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父母心理“斷乳”比孩子斷乳更重要


曾在兒童訓練營工作時,有一位孩子的母親令我印象深刻。這位母親看起來受過良好教育,並且有一位外國朋友。小男孩是我寢室裡四個孩子最小的一個,應該是第一次離開家裡。第一天晚上吃過晚飯還很正常,可是過了不久,突然嚎啕大哭。問他哪裡不舒服也只是搖搖頭,我關注了一會兒。他可能看我比較擔心,對我說“讓我平靜一下,過一會兒就好了”。當時我很驚訝,一個三歲的小孩子竟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敢肯定,即便是成年人在有突發情緒時可能也難以自制。當然他說出這句話我心裡那塊石頭算是落了地,不是身體原因,而是心理作用。我知道他出現了分離焦慮,但是他的應對模式卻有著那個年紀少有的冷靜。孩子的問題有了眉目,可家長的問題又來了。他的母親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並想要安慰孩子。孩子的情況我已經跟母親交代的很清楚了,而且我們有規定母親不跟孩子有電話溝通,除非有特殊情況。但他母親就是擔心孩子心理不適應,擔心孩子想家。分管的校長跟我打趣道“父母更需要心理“斷乳”啊!”

借用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說,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父母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過程。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在成長,父母也不例外。沒有人天生就會教育孩子,父母也是需要學習和教育的。有些父母可能自己的人格尚未完善,他怎麼可以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母親,可能在家裡她對兒子就比較愛戀甚至“依賴”—心理上的眷戀。做事情總是擔心孩子自己做不好,或者替孩子做。我在寢室裡發現這個孩子屬於比較乖巧的一類,不太活潑,稍偏內向,膽子較小。這類孩子我敢斷定在家裡父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些家務甚至獨自跟小朋友玩。真正需要成長的是父母自己,首先自己做出表率,才能更好地教養孩子。也許有人會說,現實生活中不乏懦弱的父母卻培養出勇敢膽大的孩子;智力低下的父母生的兒女卻學習超級好,都去國外留學了;反而那些特別優秀的教師、醫生的子女並不怎麼突出。這裡我們強調的是普遍的原理、規則,特殊的例子要進行個別分析。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為人生而具有自卑情結,並且因此人會普遍追求優越感。這中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中的心理補償機制來解釋。

所謂補償機制,是指做出某些行為以求得到滿足某些沒有實現的心理需求。比如道德補償效應發現,人們往往在做過一件好事(壞事)之後,更容易做出壞事(好事)。那些父母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其自卑心理更加嚴重,因此追求優越於其他人的動力更強,從而更加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些父母比較懦弱的孩子,由於受到外界對其父母的懦弱評價,所以極其希望脫離這種負面評價,從而對於做能夠彰顯勇敢的事更加執著。相反,那些教師、醫生的孩子也可能已經生活條件好,因此缺乏對於優越感的追求,再加上人們對其的希望更高,做比較的對象水平更高。可能同樣優秀的子女,人們對智力發育低下父母所生的子女評價要比擁有正常父母的子女評價更高。

啟家家庭教育在此提醒年輕的父母,如果沒有做好自我提高、進行社會再教育的準備,最好不要著急要孩子。畢竟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沒有較高的成長覺悟,沒有學習到較好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技能,不懂的教育的原則和藝術就去教育孩子的人,簡直是在摧殘祖國的未來!

父母心理“斷乳”比孩子斷乳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