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談談發生胃黏膜腸化生的哪些危險因素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變,尤其是不完全型大腸型化生易以癌變。那麼,腸化生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因素易導致腸化生?

談談發生胃黏膜腸化生的哪些危險因素


醫學界公認:腸上皮化是胃癌前病變。統計顯示,胃腸上皮化生髮生癌變的概率為5%。

Lauren將胃癌分為:

胃型胃癌、腸型胃癌、混合型胃癌。極大多數的胃癌是腸型胃癌。

現醫學界公認腸型胃癌的進展模式是: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黏膜內癌——浸潤性癌。

從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來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胃癌發生發展的關鍵,是重要的胃癌前病變,也是醫學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

1、胃的腸上皮化生是怎麼來的?

胃腸上皮化生就是正常胃黏膜上皮及其腺體被類似於腸型的上皮及腺體組織所替代。

多種因素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長時間炎症使胃黏膜及周圍腺體損傷、萎縮、消失,機體不能有效修復,導致胃黏膜萎縮,減少了分泌粘液的功能。

胃黏膜腺體的頸部有幹細胞,具有多方面的分化潛能,在正常情況下它可以分化成各種胃黏膜上皮細胞。在慢性炎症刺激下,胃黏膜分泌粘液減少後,人體會本能地動員胃黏膜的幹細胞增殖並轉化成能分泌粘液的細胞,這種細胞像茶杯一樣整齊地排列在腺管表面,叫做“杯狀細胞”,並在腺管底部轉化成能分泌殺菌作用的防禦素的“潘氏細胞”,重新擔當了胃黏膜的自身保護作用。

胃黏膜這種結構上的變化與腸黏膜上皮形態和結構相似,因此,稱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

從腸化生的發生來看,腸化生的出現其實是機體為了適應外界刺激所作出的代償性改變。

根據腸化生的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

根據腸化生的組織結構,又分為:完全性腸化生、不完全性腸化生。

完全性腸化生,又叫“小腸型腸化生”(I型腸化生),類似於小腸黏膜上皮。

不完全性腸化生,又叫“大腸型腸化生”,類似於大腸黏膜上皮,又分為:II型腸化生(完全型大腸型腸化生)、III型腸化生(不完全型大腸型腸化生)。

目前的假設是:

在炎症慢性刺激下,胃黏膜幹細胞異常增殖轉化成小腸型腸化生;隨著炎症加重,又進一步發生了大腸型腸化生。大腸型腸化生更容易癌變,成為腸型胃癌,這是大多數腸型胃癌的發生模式。

少數情況下,胃黏膜幹細胞在炎症刺激下也可以直接癌變,轉變成腸型胃癌。

目前在臨床上沒有區分腸化生的類型,只作為科研。大量研究發現,不完全型大腸型腸化生進展為胃癌的風險較高;不完全型大腸型腸化生只見於中重度腸化生病人,而且腸化生的程度越嚴重,不完全型大腸型腸化生的發生率就會越高。

但輕度腸化生往往都是小腸型腸化生,不一定伴隨萎縮,而有可能就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直接所引起。

2、胃黏膜腸上皮化生髮生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1)年齡及性別

胃黏膜腸化生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研究顯示,中年人群發病率較年輕人更高,50歲以上是發生胃黏膜腸化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其實,胃黏膜腸化生是機體老化的表現,隨著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是自然現象。

多項研究證實中老年男性是最好發的人群,發病率高於女性,這可能與男性的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2)幽門螺桿菌(Hp)感染

一項納入了245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顯示,43.1%的Hp感染患者出現了腸化生,而沒有Hp感染的患者腸化生只有6.2%,具有顯著差異。

Hp分泌的毒力因子,可導致胃黏膜細胞炎症、凋亡,使胃黏膜長期存在損傷與慢性炎症,在炎症的反覆刺激下胃黏膜幹細胞增殖、分化而演變為腸化生。

目前認為:Hp感染是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長期持續存在Hp感染可使胃黏膜腸上皮化生髮生風險增加9倍。

3)膽汁酸

膽汁酸也被認為是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主要發病因素之一。

膽汁是由肝臟合成,通過膽管貯存於膽囊,並被膽囊濃縮,進食時膽囊收縮,膽汁被釋放於腸道,幫助消化。

膽汁中有膽汁酸,對腸黏膜沒有損傷,當反流到胃內時可損傷胃黏膜。膽汁酸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細胞,改變細胞通透性,破壞細胞穩定性,損傷細胞內DNA,導致胃黏膜細胞炎症、凋亡,誘發細胞突變;膽汁酸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的炎症。

4)不良飲食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發生關係密切。

醃、臘、熏製食品及蜜餞類食品中亞硝胺含量明顯增多,人體攝入後亞硝胺可以改變胃黏膜上皮細胞的代謝狀況,刺激胃黏膜上皮細胞的異常增殖,使胃黏膜腸化生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長期高鹽飲食、辛辣刺激食物、缺乏維生素飲食也是誘發胃黏膜腸化生的因素。

有研究顯示,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也是誘發胃黏膜腸化生的因素。

而健康飲食對預防胃黏膜腸化生有一定意義,可以作為該病的一級預防措施。

5)吸菸、飲酒

有研究顯示,吸菸及飲酒的人群中胃黏膜腸化生檢出率要明顯高於無不良嗜好的人群。這是因為吸菸、飲酒都可以損傷、刺激胃黏膜之故。

6)有胃癌家族史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變,尤其是不完全大腸型化生易以癌變。那麼,腸化生是怎麼來的?又是哪些因素易導致腸化生?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黏膜腸化生的發生率較普通人群更高。遺傳因素是導致胃黏膜腸化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我們瞭解了腸化生髮生、發展規律,就會明白腸化生為何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變,就會引起高度重視,依目前指南要求,中重度腸化生患者需要每年複查一次胃鏡,目的就是觀察胃病進展情況,一旦進一步發展為中重度異型增生,就要及時行胃鏡下胃黏膜剝離術,以防止進展為胃癌;瞭解腸化生髮生因素,我們就能更好進行預防和治療腸化生。

下週文章:腸化生治療現狀,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