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青龍縣推進易地搬遷工程,增收門路多

一場小雪過後,寒風凜冽。

不過,對於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龍潭村村民宋海來說,坐在樓房新家裡,“凜冽”二字只能通過窗外嗖嗖的風聲感覺到。陽光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灑進來,屋子裡暖得很。

今年過年,大夥沒怎麼走親訪友,宋海正在擺弄地上的年貨。“家裡備的年貨不少,這不年過了好幾天,還有這些!”宋海看著一堆肘子、雞大腿說,“哈哈,冰箱裡還有排骨,都塞不下了,買的螃蟹只能擱窗臺上!”

原先,宋海家在大山溝裡,一家人全指著幾畝薄田維持生計,錢不夠花,還需他和兒子打零工。2014年,宋海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那些年日子不好過!全家人擠在40多年的泥瓦房裡。一到冬天,四處漏風,躺在炕上凍得脊樑骨疼。”宋海回憶。

最讓他發愁的是就醫和孩子上學問題。“有一次,我大孫子生病,救護車到了離村口5公里的山溝就進不來了,最後只能靠人揹出去。”因為住得偏僻,宋海家還得在孫子學校旁租房子,讓本就微薄的收入又多一份開支。

“全村455戶1275人,分散在22個溝溝岔岔中。村民生活不便。”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馮繼昌說,有些山溝裡只有兩三戶人家,買個醬油需要跑十里地;村幹部走遍本村所有的山溝,至少要兩天時間。

近年來,青龍縣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工程,搬遷人口1663戶6184人,涉及15個鄉鎮46個村,共建設34個集中安置小區。2018年,龍潭村29家貧困戶被納入易地搬遷範圍。當年5月,宋海家住進125平方米的新房。

搬進新家,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得看飯碗穩不穩。青龍縣通過發展扶貧產業、鄉村旅遊,實施土地流轉、提供公益崗位等,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龍潭村組建了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吸收宋海一樣、尚有勞動能力的中老年人,能在家門口上班。

如今,“上下班”“掙工資”“分紅”成了宋海的口頭禪。

“我和老伴兒每年能有半年時間在食用菌棚內打工,我一天掙100元,她一天掙80元。”宋海高興地說,除去工資外,村裡還有光伏分紅。年前,宋海剛領了一筆錢,全家一年的分紅加起來有3600元。

“搬遷不影響種地,板栗去年賣了七八千元;兒子在市裡做木工,一年能掙四五萬;住在安置區,娃去鎮裡上學,校車就通到家門口。”說起現在的日子,宋海很滿意,“以前過年,給孫子10塊錢壓歲錢。今年,我給了孫子100塊!”(記者 張騰揚 來源:《 人民日報 》 編輯:肖延昭 青媒編輯:劉曉晨 責編:張永忠 監製:耿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