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品供不應求時叫賣方市場?

倭瓜小二


為什麼商品供不應求時叫賣方市場?

商品供不應求就是商品生產量小,需求量大,和供大於求相對應。

商品供不應求時,買方都急於得到商品,都求著賣家,這時,賣家有主動權,給誰供貨,不給誰供貨,供多供少,都是賣家說了算,市場由賣方主導,包括定價權,這個時候賣家日子最好過。

反之,就是買方市場,發生在商品供大於求的時候,買方說了算,主動權在買方手裡。


易k園


商品的供求關係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定律。它描述了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主要由以下兩個含義:

供不應求時為賣方市場

商品的供給小於需求,即消費者想買的產品數量少於商家可供銷售的數量,那麼必然會有人買不到這種商品。僧多粥少,那商家怎麼來決定商品到底賣給誰呢?商家就可以通過提價的方式,使得部分消費者因為價格過高而放棄,此時商家占主導地位,因為他不愁賣而且可以隨意加價,就叫作賣方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簡稱賣方市場。

舉個例子,豐田埃爾法這款車在中國很暢銷,4S店根本沒有足夠的埃爾法,而很多人又想買這款車,咋辦呢?4S店這時就會提價,消費者要想買,就要在原價的基礎上加價20萬才能提車。很顯然,4S店占主導地位,為賣方市場。

供過於求時為買方市場

當商品的供給大於需求時,商家的產品都囤積著根本賣不出去,要想賣出去只能降價銷售,消費者才會來你這買而不去別家買。並且,商家還要通過打折促銷等方式來吸引你。此時,是消費者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簡稱為買方市場。

例如,臍橙大量上市的時候,由於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有限,很多地方的臍橙出現了滯銷。不趕快賣出去就會腐爛,此時有的超市就會通過打折降價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臍橙價格比別人的低,吸引更多消費者來買自己家的。

用專業的話來總結,就是供大於求,造成商品積壓;求大於供,消費得不到滿足;通過市場調節,實現供求平衡,社會再生產得以協調進行。商品供求關係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關係的集中反映。在商品流通領域中,供求關係體現了以下關係: (1)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係,即一定量使用價值與一定量交換價值的對立統一;(2)商品和貨幣的關係,即一定量商品與一定量貨幣的對立統一;(3) 買者和賣者的關係,即商品需求者和商品供應者之間的關係。


楚說財經


賣方市場亦稱“賣主市場”。“買方市場”的對稱。指商品供不應求,買主爭購,賣方掌握買賣主動權的市場。在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消費者爭先恐後搶購,降低購買條件,對賣方十分有利,他們可限售、惜售,也可高價出售引起市場商品價格上漲,商品的交易主動權掌握在賣家手上,所以叫賣方市場。這種市場局勢,雖有利於賣者推銷產品,生產者擴大生產,但不利於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各種需要。




上大學的高中生


首先要理解什麼叫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亦稱“賣主市場”。“買方市場”的對稱。指商品供不應求,買主爭購,賣方掌握買賣主動權的市場。由於市場商品供不應求,消費者爭先恐後搶購,降低購買條件,對賣方十分有利,他們可限售、惜售,也可高價出售引起市場商品價格上漲。這種市場局勢,雖有利於賣者推銷產品,生產者擴大生產,但不利於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各種需要。

中文名\t賣方市場

英文名\tSeller's market

別稱\t賣主市場

定義\t指商品供不應求,買主爭購,賣方掌握買賣主動權的市場

英譯

賣方市場( Seller's market)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的存在,意味著商品交換中買賣雙方之間的平等關係,已被商品的供不應求所打破。賣方市場是商品經濟特有的現象。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賣方市場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之下,伴隨著資本主義再生產週期中的復甦階段和繁榮階段出現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定時期,也會出現賣方市場,這也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比例失衡時出現的一種市場狀況。

賣方買方

賣方市場就是價格及其他交易條件主要決定於賣方的市場。由於市場供不應求,買方之間展開競爭,賣方處於有利的市場地位,即使抬高價格,也能把商品賣出去,從而出現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由賣方起支配作用的現象。這種狀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某種商品的供給遠小於需求,也可能是因為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而導致某種產品的短缺。這種提價可以一直進行到供求關係在某種價格水平上重新達到平衡為止。

買方市場

買方市場就是價格及其他交易條件主要決定於買方的市場。由於市場供過於求,賣者之間展開競爭,為了減少自己的過剩存貨,他們不得不接受較低的價格。這樣就出現了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由買方起支配作用的現象。買方市場的存在決定了生產和價格長期運動的方向,預示著生產或價格的下降或兩者同時下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供求關係在某種價格水平上重新相對平衡為止。

在現實的市場活動中,通常把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劃分為三個層次:

(1)總體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2)局部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3)單個商品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都把形成有限的買方市場作為市場發育和運行的目標。這是因為有限的買方市場是與生產過剩危機不同的,它比賣方市場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多的積極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個世紀末我國已基本上由商品相對短缺的賣方市場進入了商品比較豐富的買方市場。

賣方營銷

介紹

“我們不再需要營銷,因為現在是賣方市場。”

這是國外一家大型商品生產商向它在中國的分銷商傳達的信息。這家生產商因此提出大幅削減支付給分銷商的佣金。根據我的經驗,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許多管理人員的確會認為營銷工作沒有必要,或價值不大。

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它忽略了企業經營中一條最根本的道理:公司的真正價值在於客戶。營銷學和財務學在很多方面持有不同觀點,但在這一點上卻意見統一:一個公司的價值並不是看它的資產負債表上有多少資產,而要看它未來能從客戶那裡獲得多少現金。

在工業產品市場,產品可能是一樣的,但客戶肯定不同。有些客戶在行業中更具競爭力,財務狀況更佳,長期生存能力更強,增長率比行業平均水平高,需求更為穩定,口碑宣傳效應更強,需要的服務成本更低等。

消費者市場同樣如此。與在增長緩慢或衰退的日本消費者市場佔有的份額相比,在快速增長的中國消費者市場佔有的份額是否價值更高?與反覆無常、總想尋求更低價格的客戶相比,持續購買你的產品的老客戶是否更有價值?如果你的客戶都年屆七旬,而我的客戶僅年方二十,我的未來前景豈不是比你更加光明?當商品供不應求時,無疑給我們提供了良機,可以利用營銷改善客戶組合,提高公司這一最重要資產的質量和價值。

舉例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舉例如下。假設A公司和B公司是兩家競爭對手:A公司接受任何願意按其價格購買產品的客戶;B公司則努力“追求”A公司的最佳客戶,並與它們簽訂長期合同,同時針對自己的一些吸引力不大的客戶,停止或減少供貨。結果,它的這些客戶自然而然會投奔A公司。這令A公司的營銷經理感到十分高興,因為他發現每當有老客戶離去時,很快就會有新客戶來補缺。在一到兩年時間裡,B公司已經將自己質量最差的客戶推給了A公司,同時將A公司質量最好的客戶拉了過來。

隨著時間推移,市場會不可避免地再次轉變為買方市場,因為公司會投入新的產能,而且會有新公司進入市場。或許B公司有 20%的客戶流向了這些新進入市場的公司。但幸運的是,B公司孜孜以求,努力獲取儘可能最好的客戶。結果,B公司的客戶平均每年增長20%。也就是說,即使有20%的客戶流失,B公司依然能夠保持100%的生產和銷售水平,因為它現有客戶的需求在增長。

假設A公司客戶,也就是那些對價格更為敏感、財務狀況欠佳、增長較慢或呈負增長的客戶也流失了20%,那麼它就需要尋找新客戶。由於此時市場已轉變為買方市場,尋找新客戶的工作也就變得極為困難。A公司只能採取打折,以低於市場平均價銷售產品的方式才能贏得客戶。最終,A公司獲得的將是支付較低價格、吸引力不大的客戶。B公司是在賣方市場贏取客戶,而A公司則是在買方市場尋找客戶。最終,B公司花費較少的力氣獲得了質量更高的客戶,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些管理人員可能會反對說,“在我們的行業中,最重要的是價格,其它都是次要的。” 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但這並不是說客戶質量無關緊要。恰恰相反,如果我的客戶付款更快、更換供應商的頻率更低、增長更快、需要的服務成本更低……,我就將在價格競爭中勝出,因為客戶質量更高意味著我享有了成本優勢。簡而言之,當產品不能給你帶來優勢,你就只有指望你的客戶了。

概念比較

買方市場

是在供需關係中買方處於主動地位,成為主導方面的市場。它對作為購買商品的消費者,作為供給商品的工商企業,以及作為宏觀調控的經濟管理部門造成不同的影響,並引起其一系列不同的行為變化。一般地,買方市場對消費者有利。消費者在寬鬆的市場商品選擇環境中可以貨比三家,購得價廉物美的商品,並在商品價格不斷下降過程中無形中提高實際收入,實現更大的消費滿足。尤其是對於曾長期處於商品短缺,從糧、棉、油、肉、蛋、菜到糖、煙、酒,以及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戶實行票證供應的中國人來說,買方市場的形成則賦予其更多的欣喜感受。


交易員future


所謂“賣方市場”或“買方市場”,指的都是“議價能力”。產品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被創造出來。產品的價格由供需關係最終決定。供大於求,產品滯銷,價格下跌的壓力就大。因為商人要儘快把商品賣掉,讓資金週轉起來;供不應求,產品脫銷,價格上行的可能就打。因為奇貨可居,今天不買,明天可能會更貴。

當商品供不應求時,賣誰不賣誰就不再是市場說了算了,而是賣方說了算。按照理性人的行為邏輯,誰給的錢多就會賣給誰。買方的議價能力就削弱了,賣方的選擇空間就大了。賣方市場就此形成。反之亦然。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賣方市場是指買賣雙方平等的交易活動中被商品供不應求所打破,賣方掌握了市場主動權的市場。一般情況下,買賣雙方主動權大都是掌握在買方,貨比三家,買方更佔主動權。一旦哪個商品出現供不應求,該商品買方優勢迅速被打破,話語權就掌握在了賣方。

有利於賣方提高價格,獲得更多的利潤。但也容易出現“蘿蔔快了不洗泥”的現象。

賣方市場多出現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如突發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爭先恐後購買口罩,口罩就成了賣方市場。

還有自然災害的發生,比如印巴出現蝗蟲災害,農作物會受災,農產品減產,或許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預期,也讓農產品成了賣方市場。

再比如預期有戰爭發生時會讓人們爭先恐後購買黃金作為貨幣儲備,黃金出現供不應求,黃金成為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就是經濟活動中出現的供給和需求比例失衡時的一種現象。經常出現,有不可預測性。投資股市時,對某個商品可能出現賣方市場做深度研究,也是研究重點。



歌舞股


由於商品供不應求,商品價格有上漲趨勢,賣方在交易上處於有利地位的市場。 在賣方市場上,商品供給量少,由於供不應求而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即使商品質次價高也能被銷售出去,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這時,買方對商品沒有選擇的主動權,賣方只關心產品數量,很少考慮市場需求。賣方在交易上處於主動地位。


南木河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去百貨大樓買東西,讓售貨員拿東西過來看看,叫半天不搭理你。最後時間長了煩了,直接大長臉給你摔櫃檯上。擱現在這樣售貨員絕對當場解僱,可那時沒辦法,除了國營百貨大樓根本沒有私營小超市。賣方佔據主動地位,所以叫“賣方市場”。


射箭總教頭


供不應求的時候,賣傢俱有話語權,能夠提高產品價格,而買方仍然願意購買對方的產品,對賣方更有力,這個市場是賣方主導的市場,所以叫賣方市場。




經濟詩


供不應求,賣方佔有主導地位,所以叫賣方市場。

舉個例子,你現在想買口罩,可是藥店口罩緊俏不想賣給你,就說賣沒了。這個時候買賣由他說了算,所以是他的市場,即賣方市場

反過來,你買房子,中介求著你買,可是你說看心情吧,這個時候買不買由你說了算,即買方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