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為孝行”,你怎麼看?

生而為人不易


那就是沒行好孝。因為事相決定性質,心相決定福報功德或者業障大小。

事情做出來符合仁義禮智信或者佈施持戒禪定精進般若,那就是善。譬如一個人不太願意孝順父母,但是恪守道義準則,一直孝樣父母,順樂父母。他孝順嗎?孝順!符合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就是善。哪怕裡面一些東西再沒有做好,只要性質沒變,就是孝順。這就是 事相決定性質。

心相決定大小,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善惡行為做出來之後,心相是對善惡果報大小有影響的。譬如甲乙二人都佈施,善肯定都是善,但甲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乙是為了自己,肯定是甲得到的善果大。所以心相決定大小。

當然,如果根本沒有做事相的機會的話,就只有心相的話,那麼心相還是分善惡的。一個人天天想著偷,但是他為了對治,拼命佈施,那麼他還是善,但是沒有事相只有心相,只想著偷,也不佈施也不斷念,那麼還是惡。


師長366


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太多了,我來說說我所看見過的真實事情吧。

有弟兄三人,老大和老三在農村,老二在城裡。父親早逝母親一人隨老大和老三在農村生活。每次老二打電話就告訴他母親,等我有空了就將您接到城裡來住,然後叮囑哥哥弟弟照顧好母親。他母親從五十歲盼到八十歲,從來沒有見過他真正的行動,後來老人腿腳不便,想到自己時日不多了,一再要求去看看他的生活狀況,可是他又說小區面臨拆遷,新房子沒裝修,舊房子又太小,根本就住不下。老母親無奈說:我恐怕再也不能看到孫子和孫媳了。聽見他母親這樣說,他轉賬給他弟弟兩千元錢,他認為老人缺錢。

後來他母親去世,哥哥和弟弟打電話給他報喪,他又說老母親偏心弟弟,要將老人的錢財算一算才肯回來奔喪。後來哥哥和弟弟自己準備發喪,他才又趕了回來,非要將老人拉到他那兒發喪,他說他這幾年光給別人趕情了,趁此機會好讓禮錢收回來。他哥哥罵他見錢眼開掉進錢眼裡了。死活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兩弟兄不要他出錢,自己二人將老母親下葬,他們不想村子裡的人笑話。

就這樣勉為其難的在農村呆了一天,剛剛下葬完母親,他就沒有在哥哥弟弟家吃飯,他說自己要趕回去上班。

從此哥哥和弟弟二人不再跟他來往。


平靜珍惜


孝順是一個人良心的體現,孝發自於內心付諸於行動,是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

孝也是分層次的,就像產品一樣也有優劣真假。

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談起六零年鬧饑荒人們捱餓的事。當時村裡有娘倆,兒子四十多歲了,老孃七十多了。在當時那個食物匱乏到極點的危及到人們活命的情況下,兒子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搜尋可以下肚的東西,找到了就趕快給老孃送來。老孃讓他吃,他總是一句話,“我早就吃了,娘你快吃吧”

後來這個兒子就活活的餓死了,而他老孃生存了下來。

這是我們村裡的一個真實故事,小編我現在寫到這裡眼淚還不由得模糊起來,心臟在鼓脹,因為它感動了我。

這是真孝順,實實在在的發生的。

我們現代社會,物質條件已經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了,吃飽飯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沒有人會再因為孝順捱餓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在這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有些做兒女的對老人的孝順並不到位,有的甚至做的很差,有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孝、假孝。

據觀察,很多農村裡比較缺乏孝道,如果趕上兒女不孝順做為生活條件相對落後,缺乏養老保障,又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講日子是非常艱難的。

有一個村裡,一個老太太快八十了,有三個兒子。兒子們的日子過得都不錯,但是都不願養老孃,老太太自己住在一個門洞裡。說好了每個兒子每年給的口糧也經常拖著不給,老人只好每逢收小麥的季節,到地裡、路上撿拾麥穗攢起來當口糧。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而且類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想聽我可以列一大堆出來,但是看了讓人生氣、鬱悶!

有孝順的、有不孝的、還有假孝順的。孝和不孝很好辨別,但是假孝順就不容易一眼看出來了。

之所以叫假孝順是他骨子裡跟本就不孝順,或者不太孝順,而他為了擺樣子、搏名聲故意裝出孝順的樣子來給人看。

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兄弟姊妹間互相攀比,誰對老人付出的多了、誰付出少了,為此鬧矛盾甚至弄的雞犬不寧。有的對父母付出了一點他應盡的義務,就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孝順的不得了了,把自己當成大孝子,處處顯擺到處張揚。

他沒想想比起他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照料父母的那一點就像那九牛一毛,你的父母老邁了,或是有病了你伺候伺候,端茶送飯、洗衣疊被……這算的了什麼?不就是付出點體力和時間嗎?叫什麼苦?

你口口聲聲說那個哥哥兄弟不如你對老人細心照顧的好了,哪個姊妹不如你付出的多了,各人儘自己的心、儘自己的孝,你攀比別人幹什麼?你攀比是你覺得幹多了吃虧抱屈,你這個照顧老人比別人吃虧的想法,就是你對老人真實的內心,就是假孝順的真實反應。

“百善孝為先”,人一代代的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是應盡的義務應承擔的責任。你是怎樣孝順、對待自己父母長輩的,你的兒孫們會見樣學樣,你將來老了他們會用你的方式對待你,而且很快會應驗。



9527小李子


我今年快59歲了,我沒有工作,我偏癱,我的另一半走了。現在,我只有跟媽媽,小叔,我女兒在一起住了。小叔(我女兒的),我女兒,是屬於另表的,就談一談媽媽跟我。媽媽是一個好媽媽,只是有點糊塗。我呢?又是一個較真兒。但是我為了媽媽,我不較真兒——這就是我對媽媽的禮物!我不知道所有的晚輩兒對長輩兒,只是一直都堅持著!


王和平wangheping


第二種:有能力,竟說漂亮話,忽悠父母,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從來不實現一次對父母的承諾,空長一個好嘴巴,口甜舌滑,這種人最可惡,實屬是對兄弟姐妹不義,對父母不孝,父母還沒辦法。

第三種:有心有能力,身不由己,比方說邊防戰士,為國為民站崗放哨,不能在父母身邊行孝,只能在電話,視頻裡問好,報平安,這種情況多的是,在一線工作的,在國家機要部門的,距離家鄉比較遠的等等,忠孝不能兩全,雖然是有孝心,有的還真是落實不了。看什麼情況,孝敬父母有很多種,主要是看父母需要什麼,一個是財力物力,另一個精神依賴性和護理,兄弟姐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口甜的也好,只要父母開心,這就是孝心。個人認為不喜勿噴!


冷風傲雪a


對父母華爾不實的孝心是為博“百善孝為先”道德上的名聲,又成功給自己的不孝心做了一道擋箭牌,我個人是這麼看待的。

每逢佳節我們都秉著“孝”心回去看望我們的父母,回到家中,我們有多少人百無聊賴的坐沙發上發呆,又有多少人天經地義地使喚著我們的父母,和父母的語句間也少不了自己在外的心酸,辛苦。從未想到回到家中分擔父母的家務,也未讓我們的父母享受我們做的一頓便飯。甚至父母有的時候讓我們幫忙他們生活上力不從心的家務事,我們也會不耐煩的堵塞過去。而父母得知我們回來的消息一直忙裡忙外的只為和我們吃上一頓團圓飯,和我們一起享受這天倫之樂。可對我們而已只是一頓家常便飯,我們又何曾珍惜過······“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傳統的美德,是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也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但不是讓我們只對父母“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的孝行”。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對的,物質上的給予遠遠不及我們對父母精神的呵護陪伴和實際行動的分擔來的更溫暖他們的心,也只有我們在父母身邊他們的心才是真的溫暖。

父母辛苦的養育栽培我們,只盼我們幸福快樂,他們的愛是這世上最純潔,他們的付出也是無私的。老舍先生曾經說過:“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有母親在多少還可以有的孩子氣,失去了慈母恩父就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是失了根”。古人也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雙親去此生只剩歸途”。所以當他們變老時,別讓我們的孝心遲到了,別讓我們的孝心成為我們的遺憾。


尋覓迷迷糊糊的自己


“對父母‘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為孝行’你怎麼看?”,還可以怎麼看啊?講假話都講不好,這種話講給別人聽話有孝心也沒有人信,其實只是想掩飾不孝的實質;把“孝”字停留在口上,又何來在心裡,如果不在心裡,又如何說得上是“孝心”啊?

說到既然“有一份孝心”,就必定想千方百計落實孝行,其實要落實孝行是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方式的。關鍵就是要有孝心,若然父母還在生,又何來會空有一份孝心呢?即使父母已經仙逝,也可以燒香禮拜的,怎會空有?

什麼叫“空有”難道不知嗎?除非父母把你逐出家門,不認你為子女,拒絕接受你的孝行,又或是你不知生你養你的人是誰,至使盡孝無門,才可以說得上“空有一份孝心”。

說到底,只要有心行孝,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即使遠隔千里,時常打個電話問候,逢年過節、重大日子(生日等)寄匯些錢、物(食品、衣物等)給父母,也是孝行的做法,能夠常回家看看就更好啦!如果是同住或相隔不遠更方便了。

說“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為孝行”根本就不成立的,即使是自欺欺人也騙不了,這種說法只是一塊透明的遮羞布,越遮就越羞恥。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喜任噴,錯了求指正!


老樹時光倒流


對父母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為孝行?我感覺在父母面前光耍嘴皮子沒有孝行的子女,能哄得父母開心也算是一種空行的孝道吧,這也得看父母的心向了。

我們這裡有一對老夫婦,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老實巴交的不愛多言,小兒子油嘴滑舌,從小就會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哄得父母開心,哄得父母一直偏向著他,從兩個兒子在結婚和分家上,父母都是向著這個小兒子,後來小兒子帶著自己的妻兒上外地發展了,聽說混的還不錯,逢年過節的能給爹孃打一通電話就令二老喜不自禁的到處炫耀,而守在父母身邊的大兒子,對父母可是有求必應,卻沒得到過父母的一句好聽話。

這幾年父母年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不是爹生病就是娘生病,每次有病,都是大兒子一個人衝在前面,端藥端飯的侍奉著,二兒子離家遠,侍候二老的活根本就沒他的事了。

前幾個月,他母親突發高血壓,一頭栽倒在地上暈了過去,也是大兒子第一時間把母親送到了醫院,床前床後的待奉了十幾天,母親才脫離了危險,在這期間,大兒媳婦一直看不慣公婆的對她們的不公平看待,睹氣一直沒去醫院侍候婆婆,還被痊癒後的母親罵大兒子是窩囊廢,可小兒子夫婦也沒在床前待奉一天呀,她卻一句瞞怨的話也沒有,後來大哥給弟弟通報了母親的病情,小兒子痛哭流涕的給母親打了電話,訴說著自已的萬般不孝,在母親病重時沒能守在母親身旁,自已是如何的心痛,母親聽到小兒子的聲音也是感動的勸慰小兒子,不要掛念她了,自己已經好了。之後又給大哥微信轉了2000塊錢,要大哥多給母親買點營養品好好保養一下母親的身體,可住院大哥花了一萬多元卻隻字不提。

他母親出院後,逢人就誇她小兒子有多麼多麼的孝順,一聽說她有病立馬就給她打回來了2千塊錢,殊不知在你暈迷時是誰在跑前跑後?在給你治病時又是誰頂著兩頭受氣的壓力,掏著自已爬高下底的辛苦錢全力以赴在搶救你?難道說大兒子不是在用行動行孝嗎?可這份孝心卻不能感動母親,也讓父母覺得是理所應當。而小兒子的一番甜言蜜語卻能逗得父母開心,獲得父母對他的至愛和偏向,誰又能說這空行的孝不是孝哪?



針針相縫


“空有一份孝心,從不落實孝行”。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被人所不齒的。

生活中不乏這種人,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想的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總之不能落實到行動中。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就有黃香溫席,張良拾鞋,棄官尋母等典故,被後人稱讚、學習。黃香九歲就用自己幼小的省體給父親暖席,他知道父親的辛勞,養家的不易,就用暖席的方式報答父親。張良把老人扔到橋下的鞋子撿回來,成就一代謀臣的佳話。朱壽昌放棄高官厚祿,用五十年時間尋找母親,踏破萬水千山,終得相聚,以報養育之恩。

年幼的黃香、重臣張良、辭官尋母的朱壽昌,無不心懷孝道、心存感恩,用實際行動孝敬父母、長輩。美名流傳千年,令人懷念、敬仰。

湖北女孩張玉晴,從小就被親生父母遺棄,是養父養母把她拉扯大。養父去世後,是養母靠撿廢品,供她讀書。孫玉晴考上大學,可養母又得了阿爾茨海默病。擔心養母丟了,孫玉晴就帶著養母求學。在讀大學、研究生、博士生期間,孫玉晴二十餘年如一日,悉心照顧養母,不能讓母親受屈,竭盡全力,攜愛前行。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心不僅在心裡,重要的是行動!



海闊天空HMC


對父母的孝道,是以孝行為標誌的。沒有行,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孝心啊?光憑你自己說嗎?就是說也算是一種行為啊?

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但這裡面的心不只是一種空想,這裡面同樣包括著孝行,那種孝心必須要化為孝行才算數,只是這種孝行是以盡心盡力為前提,無法或者說無力與他人比較物質上的供養而已。比如說順隨父母之意使父母開心,比如說服侍父母使他們舒服,比如說開解父母的心結理通父母的心氣使他們氣順,比如能夠立身立業完成父母的心願,能夠結婚生子完成氏族延續以慰父母之心等等都是孝行。孝行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儘自己最大能力給父母提供幫助就是孝行。

但不管怎麼說,你的孝心必須要付諸行動才算數。不落實為孝行的孝心是不算數的,也是不存在的。還是那句話,你就是空口說白話,那也是一種行為。當然了,這種行為算不算孝順則是另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