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自古人才出自民間,而非官辦科舉考試;為什麼民間組織能夠培養人才?

仁學啟蒙


也不能以點代面,人才並不完全出自於民間,

有那麼一兩個吧。譬如有些人在國考中落

第,通過自學成了才,他也是曾經在官辦

學校讀過書的,當然私熟(相當於現在的

民辦學校)也有出人才的,任何事情都只能

相對而言。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就好。


廣法居士


首先,科舉考試是有一定弊端的。知識和概念本身就不是智慧,僅僅靠知識,學問,就想把事辦好,門都沒有。我們現在的高考,和科舉制度有相似的弊端,對一個人的品行和能力是無法完全靠此判斷和甄別的。還有高科技人才,僅憑論文作為晉升的標準,顯然不夠全面。當然,這些制度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的主管因素,在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之前,只能退而求其次。

其次,這裡面還有一個“情商”的問題,很多時候,你能不能成材,不僅與智商有關,而且與情商關係更大。你很有才華,但不能經受一點挫折,受到一點打擊,就萎靡不振,或者堅持性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樣,都不會成材。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還有江郎才盡中的江淹,小時候都是神童,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

為什麼說高手在民間呢?民間有更廣闊的天地,有更充足的時間,有更多實踐的機會。解決問題,靠的是反覆鍛鍊後積累的經驗,靠的是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式,做出的靈活多變的應對策略。十大元帥中的彭德懷,小學只上到三年級,但卻深明韜略,善於應變,指揮戰爭,出神入化。毛澤東曾讚揚他,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毛澤東和徐向前也都是小學教員,照樣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束語:時代在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現在我們再抱著老弦談,認為不學習就能成材,認為讀書無用,也是極端錯誤的。未來,會進入高科技時代,你沒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為基礎,將來會寸步難行。


江湖夜雨92


先說“自古人才出民間”。

夏商周時期,是貴族政治,身份低下的平民奴隸根本沒機會接受教育,更不會有入仕的機會。

春秋戰國時期,軍功爵制發展起來,身份低下者可以通過上戰場取得軍功封將入相。同時此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孔子首創私人講學,各諸侯國為了戰爭廣泛招攬人才。這才打破了入仕門檻,平明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和 做官揚名的途經。

魏晉南北朝,門閥制度占主導地位,做官入仕注重門第。玄學成為當時的思想主流,文化氛圍相對寬鬆,人們崇尚精神寄託,敬仰名士。平民依然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水平達到相當程度,具有一定名望和社會影響力時,自然會有高官欣賞,向朝廷舉薦。

隋唐之後,科舉制發展起來,幾乎打破了門第對做官的限制,擴大了入仕的社會範圍,至此,更多的人把科舉考試當做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綜上所述,並不是“自古人才出民間”,是因為他們所處時代的限制,讓世人看不到他們的存在。當限制被一步步打破,人口基數遠遠大於官僚的平民士族自然被看到。

而對於民間組織能培養人才一說。個人認為和現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一樣。

應試教育挑選了一部分人才,但也讓很多領域的人才被埋沒,他們通過其他的努力,一樣可以脫穎而出。

然而在古代,科舉制度遠遠沒有現今的大學體制靈活,我們有很多可供選擇的專業,科舉制度只注重四書五經,所以被埋沒的人才自然更多。之後他們通過民間組織發揮自己的才能而被眾人認識,也就自然而然了。


史載雜項


這本來就是偽命題

自古人才出自民間,不知道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實際上民間出現的人才,在科舉比較完備的宋明時代,遠遠不如科舉考試出現的多。

范仲淹、文天祥、蘇東坡、包拯、沈括、王安石、李綱、文天祥、于謙、王陽明、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等;

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到了清末新的教育體系衝擊之下,非科舉的人才才開始佔據主流,但在古代,科舉而出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越非科舉的人才的。


葉飄刀


民間遠離上層社會,思想自由,不受“正統”約束,而且與實踐活動密切聯繫。




金童希瑞


任何知識都出自實踐、觀察和總結,民間在實踐、觀察以及總結這一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書本里雖然也有很多前人的總結,但不實踐、不觀察終歸是在大腦裡閉門造車,況且書本多落後於實踐,所以書本總結的東西也相對比較落伍。那些能夠獨自觀察、總結的人一旦發現規律,必然就是大師。孔子、孫子、韓信都屬於這類人,所以讀書不要讀死書,那些有才能的讀書人,也都是那些注重生活實踐的人,能夠獨立思考創造的人,在哪都屬於少數。相比較來說,民間還是普通人居多,因為讀書人還能學到前人的總結,普通人可能就接觸不到這些知識,靠自己從頭摸索,我想沒幾個人能做到。


太宗歷史


導語:

學校最初的雛形,其實就是民辦。當年孔子收徒弟講課,就是學校的一種雛形。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就是民辦學校興盛的最佳時期。

當時天下諸侯都在爭奪人才,為此鼓勵各種學術的發展。所以不管是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等在這個時期,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他們言傳身教自身學術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民辦學校。那麼為什麼人才大多都出現在民辦學校之中呢?道理很簡單,當時有才能的如果進入仕途,那就無心教學了。只有在民間的大師們,才會想著教書育人的活動。

你看李悝、吳起這些法學大家,哪裡會成為公辦學校的老師呢?而李悝的師爺正是孔子,吳起的師爺也是孔子的學生曾子。

01民辦歸民辦,春秋戰國時期能學習文化的,大多都是貴族。

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選官制度,無非就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制度永遠逃不過的那就是貴族壟斷做官的權力。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史記》

因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貴族之間互相選拔彼此的子孫做官,很少很少會真正有品德高尚之輩進入官場。

那麼這一現狀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往深處去說,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民辦學校裡,大多數其實都是貴族子弟。

  1. 試想一下,普通的農民家庭,每年交稅、服役所佔據的金錢和時間,早就已經掏空了他們家子孫的所有資源,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機會,參與到學習文化中去。
  2. 而貴族子弟是不需要擔心交稅和服役的,因為家裡有錢,不需要他去勞作,即使是服役,也可以找人頂替。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追求所謂的人生價值,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3. 也就是說在孔子出現之前,所有的文化知識,那都是貴族們的專利,普通老百姓你就算是有時間,也沒錢去交那麼學費。

再說了,這幫貴族去上學,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了走入仕途。仕途早就為他們打開了大門,他們只是為以後做官的時候,多一點學識和經驗罷了。

所以說當時就算有民辦教育,也是給貴族子弟大開了方便之門。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學術研究不夠深入,淺嘗輒止的貴族教育,並不能滿足那個時代的需要。

02孔子的偉大,就是突破了貴族壟斷知識的局面。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萬世師表呢?難道僅僅因為他培養了三千門人,七十二賢者嗎?當然不是這樣。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

桃李滿天下的事情,其實不僅孔子在做,當時很多先賢都有這樣的經歷,可是孔子做了一件其他人從未做過的事情,那就是為寒門子弟打開求學之門。

當然,這裡的寒門不是奴隸。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奴隸是根本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這是時代的侷限性,不是孔子的錯。

  • 寒門子弟家中貧寒,即使父母希望孩子學習一些文化知識,可是老師那邊的學費都太貴了,而且全是貴族子弟在上學,寒門子弟只能望而卻步。
  • 這個時候孔子的出現有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雖然也收學費,但是數額非常少,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有些沒有多少錢的學生,只需要割一塊豬肉給他,就算是交了學費了。
  • 為此大批寒門子弟到了孔子身邊,希望能夠得到孔子傳授知識的機會。這些孩子都是渴求知識的人,雖然沒有什麼錢,家裡也沒有什麼地位,可是他們可以將知識傳播下去。

而且這些孩子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孔子廣收門徒,成為了當時教育界最優秀的老師。子路、曾子這些後世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學者,過去都是寒門子弟。在孔子這兒得到了知識以後,成為了學術大家。

由此可見,教育是否民辦,其實並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夠普及到每一個渴望知識的人,這才是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

03貴族子弟不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寒門子弟成為了頂尖人才。

為什麼貴族子弟出的人才不夠多,而寒門子弟往往都會有不少人才出現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我們可以看看現在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中,其實寒門子弟所佔據的份額相當低。

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史記》

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跟城裡有錢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本身就是不一樣的。即使孩子們再努力,如果眼界就這麼寬的話,也很難有機會躋身一流名校。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這麼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可現實中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學區房,六個錢包的無奈事宜。

  1. 當然,這個情況不僅僅是在現代,在科舉制度誕生以後,這種現狀就很明顯了。貴族子弟們不僅有好老師培養,在書籍方面也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們的眼界更寬,再加上他們的父輩如果在官場,那他們考上進士的幾率就會比寒門子弟高得多。
  2. 在察舉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寒門子弟更加沒有什麼晉升路線,因為官場基本被貴族集團給壟斷了,不會給寒門子弟多少機會。
  3. 再往前推,是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好時候,的確出現了不少寒門才俊,但是貴族依舊壟斷著官場,這是不是說明,寒門子弟註定沒有翻身的機會?

當然不是,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成為各學派的頂尖人物。而貴族子弟,一般缺少奮鬥精神,不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就算是有良好的資源,他們也只能算是一般人才,成不了天下大才。

總結:做官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算不上是重要的標準。

學而優則仕,這似乎是科舉制度誕生以後,千古不變的一個話題。似乎只有做官才是學者們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那我們就必須要討論一下,什麼是成功了。如果你覺得聲色犬馬、榮華富貴是一種成功,那麼在封建時代做官的確可能是學者們唯一的通道。

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麼呢?我覺得對學者而言,傳道受業解惑,其實也是一種成功的體現。當你桃李滿天下的時候,或許自然會有一種成就感。

此外在學術上的研究,也可以讓你獲得相應的成功。貴族子弟為何難以成為某個學術派系的大佬呢?因為他們覺得適可而止,不會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搞研究。這就給了寒門子弟一個機會,只要你在學術界佔據了一席之地,那麼也是一種成就。


江湖小曉生


自古人才出民間,說是人才出自民間,但這個民間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貴族世家。

要知道秦以前可是封建時代,這個封建可是真正的封建,都是有封國的,那可是真正的貴族時代啊。

而即使秦以後貴族也沒有消失,而是壟斷了知識,繼續身居高位。

從漢朝的察舉到魏晉時的九品中正制,可是把世家貴族更是捧了回來。朝廷想要人才,都是從這些世家裡選拔,朝廷沒有自己選拔人才的機會。而不是世家的人才,如果想要進入朝廷,就必須掛靠在世家的名下。

所以最後導致了整個國家和民間徹底隔斷,而世家貴族即可以輕易操縱民間,也可以輕易廢除皇帝。因為整個朝廷的官員都是出自他們門下,要麼是他們的子弟,要麼是他們的門客。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

所以說人才不是出自民間,而是出自貴族世家。

科舉制度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

第一,科舉制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解決人才被世家壟斷的問題。科舉制直接越過了世家,直接向民間選拔人才。這樣選舉的官員就和世家沒有任何關係了,而且還可以把世家的人才選拔過來,直接削弱世家的力量。直到最後徹底消滅世家。

第二,科舉制還可以控制民間的思想,考什麼,民間就會學什麼,所以民間的思想會被輕易的操縱。

第三,穩定地方,對那些有野心沒門路的想要搞事情的傢伙,告訴他們只要參加考試就可以當官,不用亂搞,不然會死人的,考試不死人。

第四,維護國家統一,科舉就是個分果果的遊戲,每個地方分多少,怎麼分都是有講究的,並不是真的要選拔人才。比如朱元璋剛開始科舉時,選的都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朱元璋立即就意識到如果不馬上解決,他就只是半拉子皇帝了。所以南北榜出現了。

所以科舉制最開始的功能就不是用來選拔人才的,選出的人也都是思想統一、會的也都一樣的,基本沒表現的機會。而貴族子弟會的可就雜了,門客的本領就更千奇百怪了。而且貴族眾多,選拔出來的更是差異巨大,在需要的時候都能發揮大的作用。


昨日光


😎 古代封建社會是以皇權專制為主的社會形態,為了能夠長期對國家對人民實行封建統治,各封建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法律法規,對文化、科技以及意識形態等領域加以嚴格限制,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科學創造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制約,尤其是在官辦機構,情況更加嚴重,而在山高皇帝遠的偏僻地區,統治能力大為較弱,政治環境較為寬鬆,因此老百姓的思想與創造性的自由度能得以發揮,因此,相對而言,某些人才也多出自民間,但由於受到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能力所限,人才發展與進步的空間也極為有限。


ji霽月


看見你的提問感覺這是培養目的造成的灌輸式培養只能培養出模仿大師。由於長期的灌輸學生有種禁錮思想不敢逾越,放不開手,也沒有創新思想。民間一般不會用灌輸的方式,善於發現人才,因為他急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