己的樣子,他們腳踏實地的務實付出,贏得了轄區百姓的支持與配合。從社區防疫到全民防疫,轄區居民們有的報名擔當志願者、有的捐款捐物送上真誠的溫暖,更多的是理解、配合支持社區的每一項舉措。正因為街道、社區、百姓都做出了自己該有的樣子,這場疫情阻擊戰才呈現出了全民齊心抗疫、不斷向好的樣子。

大江晚報記者 顧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