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1


我是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男孩,經常喜歡一言不合就寫大實話懟人。


但你們知道我平時聽什麼音樂最多麼?


佛教音樂。

尤其是有段時間我很喜歡聽《大悲咒》,一開始純粹是懟人懟多了需要冷卻一下心態,但後來聽久了,就發現是真的是好聽。


實際上《大悲咒》這首佛教歌曲,非常有韻律感,比起單純的歌曲,更近似於吟唱,把聲音調小以後還可以作為助眠的白噪音。


聽著佛教音樂打字,總讓我感覺噴人的時候都帶了一種慈悲。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魔幻文學先鋒長期沉迷佛教音樂而不是雷鬼朋克,聽起來很古怪,但一點都不意外。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那就是我們對很多傳統的文化遺產是帶有誤解的,可以說是有一層濾鏡,只是這層濾鏡的負面效果偏多。


就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實際上我們可能只是知道一個名字,而對其內容一無所知。


敦煌不就是一堆壁畫嗎?莫高窟不就是很多山洞嗎?不就是飛天嗎?怎麼不上天呢?


這個“不就是”,其實是刻板印象帶來的偏見。


很多東西,不是“不就是”所能概括的。


畢竟原理上,人不就是一堆碳基蛋白質麼?我和彭于晏不都是英俊男孩嗎?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很多傳統文化,是需要被看見的。


那些壁畫之美,洞窟之恢弘,就像沒有被人認真品過的《大悲咒》一樣,被很多人極其遺憾的錯過了,只成為歷史課本里一串模糊的插畫。


所謂敦煌,便是七百洞窟,三千彩塑,敦敦乎如地之厚,煌煌哉如天之威。


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那些敦煌壁畫,是無數能工巧匠窮極一生的心血。


換到現在,就是一群國寶級的大師用一輩子在做的藝術品,其價值絕非金錢所能衡量。


絕大部分人也無法從殘缺斑駁的壁畫裡,體會到歷史滄桑的美感。


更別說理解到壁畫修復背後的技術含量了。


可能大家更關係的是這些東西被拍賣的時候能賣出多少錢。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2


固然,現代人有太多可以用來消遣的東西了,小說遊戲電影音樂排著隊刺激感官,各路app玩命製造信息繭房,我們對這些傳統文化沒什麼興趣,好像也有點道理。


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重點。


這些傳統文化的遺產,即使沒有任何前置知識,仍然可以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


欣賞美當然是有門檻的,但是這些能在幾千年歷史裡去蕪存菁頑強傳承下來的文化,本身就有跨越門檻傳達美的力量,這種體驗是普世的。


在帶來美的震撼和心靈的愉悅體驗這件事情上,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來沒有怕過誰。


雖然這麼說有點不好意思,但各路國風元素的服裝和潮品能在年輕人中收割一輪又一輪,本身就代表了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傳統文化都並沒有被我們真正地“看見”。


而“看見”本身,其實才是保護文化最強大的力量。


文化並非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我們看見文化,文化繼而反哺我們,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才是真實存在的。


被一次次重新“看見”,就是文化的不斷涅槃重生。


1900年,那個姓王的道士偶然發現了一個藏經洞,當他看見那滿窟的壁畫時,敦煌文化浴火重生。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3


文化對於人的精神滋養是無聲的,但是是有力的。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把傳承文化變成一件很痛苦的很困難的事情,然後再要求傳承者去發揚道德情操,這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效率很低。


如果保護和保護文化變成了傳承者單方面的付出,這當然很偉大,但是也很不明智。


強求奉獻很偉大,但其實是反人性的,而且也是效率低下的。


最終的結果一定是雞飛蛋打,一地雞毛。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傳承文化本身完全可以不枯燥,甚至還可以獲得雙贏。


就說敦煌文化,難道飛天不美嗎?難道敦煌遺夢不震撼嗎?這些東西都是當年最有智慧的一批人,對來自中國,印度,希臘乃至伊斯蘭的文化進行的一個濃縮總結,曾經得到過幾代人,幾千萬普通百姓的認可。


沒有任何一個產品經理能夠提前做出這麼龐大的市場調研,而借用敦煌文化來創造的產品,就相當於做了這樣一個市場調研。


即使受眾已經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了,但是對於美的基本感觸是不會變的。


所以那個從敦煌壁畫裡琢磨出的古典舞《飛天》,在2008年春晚上直接一鳴驚人,所以那個聾啞人舞蹈《千手觀音》,成為了當代舞蹈藝術的瑰寶。


本質上,是因為這些東西里面蘊涵的力量不是導演一個人的巧思,而是來自公元四世紀的敦煌文化在藉助這些舞蹈動作和設計,於千年之後復甦重生。


這是歷史積澱對於浮躁世態的降維打擊。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傳統文化的潮流化,完全可以做的更接地氣,更商業,更有趣。


比如18年王者榮耀楊玉環的“遇見飛天”皮膚,作為當時王者榮耀三週年的免費皮膚,在美術效果上做到了極致,敦煌元素的運用帶來的強大提升,也讓原畫師保住了自己的頭髮。


甚至還有手遊《尋仙》,也把敦煌作為了一個副本,效果非常好。


不僅是敦煌文化,還有很多不同的傳統文化,其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絕不是隻能消耗資源,沒有產出的弱者。


從《國家寶藏》到故宮文創,這些案例都證明了傳統文化本身的力量。


傳統文化是能打的,而且很能打。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歸根結底,我們根本不需要苦心孤詣去為某個文化在當下的傳承尋找出路,因為文化能傳承這麼久,已經證明了它本身就有足夠的生命力,完全能夠自己在一個新的時代繼續生存下去。


文化會自己找到出路,是我們從文化裡面汲取力量,而不是燃燒自己去照亮文化。


文化不需要什麼人去可憐來照亮。


它自己就有光。


4


這些年來,在輿論裡傳統文化一直是一個岌岌可危的狀態,想保護傳統文化的人當然很多,但是有的時候,這種保護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變成了一種隔離。


過去的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都太端著了。


這種端著不是說輕視其中的價值,而是無視了文化本身的生命力,首先就先入為主地把傳統文化定義為了一種缺乏吸引力的東西,傳承文化更像是一種任務,而不是出於真心的熱愛。


這種施捨般的心態可能非常容易產生自我感動,但卻是對文化本身的一種扼殺。


只要給到合適的武器,傳統文化能打的一比。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把一個健康的人當殘疾人養,不讓他下地自己走動,坐了幾年輪椅以後,這個人也就真的廢了。


同樣的,把明明可以被很多普通人喜愛,收穫無數擁躉的傳統文化給藏著掖著,久了以後自然會失去傳播的土壤。


過去的很多所謂的文化傳播,還是把傳統文化看得太高貴,太脫離世俗了,唯恐傳統文化一接地氣就會不再純潔,硬是把本來植根於普通人的東西,變成了一種過於嚴肅和刻板的符號。


不去向最廣大的普通人傳播這些傳統文化的美,反而要堅持所謂的正統和純粹性,這是非常離譜的做法。


文化首先是大眾的文化,然後才是精英的文化,沒有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可以脫離社會存在的。


“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才是文化最終的歸宿。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還是以敦煌為例子,假如要傳承敦煌文化,那麼正確的做法,不是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多麼悲壯的任務,讓少數幾個人青燈古佛自我犧牲,用一輩子去保護莫高窟,去修繕壁畫,這種做法是不可能長久的。


真正的文化保護,是把敦煌文化裡那些真正有意思的,能讓普通人也感興趣的東西,用更高效率的方式傳播到更多人眼前。


哪怕十萬個看到的人裡,只有十分之一對敦煌文化產生了興趣,而這一萬人裡,又只有十分之一繼續去深入研究了,最後成為這方面專家的可能就是一百個甚至十個人。


但是對於敦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最後的十個人,而是最初那十萬個人的存在。


只有少數專家通曉的文化,和有大量普通愛好者的文化相比,肯定是後者更具有生命力。


文化是什麼,是某一個時代大量的人共同的精神物質文明成果的總和,這個就是文化。


本身敦煌是一個很恢弘的文化,它有淺有深,即使是最淺層的那部分,也很讓人震撼,很美。


但是在大家的傳統觀念裡,把文化看得太遠了,把文化捧的太高了。


不說一步一個長頭去瞻仰,也要坐飛機跨越半個地球去用99檔美顏發個自拍。


這不是文化,這是行為藝術。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5


文化不能有這麼高的門檻,文化首先要被大量的人看見,大量的人參與,大量的人繼續去豐滿,去熱愛,這樣才能有生命力。


敦煌其實不遠,敦煌其實可以很近。


任何一個能傳承到今天的文化,都是千千萬萬的人智慧的結晶,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結晶展現出來,讓更多人看到,自然會有人去喜歡,去學習和研究。


即使看見了文化以後,只有一部分人產生了興趣,產生了興趣的一部分人裡,又只有一部分人去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了,但是任何文化的構成,其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大多數人有一個最淺層的瞭解就夠了,少數熱愛的人才有深入的研究。


人人都愛吃雞蛋,但只有少數人才研究雞的繁育,但最重要的還是把雞蛋擺在人的面前。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內核和衍生物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文化。


關鍵是,這個傳承文化的過程是自然而然,而且這種傳承很快樂的,不累,是自發的,不是口號,也不是自我感動和自我犧牲。


當然,莫高窟的承載力有限,每年能去那裡實地遊覽的人不會太多,而且過多的遊客也是對文物的二次破壞。


但是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瞭解文化根本不需要實地參觀,甚至說得直白一些,實地旅遊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發朋友圈,而主要活動則是被導遊在紀念品商店安排得明明白白。


既然常規的方式不那麼有效,我們不妨另闢蹊徑,從另一個層面來考慮保護和傳承文化這件事情。


雖然實地去遊覽的成本太高,但是通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成本完全可以變得非常低。


這是技術賦予我們的第二個選擇。


拋開過去的欣賞和體驗方式,使用新技術去實現另一種不同層面但同樣有效的體驗,這種拋開和重建,就很朋克。


真正的朋克,都是用最賽博的技術,去欣賞最古典的文化的。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而在這個時代,能把敦煌文化同時傳遞給最多用戶的平臺,只有微信。


最簡單易用的那個承載敦煌文化的工具,叫微信小程序。


當然,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早在以前騰訊就和敦煌有過很多技術合作和文創交流了。


但是這次騰訊做的一個叫雲遊敦煌的小程序,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化傳播的極致朋克。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在這個輕便的小程序裡,集成了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彩塑和石窟建築內容。


從圖文並茂的科普介紹,到各種私人定製的服務,都在讓人感覺到敦煌文化與自身的親密關係,甚至還能在小程序裡獲得線下游覽的細緻攻略。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還有數字敦煌這個模塊,直接還原了洞窟全景。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這些東西讓我想到的,其實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可能性:


等到有一天我們在微信上,在朋友圈裡,在這些日活幾個億,每天都要打開的地方,能夠頻繁看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這些文化其實就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一種傳統文化被當代人一次次看見以後,其實就已經不需要再區分什麼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因為一切文化,本質上都是人的文化。


6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絕不是束之高閣的象徵物,而應該是藏在人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的細節。


譬如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那些幾千人一起出演,排練好幾年,氣勢恢宏的歌舞劇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但遊戲裡的一個小小的皮膚,同樣也是文化的映射。


耗資幾個億建立的展覽館和保護區,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微信上的一個小程序,同樣也是對文化的保護。


能承載最厚重的意義,也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細節,唯其如此,它才真正融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如果自詡為衛道士,不允許別人“褻瀆”,不讓別人靠近,這也不是在保護文化,這其實反而是在讓文化無法發揮自身的力量。


文化都氣哭了。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有些人總覺得,讓不懂的人去理解去發揮,就會讓文化變質,所以乾脆不讓別人看,不讓別人改造,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當年賈玲演了一個小品,裡面的花木蘭愛吃燒雞大大咧咧,竟然也被人逼著道歉,說是歪曲了花木蘭的形象。


但是任何一種文化,如果不允許被演繹,那麼就不會有傳播。


日本的傳統文化其實是《萬葉集》和茶道,但是美國人更熟悉的是忍者和武士,因為這些才是更“酷”的那部分。


可能很淺層,但是不要緊,因為這些喜歡上魔改版日本文化的美國人,自然會有一部分會想要尋根溯源,去探尋這些文化本來的樣子。


然後開啟全新的版本。


傳統文化朋克起來,就沒潮牌什麼事了


文化輸出就應該是這樣完成的,如果一開始日本人就堅持要傳播最正宗的俳句和煎茶的七十二道工序,那麼最終的結果是既沒有忍者武士,也沒有俳句茶道。


這幾年網上有很多調侃道教文化的段子,比如“愛信信,不信拉倒,不要打擾我飛昇”,但是從來沒有什麼道士覺得這是對道教文化的冒犯,反而有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以後,真正去了解了這些文化的內容。


敦煌文化也是一樣。


首先要被更多人看見,然後才能談傳承。


這件事情其實一直有人在做。


2017年,騰訊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的“數字絲路”計劃,讓敦煌1600年前的供養人傳統在互聯網時代重新被拾起。


2018年,QQ音樂舉辦的“古樂重聲”音樂會,讓敦煌古曲在千年後重現於世。


把傳統文化做成IP,開發成一個完整的互聯網文創生態,這是最朋克的文化傳播方式。


包括現在的雲遊敦煌小程序,同樣是這個生態的一部分。


而這個生態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看見”。


當我們看見了它們,文化的力量也就甦醒了。


那些於1900年被王道士發現的藏經洞裡的瑰寶,終會在2020年的互聯網上熠熠生輝,廣袖霓裳入夢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