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电影中关于病毒肆虐的这些细节都不是真实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针对病毒肆虐一事,电影中虚构的故事与现实之间相差有多远?针对这一问题,秘鲁《商报》网站2月22日给出了回答。文章摘编如下:

显然,电影院和电视是人们了解科学家和医生工作的常见媒介之一。尽管电视剧和电影成功将上述专业人士使用的复杂方法和技术上升到可以理解的水平,但观众把只会在屏幕上发生的事情误认为事实的风险仍然存在。就当下的新冠病毒危机而言,我们想知道《恐怖地带》(又名《极度恐慌》)(1995)、《传染病》(2011)和《流感》(2013)这些热门电影与现实有什么区别。在秘鲁卡耶塔诺·埃雷迪亚大学研究员兼感染科医生爱德华多·戈图索的帮助下,我们得出了在观看这类与流行病相关的影视作品时应注意的三点。

易感程度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每天的通报的最新数据我们可以总结两个互补但不同的概念之间的一些差异,即病毒的危险程度和传播能力。我们会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速度和致死率并没有1918年大流感或中世纪黑死病那么高。

疫情防控措施的加强降低了迅速蔓延的风险。相比之下,电影中病毒的侵略性更多出于情节发展的考虑而不是现实情况。在《传染病》中,一种未知病毒由于其高R0(判断疾病传播难易程度的指标)的特性在短短数周内蔓延至全球。

疫苗研发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11日在日内瓦表示,首款新冠病毒疫苗有望在18个月内面世。这一预估时长立刻招致了批评。数以万计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大多数这类偏见其实是受到电影艺术的强化,因为在影片中科研人员用创纪录短的时间找到了治疗方法。在《恐怖地带》中,山姆上校(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用不到一个月时间研发出影片杜撰的“莫他巴山姆病毒”的注射式疫苗。

在科学家警告新冠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后,“变异”这个词在新冠肺炎的报道中屡屡出现。在电影中,这一概念是在好莱坞大制作的影响下流行起来的。在《传染病》中,作为中间宿主的猪把蝙蝠身上的病毒传给人类。在《恐怖地带》中,被感染的猴子与商贩之间的接触导致了病毒进化。

在这点上,现实与虚构作品之间的差别不大。问题出在电影中的医生想要研制出抗病毒药物的时候。在《传染病》中,两位流行病学家因为猪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过快而束手无策。就《恐怖地带》中的山姆上校而言,当他自以为已经找到疫苗时却为时已晚,因为病毒已经开始通过空气传播。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观察到新冠肺炎的感染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可引起肺炎,并伴有高烧、头痛、干咳和呼吸困难等常规症状。首例报告病例出现后近一个月,临床表现并没有出现变化。因此,以可能出现的突变为理由去指责长达18个月才能面世的疫苗将付诸东流至少是不靠谱的说法。

原来,电影中关于病毒肆虐的这些细节都不是真实

(左起)《恐怖地带》、《传染病》、《流感》电影海报(资料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