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現在的孩子有自己真正的童年嗎?

林雨荷49


孩子有沒有童年完全是看父母怎麼規劃,並不是因為各種補習班和特長班多了,把孩子玩耍的時間壓縮了,孩子就沒有童年,在我認為孩子的童年只要幸福快樂就是擁有真正的童年,而決定孩子童年是否幸福快樂的因素有很多,補習班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像父母的陪伴、寵愛、家庭氛圍歡快等,都有跟重要的作用。

我一個朋友,她的女兒在六歲時,據我不完全的統計,她的特長班就有差不多十門,但是她的女兒完全沒有那種疲憊感,反而是非常快樂和享受,她和我說,她的女兒特長班大多數都是她自己選的,只有英語、數獨是她選擇的,所以她每次去上特長課的時候,都是在享受這過程,因為她在做自己喜歡事,所以非常快樂。

家庭氛圍歡樂,對孩子的童年很重要,他耳濡目染,在一個充滿愛與歡樂的環境中成長,也變得快樂輕鬆,我鄰居家就是這樣的家庭,他家的小男孩就是特別愛笑也很開朗,給人感覺很舒服。


哈福HALFTOYS


很多人總是認為,現在的孩子沒有自己真正的童年。我總是很不解,什麼是真正的童年呢?

我們小時候的童年,是每天放了學瘋跑,和小夥伴們各種玩,各種闖禍,那樣的童年,真的就是真正的童年嗎?現在的孩子,就說我農村老家的吧,他們上各種輔導班的很少,大多數的空餘時間,用在了看電視、玩手機上了,也會經常出去和小夥伴們出去玩,他們是真正的童年嗎?

再說大多數的城市孩子,每天被輔導班包圍,我家孩子就有6個輔導班,可他真的就沒有玩的時間嗎?不是的,他每天都有時間玩積木、玩樂高、看小說,怎麼就不是真正的童年呢?前兩天,我這麼問他:輔導班有意思嗎?你喜歡嗎?他回答說:說實話,我都不喜歡,可我喜歡學會之後成果;我不喜歡學畫畫,可喜歡自己畫得很好看;我不喜歡學鋼琴,可喜歡自己彈出好聽的曲子。

有時候,我們可能曲解了童年的意義。誰說童年就要無憂無慮?如果真要無憂無慮,上學也是對孩子的摧殘呢。有一句話說的好: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經歷的過程的痛苦,就否認這個過程的意義吧?而且,你看到的是孩子的痛苦,而孩子在痛苦外會不會有更大的收穫,是不是你沒有考慮到的呢?


小寧大遠養成記


今年我孩子4歲

作為母親,我給了足夠多的陪伴,3歲前都是我在帶他

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一比,他的童年確實過於單調和無趣

他的童年在城市度過

基本上就是公園,超市,廣場,或是去遊樂場

千篇一律,當然可能對他來說一段時間去一個地方,他還是會有新鮮感,但是這些都是些毫無生命的,沒有探索欲,求知慾,沒有童真

依我們小時候,是肆無忌憚的玩,下河抓泥鰍,野炊,等等一系列,純粹的散養的。

現在,不一樣了,有的剛滿2歲就報興趣班,早教班,早早接受大腦開發,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接受這麼大容量的輸入,到4歲後就是大量的興趣班,幼兒園下課立馬就趕去上各種班,自己感覺都好累,何況是孩子。失去了童年的無憂無慮。

但是,這也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好的社會資源,知識資源也不夠完善,物質條件也不是很好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改變,信息更新加快,稍不留意就落伍了,所以,大部分孩子失去童年的趣味也是無奈之舉,都不想孩子輸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孫小四的vlog


童年,在我們的記憶中是美好的。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果子,下河抓魚,玩遊戲,搞破壞等等。但現在的孩子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剩下的就都是作業和課外輔導了。以前我總是不相信說現在的孩子作業多,總覺得是家長們的誇大其詞,後來,我一次看到同事家孩子的作業量,我覺得真不是誇張。一晚上要做三張卷子,五頁習題,還有其他的抄寫,閱讀。和我們那個年代是真不好比。

也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不能以我們那時候的標準來衡量,但無論怎麼樣,我想孩子並不想要這樣的童年,他們是不快樂的。其實孩子也挺累的,等他長大了,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充斥著作業,習題,補習等等,也是一種缺憾!


戲精守護


為什麼會沒有自己的童年呢?而且所謂的真正的童年又是什麼樣的呢?

在很多80後父母的年裡,童年是根據自己的經歷來定義的:下河捉魚,上樹掏鳥窩,晚上放學之後寫完作業就和小夥伴各種玩,概括起來大抵就是各種玩,不需要去興趣班,去輔導班這種。在形式上來看,是孩子自己主導的,隨心所欲的的。

但只有這樣的定義才能稱之為童年嗎?

現在的許多孩子相對來說比較忙碌,興趣班,輔導班,寒暑期營等等,形式上來說是被父母安排上了,不一定是孩子自己的意願主導的。但這種難道就不是童年了嗎?

在興趣班裡,學舞蹈、學畫畫、學各種樂器,和其他的小夥伴一起表演一個舞臺劇,在老師營造的遊戲化的課堂上,依然很開心!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開心的背後,是孩子收穫了成長,獲得了競爭力!也許來興趣班之前孩子有些不情願,但進入到特定氛圍下之後,他們也很快樂不是!

再說說一些營期類的活動,這個更不要說了,很多小孩子都喜歡參加吧。

而且,許多都市裡的孩子,在一些小長假中,也會被父母帶到鄉下體驗下河捉魚,上樹掏鳥窩的生活,要說經歷上,現在的孩子童年比80後的父母的童年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不要拿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更不要用自己的感覺來評論孩子的快樂。


藝朝藝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這話一點兒都不假。可現在的孩子有沒有童年的快樂,是否有過童年真正的快樂。這一問題,孩子清楚,家長也心知肚明。

時代不同了,孩子們童年快樂也有了諸多內容。就目前來看,孩子沒有權力選擇自己應有童年生活。學這學那,參加這班那班。寒暑假也被索取。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下學期才開始上初中,為什麼要提前學習初中課程。你問他快樂嗎?再者人家都學,你不學就落伍了。將近四十天的寒假,總計就休息了一週,其它時間都在補課。補啥?就補開學要學的課程。這超前的速度是違背了孩子的意願。

所以說,孩子的童年哪去去了!被補課被各種培訓班擠走了!孩子們快樂嗎?他(她)太累了,太辛苦了!一種無奈的童年生活佔據了他(她)們的世界。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上什麼圖畫,就是什麼樣的童畫。他(她)的童年生活,自己做不了主。想玩玩不了,想笑笑不出,想哭不敢哭。說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說讓孩子們快樂,也只是口是心非。家長也好,教師也好,想想你們的童年是這樣的嗎?!








林雨荷49


感覺吧似乎沒有/爸媽的童年歡樂……/放學後還要繼續課後服務到六點/在學校寫/中午飯寫/晚上回家寫/週六週日很少下樓/小區裡週一到週五樓下/沒有孩子的歡笑聲/遊戲的身影


阿娟61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孩子的童年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社會崇尚全方位發展,家長被灌輸進頭腦的是小孩如果不會吹拉彈唱或者琴棋書畫就是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家長牟足了勁培養小孩,無形中改變了傳統中度過童年的方式。小孩子是有自己的童年的,只是我們不能在以過去的觀念來看待今天孩子的童年時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的童年豐滿而不留遺憾呢?

一:因材施教,發掘孩子天賦與特長。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喜好和專長,比如有的孩子熱衷於閱讀寫作,有的孩子對樂器有濃厚興趣,有的小孩則對體育運動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家長首先應該認真觀察孩子的專長於興趣所在,而不是一股腦的盲目跟風於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二:把握好學習強度。

家長要做好孩子學習和特長課程的平衡,孩子除了在學校裡的文化課學習之外,再進行一到兩門的特長培養就以足夠,如果特長課業太重,很可能會給孩子施加過大壓力,不僅會影響學業,還會造成孩子對業餘愛好的倦怠感,從而降低接受效率。

三:安排好孩子休息放鬆時間

即使學習很多特長班,但也不要全面抹殺孩子愛玩的天性。在學習之外,還要安排好孩子固定的休息和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忙率的生活狀態得到喘息的機會,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還會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家長不可操之過急,把孩子弄得疲憊不堪。

四: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

要定期抽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和談心,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與真實想法,並及時做出調整。很多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家長就要認真觀察,及時溝通,讓孩子敞開心扉,根據孩子的意願做出最合適的調整。

可憐天下父母心,世間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以後朝著光明的方向發展下去,但是家長們一定要在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找到最適合小孩子的發展方向,才能讓小孩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上脫穎而出,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小賢爸爸育兒


不知道你是哪個山裡的。還抓魚,摘果子。我80後都沒玩過這些。我那時比現在的孩子少的就是課外作業和興趣班吧。別總吹噓過去的童年。是電視裡嗎


王宇呀


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小時候就是抓魚鰍,盜鳥窩……。可現在孩子除了培訓就是寫作業。不過我也會利用週末帶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比如走進敬老院,貧困兒童家庭,紅綠燈文明勸導等等活動。這樣可以緩解孩子的學習壓力,也豐富了孩子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