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感覺生活有意思?

sanleba


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比他大幾歲孩子的燦爛生活,讓他看到希望,生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希望。


人到中年心態最重要


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般都是很叛逆的。他們也被往往被稱作是非正常人類。如果家裡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樣才能讓他心理上感受到滿足,感受到家庭的愛與溫暖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個話題吧!

首先,如果你家裡有一個青春期的小孩子,你就應該多花出一些時間放在他的身上。你可以幫他輔導作業,可以帶他出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要照顧他的心理,不要總是對孩子非打即罵。因為打罵式的教育並不會讓孩子們內心真正的服氣。哪怕你打得再狠,他只會恨你,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們心裡都是很叛逆的。所以說這樣的教育是非常的不提倡的,多陪伴才是硬道理。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很叛逆的孩子,這時候你就要採取一些方法了,你可以帶他去看一些電影叛逆轉變的電影。電影對人們的衝擊力還是很大的,通過看電影,然後他就會發覺自己和主人公的共同之處或者是不同之處。從而發現自己的錯誤,有一個主觀上的改變。而不是被動的被強迫的改變。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們不喜歡強迫式的教育或者管理。

不知道你青春期是怎麼度過的,每個人的青春期都過得很有意義。但是,大部分都是有很多壓力的,父母對他們施加的一些生活上的壓力,老師對他們施加一些壓力,包括親戚朋友們施加一些壓力,這些有時會讓孩子喘不過來氣。還有一些小孩因為一些壓力離家出走。這都是很常見的。所以說緩解壓力,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青春期,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是曉瑞瑞呀


對於父母,我們的需求就是被別人需要,作為青少年,他們的需求,就是不再需要我們。——海姆-吉諾特博士我們經常會把青春期稱為“叛逆期“,也時常會有家長向我反映,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麼聽話了,孩子長大了,可是我們還在用對待小孩子的眼光來看他們。那麼到底該如何同青春期時期的孩子做,交流呢?我想《如何說少年才會聽    如何聽少年才肯說》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換位思考記得聽樊登讀書會的時候,樊登老師舉了例子:有人說,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我們那個時候哪這麼多麻煩,還需要育兒專家專門強調。我記得很清楚,樊登老師說:“是,你是長成人了,但是你長得好嗎?“還有很多父母都是從青年的時候過來的,可是真正作為父母以後,已經忘掉了過去自己那個時候的青春,我們很難去傾聽青少年表達他們的困惑、憤怒、失望和挫敗,我們會有意識的忽略他們的感受,並且總會拿成人的邏輯道理來強加給他們,將正確的感受顯示出來。我們已經有了固定的思維模式。 作為父母,必須解決問題,要解決孩子不學習的問題,要解決孩子交友的問題,要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我們會將他們變成問題來看待。其實可否轉換思想,轉換為:“我如何讓我的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呢?“學會傾聽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經常聽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我們會因為他考得不好生氣,會覺得他不會體諒我們的辛苦,會認為小小孩子家,哪那麼多傷春悲秋的事情,會忽略掉他們的感受。但實際上我們的傾聽,可能會給他們最大的安慰,我們如果能夠接納他們不愉快的感覺,會讓他們更容易去面對,而不是空洞的講道理。說出感受這個很重要,孩子們和我們說話,未必希望我們幫忙,比方說向我們抱怨,作業太多了,或聊起來一個同學性格好與不好呀。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選擇說什麼呢?老師都是為你好才給你佈置這麼多作業,聊什麼同學呢?專心學習就行了。說這些話。我想慢慢的,孩子應該就不願意和我們說話了,那麼說什麼話,才能更有利於和他們溝通呢?其實你想一想,他說這句話,也許僅僅是想著把情緒發洩出來而已,並不指望我們去幫他解決的。不要擔心我們說出來感受以後孩子就會覺得,噢,我的爸媽不需要讓我學習了,不是這樣的。001肯定他的想法和感受。在他說出他的話以後可以說出他的想法和感受,幫助他面對現實,鼓足勇氣。002用一個詞或聲音回應感受。用同情的語氣回應他,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從而將注意力集中到該做的事情上。 003對於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事情,用幻想的方式完成,來代替講道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上大學。““你必須要上大學,只有上大學才能……“可分否換個方式:“哦,你不知道上大學是否適合你。““如果有個水晶球就好了,就能讓你看到沒有上大學,和上了大學以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了。“004糾正不好行為的同時,接受感受。“我聽得出來,你有多想去××家玩,問題是已經答應××去做某件事了,他們還指望你呢。“小結:這裡運用的“共情“。不是說讓孩子放棄或者糾正,而是試著真正傾聽他們的感受,並且選擇用不一樣方式去說,就像學習一種全新的語言, 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練習,也許會有不一樣。



爆笑圖文段子


1,瞭解孩子在意什麼,喜歡什麼,和孩子一起去做他喜歡的事情

提供一些支持,藉機會幫助孩子拓寬對所感興趣事物的全面認識

2,通過書籍或行萬里路讓孩子感受世界的精彩

3,參加體育活動,跳舞,或手工活動,增加身體對在外世界的體驗

總之,通過色聲香味觸法(思維感知)孩子體驗樂趣。而其前提之一是,大人自己的生活是否是有趣?是不是豐富多彩的!


婚戀與親子教育說


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生活有意思,首先得有生活,青春期孩子很叛逆,一句話不對就反目,那麼怎麼樣才讓他入生活呢?我覺得第一父母要生活,平常我和幾個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經常討論這個問題,父母不要顧自己,有空多和孩子溝通,溝通哪個方面,比如電影電視劇,討論裡面的角色,畫面,不要怕專業不專業,其次,和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大自然去,把手機放下,一起動手,體會勞動的感受,或者收集一些標本什麼的,記住不要怕什麼都不懂,也不要怕麻煩,放下手機,你就贏了。當前很多家長就是放不下手機,覺得親子教育僅僅侷限於小孩子;二,有意思,這個就有探討的可能。每個家長本來生活就沒有意思,自然孩子生活就沒有意思,那麼,生活要有意思,還是得從家長入手,那怎麼來入手呢?首先你得有對生活設計有興趣的目標,比如說做菜,怎麼樣把一個菜做得有色香味,比如說話,你要選哪些句子說出來才舒服,不妨練練段子,因為作為家長,你說的話,語氣,出來之後很輕鬆,自然的孩子就會生活在其中,他會模仿,周圍的小夥伴們都覺得他有意思,那麼他生活就有意思了,另外一點就是培養愛好,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好,生活就會無聊和無趣,找不到與之相適應的環境,一旦離開手機,失落感就會產生,自然就對生活無望了,也就活著沒有意思了!說了那麼多,你說娃娃真的什麼都不喜歡,又回到家長的身上了,你天天都抱著一個電話,娃娃怎麼會喜歡呢?


我是一道選擇題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天一睜開眼各種大量的信息擁入我們的眼前,“謠言”滿天飛。

首先,青春期和叛逆期一定是聯繫在一起的,不管或多或少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些叛逆。

第一: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這句話就說明了為人父母榜樣的重要性,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讓孩子不要看手機,飯後跑跑步健健身,作為父母自己要先行動起來,孩子看到了

第二:一定要理解孩子,所謂的理解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真正的做到換位思考。

第三:制定規則,讓他有規則意識,在規則之內給予最大自由。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想要自由。

第四:由父母引導讓孩子做一些對家庭對自己對社會有價值感的事情,當他有價值感的時候,生活也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嫌父母給的愛多的(除非是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愛是時間最偉大的力量,愛可以化解一切。



佛系媽媽帶娃記


其實,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我們那個時候期待什麼樣子?作為父母,我認為跟孩子的溝通,還有開闊眼界是最重要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當年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同樣的年齡,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經歷,孩子應該會很好奇,很感興趣。這樣,順便就可以把你自己的心路歷程告訴他,映射出來的你想告訴他的人生經驗也就體現了。孩子會非常好接受。一舉三得。另外就是帶他們去旅行,去感受一切可以感受的事,滿足了好奇心,生活自然有樂趣。


澤伊媽咪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青春期孩子覺得生活沒意思,並不是到了青春期才覺得沒意思,而是很早就開始了,只是在青春期爆發了而已。

能提前做工作的家長,就早早的科學教育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的,一定要改變自己。

孩子內心敏感脆弱,父母往往是火上澆油而不自知。等孩子長大了,懂事了,知道體諒父母了,看似一家河蟹了,但是內心的陰影可能一輩子都揮不去的。最糟糕的是在第三代身上重演。


安利馬喬


怎麼會被邀請回答?那就說一說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受這世界的偉大和奇妙。除了應對學業,也讓他們理解人生的意義,那自然會覺得生活有意思了。。我覺得,青春期的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在三歲左右),孩子在青春期大腦活躍,頻繁思考。有了更強的自我和自主意識。所以,經常會做出成人認為離經叛道的行為。而事實上,他們無非在用自己的能力解讀和試探這個世界。大人好好引導,讓他們覺得生活很有樂趣吧。


Eileen0217


多點理解多點幫助吧。我看過一本書,其實說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大人的叛逆期。孩子的自我覺醒意識提高了,大人也要接受一個從開始對孩子的全程把控到慢慢的放手的過程。所以我覺得如果把他當成大人和孩子共同學習的一個過程。會相對來講有意思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