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自古人才出自民间,而非官办科举考试;为什么民间组织能够培养人才?

仁学启蒙


也不能以点代面,人才并不完全出自于民间,

有那么一两个吧。譬如有些人在国考中落

第,通过自学成了才,他也是曾经在官办

学校读过书的,当然私熟(相当于现在的

民办学校)也有出人才的,任何事情都只能

相对而言。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就好。


广法居士


首先,科举考试是有一定弊端的。知识和概念本身就不是智慧,仅仅靠知识,学问,就想把事办好,门都没有。我们现在的高考,和科举制度有相似的弊端,对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是无法完全靠此判断和甄别的。还有高科技人才,仅凭论文作为晋升的标准,显然不够全面。当然,这些制度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的主管因素,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退而求其次。

其次,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商”的问题,很多时候,你能不能成材,不仅与智商有关,而且与情商关系更大。你很有才华,但不能经受一点挫折,受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或者坚持性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样,都不会成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江郎才尽中的江淹,小时候都是神童,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说高手在民间呢?民间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充足的时间,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解决问题,靠的是反复锻炼后积累的经验,靠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式,做出的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十大元帅中的彭德怀,小学只上到三年级,但却深明韬略,善于应变,指挥战争,出神入化。毛泽东曾赞扬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和徐向前也都是小学教员,照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束语:时代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再抱着老弦谈,认为不学习就能成材,认为读书无用,也是极端错误的。未来,会进入高科技时代,你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将来会寸步难行。


江湖夜雨92


先说“自古人才出民间”。

夏商周时期,是贵族政治,身份低下的平民奴隶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更不会有入仕的机会。

春秋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发展起来,身份低下者可以通过上战场取得军功封将入相。同时此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各诸侯国为了战争广泛招揽人才。这才打破了入仕门槛,平明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和 做官扬名的途经。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占主导地位,做官入仕注重门第。玄学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人们崇尚精神寄托,敬仰名士。平民依然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水平达到相当程度,具有一定名望和社会影响力时,自然会有高官欣赏,向朝廷举荐。

隋唐之后,科举制发展起来,几乎打破了门第对做官的限制,扩大了入仕的社会范围,至此,更多的人把科举考试当做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并不是“自古人才出民间”,是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让世人看不到他们的存在。当限制被一步步打破,人口基数远远大于官僚的平民士族自然被看到。

而对于民间组织能培养人才一说。个人认为和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一样。

应试教育挑选了一部分人才,但也让很多领域的人才被埋没,他们通过其他的努力,一样可以脱颖而出。

然而在古代,科举制度远远没有现今的大学体制灵活,我们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专业,科举制度只注重四书五经,所以被埋没的人才自然更多。之后他们通过民间组织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被众人认识,也就自然而然了。


史载杂项


这本来就是伪命题

自古人才出自民间,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实际上民间出现的人才,在科举比较完备的宋明时代,远远不如科举考试出现的多。

范仲淹、文天祥、苏东坡、包拯、沈括、王安石、李纲、文天祥、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等;

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到了清末新的教育体系冲击之下,非科举的人才才开始占据主流,但在古代,科举而出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越非科举的人才的。


叶飘刀


民间远离上层社会,思想自由,不受“正统”约束,而且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




金童希瑞


任何知识都出自实践、观察和总结,民间在实践、观察以及总结这一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书本里虽然也有很多前人的总结,但不实践、不观察终归是在大脑里闭门造车,况且书本多落后于实践,所以书本总结的东西也相对比较落伍。那些能够独自观察、总结的人一旦发现规律,必然就是大师。孔子、孙子、韩信都属于这类人,所以读书不要读死书,那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也都是那些注重生活实践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的人,在哪都属于少数。相比较来说,民间还是普通人居多,因为读书人还能学到前人的总结,普通人可能就接触不到这些知识,靠自己从头摸索,我想没几个人能做到。


太宗历史


导语:

学校最初的雏形,其实就是民办。当年孔子收徒弟讲课,就是学校的一种雏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是民办学校兴盛的最佳时期。

当时天下诸侯都在争夺人才,为此鼓励各种学术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等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他们言传身教自身学术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办学校。那么为什么人才大多都出现在民办学校之中呢?道理很简单,当时有才能的如果进入仕途,那就无心教学了。只有在民间的大师们,才会想着教书育人的活动。

你看李悝、吴起这些法学大家,哪里会成为公办学校的老师呢?而李悝的师爷正是孔子,吴起的师爷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

01民办归民办,春秋战国时期能学习文化的,大多都是贵族。

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选官制度,无非就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永远逃不过的那就是贵族垄断做官的权力。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史记》

因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贵族之间互相选拔彼此的子孙做官,很少很少会真正有品德高尚之辈进入官场。

那么这一现状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往深处去说,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民办学校里,大多数其实都是贵族子弟。

  1. 试想一下,普通的农民家庭,每年交税、服役所占据的金钱和时间,早就已经掏空了他们家子孙的所有资源,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学习文化中去。
  2. 而贵族子弟是不需要担心交税和服役的,因为家里有钱,不需要他去劳作,即使是服役,也可以找人顶替。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所谓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3. 也就是说在孔子出现之前,所有的文化知识,那都是贵族们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你就算是有时间,也没钱去交那么学费。

再说了,这帮贵族去上学,其实根本就不是为了走入仕途。仕途早就为他们打开了大门,他们只是为以后做官的时候,多一点学识和经验罢了。

所以说当时就算有民办教育,也是给贵族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的贵族教育,并不能满足那个时代的需要。

02孔子的伟大,就是突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

为什么孔子会被称为万世师表呢?难道仅仅因为他培养了三千门人,七十二贤者吗?当然不是这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桃李满天下的事情,其实不仅孔子在做,当时很多先贤都有这样的经历,可是孔子做了一件其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为寒门子弟打开求学之门。

当然,这里的寒门不是奴隶。当时还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根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是孔子的错。

  • 寒门子弟家中贫寒,即使父母希望孩子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可是老师那边的学费都太贵了,而且全是贵族子弟在上学,寒门子弟只能望而却步。
  • 这个时候孔子的出现有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虽然也收学费,但是数额非常少,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有些没有多少钱的学生,只需要割一块猪肉给他,就算是交了学费了。
  • 为此大批寒门子弟到了孔子身边,希望能够得到孔子传授知识的机会。这些孩子都是渴求知识的人,虽然没有什么钱,家里也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们可以将知识传播下去。

而且这些孩子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孔子广收门徒,成为了当时教育界最优秀的老师。子路、曾子这些后世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学者,过去都是寒门子弟。在孔子这儿得到了知识以后,成为了学术大家。

由此可见,教育是否民办,其实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够普及到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人,这才是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

03贵族子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寒门子弟成为了顶尖人才。

为什么贵族子弟出的人才不够多,而寒门子弟往往都会有不少人才出现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成立,我们可以看看现在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中,其实寒门子弟所占据的份额相当低。

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从政。---《史记》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跟城里有钱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即使孩子们再努力,如果眼界就这么宽的话,也很难有机会跻身一流名校。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这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可现实中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学区房,六个钱包的无奈事宜。

  1. 当然,这个情况不仅仅是在现代,在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这种现状就很明显了。贵族子弟们不仅有好老师培养,在书籍方面也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们的眼界更宽,再加上他们的父辈如果在官场,那他们考上进士的几率就会比寒门子弟高得多。
  2. 在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寒门子弟更加没有什么晋升路线,因为官场基本被贵族集团给垄断了,不会给寒门子弟多少机会。
  3. 再往前推,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好时候,的确出现了不少寒门才俊,但是贵族依旧垄断着官场,这是不是说明,寒门子弟注定没有翻身的机会?

当然不是,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各学派的顶尖人物。而贵族子弟,一般缺少奋斗精神,不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就算是有良好的资源,他们也只能算是一般人才,成不了天下大才。

总结:做官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算不上是重要的标准。

学而优则仕,这似乎是科举制度诞生以后,千古不变的一个话题。似乎只有做官才是学者们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那我们就必须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成功了。如果你觉得声色犬马、荣华富贵是一种成功,那么在封建时代做官的确可能是学者们唯一的通道。

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我觉得对学者而言,传道受业解惑,其实也是一种成功的体现。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或许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

此外在学术上的研究,也可以让你获得相应的成功。贵族子弟为何难以成为某个学术派系的大佬呢?因为他们觉得适可而止,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搞研究。这就给了寒门子弟一个机会,只要你在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也是一种成就。


江湖小晓生


自古人才出民间,说是人才出自民间,但这个民间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贵族世家。

要知道秦以前可是封建时代,这个封建可是真正的封建,都是有封国的,那可是真正的贵族时代啊。

而即使秦以后贵族也没有消失,而是垄断了知识,继续身居高位。

从汉朝的察举到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可是把世家贵族更是捧了回来。朝廷想要人才,都是从这些世家里选拔,朝廷没有自己选拔人才的机会。而不是世家的人才,如果想要进入朝廷,就必须挂靠在世家的名下。

所以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和民间彻底隔断,而世家贵族即可以轻易操纵民间,也可以轻易废除皇帝。因为整个朝廷的官员都是出自他们门下,要么是他们的子弟,要么是他们的门客。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

所以说人才不是出自民间,而是出自贵族世家。

科举制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第一,科举制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解决人才被世家垄断的问题。科举制直接越过了世家,直接向民间选拔人才。这样选举的官员就和世家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且还可以把世家的人才选拔过来,直接削弱世家的力量。直到最后彻底消灭世家。

第二,科举制还可以控制民间的思想,考什么,民间就会学什么,所以民间的思想会被轻易的操纵。

第三,稳定地方,对那些有野心没门路的想要搞事情的家伙,告诉他们只要参加考试就可以当官,不用乱搞,不然会死人的,考试不死人。

第四,维护国家统一,科举就是个分果果的游戏,每个地方分多少,怎么分都是有讲究的,并不是真的要选拔人才。比如朱元璋刚开始科举时,选的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朱元璋立即就意识到如果不马上解决,他就只是半拉子皇帝了。所以南北榜出现了。

所以科举制最开始的功能就不是用来选拔人才的,选出的人也都是思想统一、会的也都一样的,基本没表现的机会。而贵族子弟会的可就杂了,门客的本领就更千奇百怪了。而且贵族众多,选拔出来的更是差异巨大,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发挥大的作用。


昨日光


😎 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皇权专制为主的社会形态,为了能够长期对国家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各封建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法律法规,对文化、科技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加以严格限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创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制约,尤其是在官办机构,情况更加严重,而在山高皇帝远的偏僻地区,统治能力大为较弱,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因此老百姓的思想与创造性的自由度能得以发挥,因此,相对而言,某些人才也多出自民间,但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能力所限,人才发展与进步的空间也极为有限。


ji霁月


看见你的提问感觉这是培养目的造成的灌输式培养只能培养出模仿大师。由于长期的灌输学生有种禁锢思想不敢逾越,放不开手,也没有创新思想。民间一般不会用灌输的方式,善于发现人才,因为他急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