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藏書樓

北京的藏書樓

古代藏書業在北京可分為四個系統:以宮廷藏書為主,官府藏書次之,再次為私人藏書,此外還有書院藏書。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十分重視圖書典籍的收集,攻克遼中京及北宋汴京後,特命將宣和館閣之藏書、國於監書版押運北方。並沒秘書監,管理朝廷藏書。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今北京)後,規章制度多模仿宋朝。金章宗完顏(左王,右景)詔求宋《崇文總目》內所缺書籍,不願送官者,官為謄寫畢,歸還原主,並給半價。後來金受到蒙古的攻擊,中都(今北京)不守,遷都南京(今開封)時,秘書省、蓬萊院、賁文館書籍,計用三萬車,足見金政府藏書之豐。金代北京著名的私人藏書家是元好問,其藏書屋名曰“野史亭”。順天府賈侯萬卷樓藏書也有數萬卷。

元代初年先在平陽(山西臨汾)建經籍所,收集經史書籍,世祖至元三年(1266)將經籍所遷到大都(北京),至元九年(1272)設秘書監,掌歷代圖籍,陸續將南宋國史院、圖子監、大常寺等處的圖書北運大都,同時遣史四方,旁求經籍。延佑六年(1319)建崇文閣等藏書處,天曆二年(1329)建立起奎章閣,前者即現在國子監彝倫堂。後者位於興聖殿西廊。元中書省楊惟中建太極書院,此為北京建書院之始。

明代遷都北京後,先於永樂年間建文淵閣,後於嘉靖年間建皇史宬。文淵閣集宋金元明四代藏書之大成,宣德年間(1426—1435)貯書達100萬卷,其中十分之七為抄本,十分之三為刻本。由於明代取消了秘書監,統歸翰林院執掌典籍,削弱管理力量,致使藏書混亂,大量典籍被盜。明代除內閣藏書外,國子監、翰林院也有部分藏書。京師設首善書院,後被魏忠賢矯旨搗毀。明代北京著名私人藏書家有孫承澤,崇禎年進土,家住前門外章家橋石,後又築退谷於西山櫻桃溝,藏書甚富,其室名為研山齋。撰寫了兩部北京史志《春明夢餘錄》和《天府廣記》。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政府編纂了許多巨帙大書,如《佩文韻府》、《駢字類編》、《文史精華》、《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同時也建立了多處藏書樓:文華殿後的文淵閣,專貯第一部抄成的《四庫全書》;乾清宮以東的昭仁殿、天祿琳琅專藏宋元明善本;欽安殿北的(左提手旁,右離)藻堂,專貯秘籍,包括《四庫全書薈要》;御花園堆秀山以東的宛委別藏專藏四庫末收之書。西華門內武英殿,既是內府刻書處,同時也收藏欽定命刊之書。重華股以西的皇史宬專藏列前實錄、聖訓及玉牒,也曾貯過《永樂大典》。至於圓明園內的藏書樓就有十多處,均是為皇帝服務的內府藏書。官府藏書主要有翰林院,收藏大量的《四庫全書》底本,國子監藏康、雍、乾御製文集及御批、御纂之經書,並有石刻《十三經》等。東華門內國史館是修纂實錄和會典的地方,旁列書庫。

清代的私人藏書盛極一時,藏書家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⒈王士禎,號漁洋山人,其藏書處名“池北書庫”;⒉成德納喇,又作納臘,納蘭,後改名性德,曾刻《通志堂經解》,藏書處日“珊瑚閣”。⒊揆敘,號惟實居,姓那拉氏,明珠之子,藏書處名“謙牧堂”。⒋黃叔琳,順天府大興人,故居在李鐵柺斜街,藏書極富曰“萬卷樓”。⒌翁方綱,大興人,居前門外保安寺街,因得宋刻蘇詩殘本,又得蘇書嵩陽帖,故以“寶蘇”名其室。⒍朱筠,大興人,歷任方略館總裁,四庫全書纂修,聚書數萬卷,金石數千種。居室曰“椒花吟舫”;⒎劉位坦,大興人,所居在琉璃廠附近孫承澤舊宅之後,又因得漢代河間獻王君子館舊磚,故其門貼曰:“君子館磚館,孫公園後園。”⒏何焯,康熙中以拔貢值南書房,後侍讀皇八於允(左示,右巽),兼武英殿纂修官,長於校訂考訂,名重一時,所居曰“賚硯齋”。藏書數萬卷。⒐紀昀,字曉嵐,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藏書處“閱微草堂”,收藏明清禁書及明末未刊之書尤多。⒑繆荃孫,光緒年間任編修,《順天府志》總纂。宣統元年任京師圖書館正監督。藏書十餘萬冊,金石一萬多種,其藏書處名“藝風堂”,又名“對雨樓”、“藕香(上竹,下移)”、“雲自在龕”,“聯珠樓”等。⒒徐坊,曾任國子監丞,京師圖書館副監督,其藏書處名“歸樸堂”,收藏宋元明善本極多。⒓盛昱,姓愛新覺羅,精鑑賞,考訂經史及中外輿圖,藏書甚豐,以“鬱華閣”名其室。⒔景廉,姓顏札氏,曾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兵部尚書,藏書極富,且多善本。⒕昌齡,姓富蔡氏,曹寅外甥,其父傅鼐,有藏書處名“稻香草堂”,藏書萬卷,昌齡更築“謙益堂”,藏書稱一時之盛。⒖國英,姓索卓洛曾任內閣中書,藏書萬卷,在崇文門內東觀音寺衚衕的索卓洛宗祠東,蓋藏書樓五楹,名日“共讀樓”,意將藏書讓大家共讀。制訂了“共讀樓條約”規訂了借書的手續及規章,其時已到清末舊藏書樓正向公共圖書館演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