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天水圍的夜與霧》,詩意平淡的鏡頭下,流露出的卻是人間真相!

影片風格與《天水圍的日與夜》截然不同,但一樣平實、細緻,導演許鞍華沒有居高臨下,沒有以評判者的角度說教,而只是用鏡頭娓娓道來,探討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充滿人文關懷。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影片的鏡頭展現的如同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樣子,處處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就好像在我們的周邊。全片所呈現的遞進式家暴過程,恰恰彰顯了許鞍華的隱忍之味;她終於沒有選擇大聲疾呼,而是客觀冷靜地把事端的真相牴觸到事件中最脆弱的一環,繼而再借由這一豁口觸入命運的內核之中。

內核寫實到殘酷的慘烈悲涼,涉及社會制度、地區及階層差距、人性、性別關係等諸多重要問題。多種壓力下的人性扭曲,冰冷官僚體制無法防止的暴力,令處境卑微的女性成為受害者。敘述冷靜,電影語言剋制,有驚心動魄之深意。

導演處於一種關懷的角度對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陸妹與港民的搭配,突顯了生存價值的落差。當王曉玲受暴後給家裡打電話,母親卻勸其放棄離婚的念頭,說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蓋了新房——這儼然成為評判一個人好壞的標準,女兒的走向死地,更可怕的是親人的漠視與“助力”!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親人的漠視與“助力”,更增添了家暴男的威風

我實在是不願承認社會的病態。想到《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暖意,再回想夜與霧的殺戮,真是一陣涼意,竟有種要哭的衝動。也許美好的事物總是一晃而過,而悲傷的感覺卻永遠存在。女人,收起你們的悲憫。

天水圍困境的根源在於,所有惡人都首先是可憐人。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半輩子並沒有顯現出惡男人的特質,反而在他兒子和鄰居的眼中,他和氣、懦弱,努力掙錢養家,少交一點家用就會被老婆罵,用離婚威脅他的可憐人。他是一個裝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濟的邊緣,更是一個易被同情和可憐的老者形象。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家暴的男人往往與懶惰、自私、膽小、懦弱的性格相關聯,他們只敢把拳頭打向比自己還要弱小的多的婦女和兒童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從未有過家庭暴力男的跡象,他的脾氣是隨著他在王曉玲一家前的優越感產生和膨脹的。王曉玲一家把他當做拯救者,於是他真的以為自己是神,並一定要把神當下去。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慣的。

在這裡,他的往常只能頂一段時間家用的那筆錢改變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讓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羨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裡,也成了一個既有錢又有情義、既有技術又有地位的人,從香港時那個loser,一躍成為一個體麵人,有了他從未曾有過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僅得到了尊敬,還得到了他未曾期待過的——擁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權力。這是他漫長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於他不能再放棄,也不相信他會失去。當他們再次回到香港,回到這個他無法抬頭做人的地方,他只能從王曉玲身上找那種感覺,他毆打她、強暴她、逼著她喊“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一切”。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被生活重擔壓得難以喘息的王曉玲希望李森認清現實,放下自尊出去找一份工作,李森卻認為王曉玲出去工作是為了勾引異性,而且自己是整個王家的救世主,王家人都應該把自己奉若神明,聽候自己差遣。

在病態的自我猜想中,李森為自己構建了一個封閉的精神世界,並開始了失控的行為: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對王曉玲謾罵毆打、當著兩個女兒的面對王曉玲進行婚內……但在外人面前,極度好面子的李森一直試圖營造出自己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假象。

家暴,會有社工跟進,可以向有關機構反映,調解家庭矛盾。區議員會幫忙,再不行,可以報警。一切看似完整的制度,恰恰是最脆弱的部分。幼稚的社工一看便是沒經歷過人生歷練。解決問題,不忘“以家庭完整為大前提”,宗旨就是“大事化小”,認同“夫妻床頭打交床尾和”。家庭暴力,不就是家裡吵架嗎,能有多嚴重。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王曉玲在痛苦中致電王母述說自己的悲慘境遇,希望從母親這裡得到一些鼓勵,讓她有勇氣離開這個男人,但王母認為女人被打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勸解她繼續忍下去,回到李森身邊。

對李森仍存一絲幻想的王曉玲帶著兩個女兒回了家,剛進家門便被李森瘋狂毆打,這次王曉玲帶著一身傷痕被警察從醫院直接送到了婦女庇護所,而兩個女兒則因為太過匆忙沒來得及帶走,留在了家裡。

李森以兩個女兒的性命威脅王曉玲回家,意識到危機的王曉玲急忙向警察求助,卻被警方以家務事自行處理為由打發。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無奈之下王曉玲只能獨自趕回家中,這一次她沒有機會再逃出來,關上房門李森便用刀把她捅成重傷,隨即轉身將刀尖指向兩個女兒,倒在血泊中的王曉玲眼睜睜看著兩個女兒命喪眼前,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一個迫於生計從小離家的小女孩走出四川的山村走向天水圍,從窮山惡水走向窮途末路。這部電影映照現實的意義正在於通過一個發生在天水圍的悲劇放大到整個社會現實中來審視,在宏觀視野,女性視角的人文關懷中不乏對香港現行家暴處理機制的質疑和拷問。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家暴男打完後,就會懺悔和哀求諒解,可轉過頭,依然故我

拋開“家暴”題材先入為主的念想,或會你會發現,歷久潛藏於李森內心中的陰邪,於外“坦白從寬”,於內“抗拒從嚴”;念想那每一次房門緊閉的聲響,便是其施暴的隱示,及至那拴繫於門鎖上的鐵鏈,亦是其內心戴著鐐銬的隱示;而這副鐐銬,不僅是李森用來拴住曉玲情感的枷鎖,更是其封閉自身內心的絞刑架。

看這片子極其壓抑,人倫慘案,又見家暴,似乎男人打女人總是天經地義的,男人不幹活是因為沒有好工作,女人出去幹活還要被家裡的無良男人大罵。任達華飾演的李森實在是入木三分,以至於我看完這電影后見到他的臉就想吐,現實卻遠比電影還要殘酷得多。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哲學有言:人無法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可如果撇開其中“白馬非馬”式的詭辨氣息,其實每個人都在不斷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太陽底下也許根本就沒有“另一條”河流,所謂的生活無非只是讓自己覺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實在有所不同。

我們每日的生活像是暫時的中轉站,我們都在等著轉車, 可問題是,就怕一輩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從來沒有過一個地方可以落腳的。 李森和王曉玲讓好端端的由性生愛變成了玉石俱焚,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敏感、要面子,也是家暴男的一大特徵

任達華的演技一直在線,由於某些原因,對這類人的狀態,我實在是太瞭解,任達華的情緒都準確。這絕對是上一部《日與夜》的逆轉,用恐怖與猙獰挑戰原來的美好與平靜。《夜與霧》戲劇性比《日與夜》要強得多,但導演火候拿捏得剛剛好,不慢不快,整個故事由倒敘開始,穿越著回憶與當下,苦與甜,實與戲。

每個角色有血有肉,富有層次,許鞍華一向善於揭示小人物角色的豐富性。這次也一樣出色,她以冷靜視角細緻道明箇中原由,從曉玲與其家庭的虛榮、勢利、懦弱、妥協,到官方的不作為,官僚、推諉、草率、傲慢與偏見,法令規條的空泛簡陋,甚至李森的從落魄到扭曲,多面予以揭示,使得這悲劇並不僅由於某一兩個人或某個社區的奇異與變態,而是屬於一個廣泛群體及整個社會的弊病。

天水圍的夜與霧,婚姻中的家暴,築成了圍城的銅牆鐵壁

幼小的孩子和懦弱退讓的妻子,只會更加激起家暴男的獸性

婚姻圍城內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鹽堆積,矛盾也是與日漸增,只是他們誰都不知矛盾從何而來,以致落得家暴自戕的下場——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當命運落入一個圈套,路只會越走越窄,總有一天會導致燈枯油盡的後果。

願世上,李森這樣家暴殘忍的男人越來越少,王曉玲般正在遭受家暴的女子勇敢起來,反抗起來,打破這銅牆鐵壁的圍城,早一點找到陽光燦爛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