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曹操總喜歡親自帶兵征戰,難道部下沒有能統兵的人才嗎?

姒莞萱


曹操太過於自信了,認為只有自己親自帶兵打仗才會取得勝利。自己甚至改編了孫武的兵法,然後寫出了著名的曹操的兵法。可惜的是這個兵法最後被燒了,就是因為當時蜀地的一個謀士能夠過目不忘的背出,說這個兵法所有人都知道,就連小孩子都能夠背下來,曹操一氣之下就燒掉了。



曹操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當今這個亂世之中,必須自己要牢牢的掌握著兵權,他吸取過所有人的教訓,只有自己掌握著權力才是最可靠的,任何人都不能夠相信。

曹操不相信任何人,他只相信自己。

曹操之所以在夢中殺人,就是因為他在防範所有人,希望所有的想要刺殺他的人都離他遠。當楊修知道曹操是這樣做的原因之後,曹操對楊修是越來越討厭,所有真正瞭解他的人都得死,最後楊修被曹操殺掉了。雖然司馬懿也能夠猜到曹操想到什麼,但是他最後是什麼都沒有說,隱忍了起來,所以才能夠生存這麼久。


對於兵權這麼重要的東西,他希望能夠自己掌握在手裡,不希望給任何人。而且他帶兵打仗也非常的厲害,曹操雖然被很多人鄙視,但是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非常厲害的。想官渡之戰,所有人對曹操都已經失望了,但是曹操卻一個人扛起了重任,最後憑藉著自己優秀兵法和掌握時機,最終是打敗了袁紹,一下子成為了北方中最大的軍閥。

手底下帶兵打仗的人也特別的多,但是真正的統帥也依然是曹操。

曹操雖然會把很多權力交給自己的手下,但是他牢牢的掌握著對這些將領的控制權。這些將軍能夠帶兵打仗,而曹操卻能夠帶領這些將軍打仗。曹操每次都親自的去打仗,就是因為重視每一個小戰役,所以他才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取得勝利。很多時候的失敗都是因為一些小因素而造成的,曹操對這個可是非常的明白。

像曹操這麼謹慎的性格,他不能夠去信任任何人,他唯一能夠相信的就只有自己 就像他曾經說過,我寧可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

你們認為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他屬下沒有可以統兵的人才嗎?非也!曹操屬下可以統兵獨當一面的人才很多,張遼張郃徐晃曹仁曹洪都是將帥之才!而曹操親自帶兵征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曹操對自己的謀略智慧有著絕對的自信!

曹操的雄才偉略是三國數一數二的,曹操從十八路諸侯幾千兵馬發展過來都是靠著自己親力親為東征西討打下了諾大的地盤,所以對自己的謀略有些絕對的自信!覺得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會有‘技癢’的毛病,通過自己帶兵征戰征服對手來顯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蓋世韜略!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而正是這種對自己絕對的自信徵袁術,敗袁紹,讓曹操的勢力達到巔峰!這種過於自信的心態也讓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太過輕敵,未能識穿黃蓋的苦肉計從而遭遇赤壁大敗!


二,曹操親自帶兵征戰的原因也有他天生多疑的性格所致。

曹操喜歡親自帶兵征戰也跟他的多疑的性格有關。曹操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冤殺呂伯奢一家就說明了曹操疑心非常重,而對於一些大型的決定性的戰爭比如征討袁術和袁紹。決定著自己生死存亡的戰爭都不放心別人都會親自掛帥滅敵。

三,曹操親自帶兵出征能最大極限激發士氣,提高戰鬥力。

古時候帶兵打仗通常皇帝御駕親征往往會給己方軍隊帶來極大的士氣。而打仗就是打士氣!曹操這麼一個曹軍的靈魂人物在場將士肯定會拼命的。因為曹軍已經習慣了在曹操帶領下打的勝仗,所以曹操親自帶兵能起到以一當十的效果!振奮士氣!

總結,曹操屬下很多獨當一面的梁帥之才很多,比如張遼張郃徐晃等都是當世名將!其中曹洪還在南鄭之戰中打敗周瑜讓周瑜留下致命的箭傷!之所以曹操喜歡親自帶兵出征一是因為曹操太優秀了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信!二是曹操多疑的性格所致!三是曹操親自帶兵可以最大限度激發將士的戰鬥力,振奮士氣!


竹林論風月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而不讓屬下統兵是大家常見的誤解。而這種誤解產生的原因,正是處於四戰之地的曹公統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這種誤解的原因是:曹操總是自己擔任主要方向的戰場指揮,部下擔任次要方向的戰場指揮。而我們如果不深讀,眼光總是放在主要戰場,自然就會產生“曹公總是親征”的錯覺了。

以官渡之戰為例。曹操親自領軍在官渡主戰場“遏其喉”,曹仁領軍在陽翟掩護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牽制,同時徐晃等擔任遊擊截取糧道,另外河內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領軍防禦劉表,程昱防濮陽。

曹仁:丞相,他們說你總是自己一個人領軍辛苦,臣覺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斷劉備叛亂的嚴重性時,由曹仁守衛官渡,自己親自引軍攻劉備。

這就是曹公善於用兵之處,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類似的,在征討馬超的戰爭中,自己在潼關方向牽制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側擊,一舉突破潼關天險。

馬超:我就是以為曹操就是唯一領軍大將,才丟的潼關呀

實際上,任何時代的創業之君,要是沒有親自統軍的能力,是無法有效進行決定性戰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個統軍大將,也是無法生存的。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頓壞,毛主席在後來評價時,談到“亮宜自臨陣”,也是這個意思,統帥應該出現在要害處!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劉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無論是滅秦之戰,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親自帶兵征戰,能說劉邦手下沒有統兵人才嗎?

大凡開國之君,都是親自帶兵征戰的,並不是說手下沒有統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參與整個過程。

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



1、牢牢抓住兵權。曹操親自帶兵征戰,那麼兵權始終在自已手裡,包括各種資源也優先戰爭,如糧草、補給等後勤都要滿意征戰要求,如果曹操長年不帶兵征戰,那麼肯定有其它人來征戰,兵權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個漢獻帝。

2、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曹操親自帶兵征戰,而戰爭中會有一系列的謀略和行為,在實戰過程中,曹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才,為自已所用,而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才,又因為曹操的提拔,會對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於掌握戰場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規劃。曹操親自參與了所有的征戰,有助於瞭解戰場的情況,做出增、減兵的決定,調動哪支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這些戰略決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對於戰場形勢的瞭解,親自征戰是最好不過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統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可以統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來說,授於假節的將領基本上可以獨自統兵,舉幾個例子:

1、夏侯淵。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隨曹操在陳留起兵,作戰勇猛,以別部司馬、騎都尉職追隨曹操,歷任陳留太守、潁川太守。官渡之戰中以督軍校尉為曹操運輸軍糧,夏侯淵分別與張遼、于禁兩次平定昌豨的叛亂,因功拜為典軍校尉。



之後夏侯淵平黃巾、 滅雷緒、斬商曜、屠大陵,逐漸成為徵西護軍,後隨曹操討伐張魯、馬超、韓遂,成為曹魏西部關中地區軍事主帥,駐守漢中,在漢中之戰中了劉備的聲東擊西之計,被黃忠斬殺,夏侯淵雖戰死沙場,仍是曹魏方面的統兵大將,獨擋一面的軍事將領。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別部司馬、厲鋒校尉的身份,跟隨曹操起兵,曹操徵徐州時,曹仁為偏將,率領一支偏軍擊敗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與曹操勝利會師。曹操徵呂布時,曹仁率領一支偏師進攻句陽,成功破城並生擒呂布手下將領劉何。

曹操徵張繡,曹仁還是率領一支偏師,最終擊敗張繡。曹仁與史渙一起擊敗眭固,並斬眭固,官渡之戰期間,曹仁率偏師大敗劉備於許都以南,赤壁之戰期間,曹操大敗,下令曹仁堅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戰,堅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後隨曹操徵關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亂時,曹仁率軍平叛並屠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曹仁堅守樊城,寧死不降,為徐晃擊敗關羽提供了保證。



曹操去世後,曹仁被曹丕封為車騎將軍,次年又進封大將軍,在濡須口之戰中被吳將朱桓擊敗,不久便病死。曹仁雖在最後一仗中被擊敗,但曹仁一直是曹操軍中一員大將,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戰,先後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寧死不降,可謂是統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為濟北相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直接跟隨曹操,在公元192年就開始隨曹操,194年,于禁單獨率兵隨曹操征戰呂布,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打張超,平黃巾,殺黃邵,斬袁紹手下四將。



之後隨曹操徵張繡,並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亂,隨曹操擒呂布,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並斬眭固,官渡之戰中於禁堅守延津,殺昌豨,討伐梅成,奪朱靈兵權,因功成為曹操手下外姓將領最高的地位,假節鉞,之後于禁在與關羽的襄樊之戰中被擒而投降,晚節不保,但並不能否認于禁一生的戰功。

4、張遼。張遼是降將,最早跟隨丁原,之後是董卓,後來在呂布手下,呂布被曹操擒拿後,投降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將領,被封為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官渡之戰中,張遼因與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有功,之後平昌豨、討袁譚、袁尚於黎陽,隨曹操攻破鄴城,招降 黑山賊,收復東萊諸縣,因功被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張遼隨曹操徵烏桓,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平定陳蘭、梅成的叛亂,215年守合肥,與李典、樂進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張遼此戰親率800勇士,突襲孫權大營,打到孫權中軍大帳,孫權十萬大軍況不能擋,之後孫權攻城也被擊敗,逃離時差點被張遼俘虜,幸虧孫權部下拼死救援,此戰成為孫權一生的陰影,從此懼怕張遼。

曹操去世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222年病死,張遼是曹操手下外姓將領作戰最勇猛的,領軍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這外,曹操手下還有不少有統兵才能的大將,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樂進、張郃、徐晃等 ,都是統兵人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語妙絕侖,格物致知。關注語格論天下,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歷史風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曹操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東漢末期,皇權衰弱,群雄爭霸,身為驍騎校尉的曹操,經歷了一系列的戰鬥,消滅了多個諸侯,擊潰二袁,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帝位。再然後,經歷了赤壁之戰的大敗,又奪取了雍涼、漢中二地,人生雖有敗績,但也盡顯其英雄本色。

然而,曹操一生所經歷的戰鬥,不論勝敗與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一場戰鬥都是曹操親自指揮的,如題主所言,是因為曹操手下的將領沒有統戰能力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曹魏政權可謂是人才輩出,不然最後司馬家族也不會最終完成中華統一。

細細剖析,曹操喜歡親自統兵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曹操每次都親自統兵出戰,有利於加強自身對於軍隊的控制力。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亂世之中,擁有軍隊就擁有了自立一方的籌碼。與曹操同一時期的劉表就是一個鮮明的反例,因為自身對於軍隊的掌控力不夠才導致了張允發起兵亂,最終使得劉表家族失去了荊州。

再者,曹操親自領兵參加戰鬥,有助於其威望的樹立。曹操親自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每一次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討伐不臣之人,所以每一次曹操征戰沙場都可以說成是為大漢而戰。畢竟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上層政治人物之間的爭鬥,只會認為曹操是大漢的忠臣。因此,曹操可以順理成章的升職,先是大丞相,最後加封為王,正是因為曹操對於軍隊的掌控力才使得曹操青雲直上,而在民間也沒有形成較大的阻力,除了荀彧。再者,曹操親自統率軍隊,也會與軍隊將領保持良好的溝通,畢竟曹操疑心不是一般的重,而對於軍隊的掌控,也可以更好的讓軍隊效忠於自己,而不是自己立為旗號的漢獻帝。

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曹操自身就有超高的軍事才能。其中,在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時發起的官渡之戰,這一場奠定曹操地位的戰鬥,正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還有潼關之戰利用反間計戰勝馬超,兵不血刃的進入荊州滅掉張魯。可以說盡顯曹操的卓越軍事才能。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每逢對外征戰,曹操都是親自擔任統帥,帶領軍隊出征。


不知煙月



曹操手下良將無數,名將輩出,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太多了,雖然如此,但是曹操很多時候都是親自上陣,領兵征伐。

這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並不是曹操手下無將可用,而是有以下這些原因:

一 事業前期,事必躬親

事業剛起步的曹操,勢力還不強大,作戰的時候很難做到分兵,讓自己信任的將領獨領一隊,自行其是。

畢竟,當時的中原地區,群雄環伺,諸侯林立,烽火四千,袁紹、袁術、呂布、陶謙、劉表、張繡等等,沒有一個好對付,曹操沒有信心可以多線作戰,只能自己帶兵,逐個擊破。

二 事業中期,緊握兵權

曹操消滅袁紹,北征烏丸,這幾十年的沙場生涯下來,消滅了無數反抗自己的勢力。

這其中,他多次嚐到了後院起火的感覺。比如打陶謙的時候呂布襲取兗州;打張繡,玩人嫂子,惹得剛投降的張繡再度反叛,殺的曹操大敗等等。

像曹操這樣的奸雄,咋會意識不到兵權的重要性,因此上他對兵權有著執念,一定要把這個牢牢的攥在手裡。

三 事業後期 名利兼得

到了曹操曹操勢力平定中原,整頓將士南下,這時候的他意氣風發,官居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算是實際意義上的東漢朝廷“話事人”!

這時候的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想一統全國,結束東漢亂世,率軍南下,南征孫權。

浩瀚長江上,他慷慨激昂,一首《短歌行》流傳千古: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對於擅長陸戰,不精水戰的曹操,完全可以派手下的善治水軍的將領領兵去平定南方,畢竟自己的兵力很佔優勢,不用激進,謹慎進軍完全有可能完成一統大業。

只是,早已品嚐到無上權利給人帶來的快感的曹孟德,為了完成偉業而太過激進,終獲大敗。

再往後的曹操,雖然大仗還是參與,但是已經分派了很多將領幫自己作戰,比如西北的夏侯淵、南部的曹仁等等,畢竟他也老了,精力沒那麼多了……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曹操也不是開始就擁有那麼大的勢力,最初起兵也是有從弱到強的漫長過程。最初曹操不過是以騎都尉的身份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帶兵不過一兩千,那時候他哪有什麼統兵人才呢。

史料能確定從最開始就跟隨曹操的武將,只有夏侯惇,自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是即跟隨左右。所以夏侯惇後來即使戰功平平也一直位居曹魏二號人物的地位。至於曹仁、夏侯淵、曹純、曹休等宗親,都是189至190前後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前後才加入的。名震天下的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五人有四個是從其他勢力轉投到曹操麾下的,唯一從始至終追隨曹操的樂進也是曹操被董卓擊敗後回到東郡才被挖掘。

就像小公司發展成為大集團,曹操集團自然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即使在初期,曹操也沒有完全獨自帶兵:與呂布爭奪兗州時就派夏侯惇鎮守後方,進攻袁術、陶謙、張繡時都由曹仁帶領偏師攻城略地,曹操之所以能不斷髮展壯大與他善於用人是密不可分的。

當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多,先後派夏侯淵鎮守關中,帶領張郃、徐晃、朱靈等大將,作為西部方面軍總指揮;曹仁坐鎮江陵,帶領滿寵、牛金等大將,後退至樊城,作為南部方面軍總指揮;夏侯惇坐鎮居巢,帶領張遼、樂進、李典等大將,作為東部方面軍總指揮,這三人都是全權代理各自轄區的用兵,所以不存在曹操總是親自帶兵之說。

當然戰爭局勢嚴峻時當然需要曹操親自前往,自古皇帝御駕親征都有很多,這很正常,表示重視,而且事關重大,自然要親自指揮。

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三國曆史多少風雲人物,人才濟濟。


公孫楓翔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從不缺破陣殺敵、鎮守一地的武將。而能獨當一面、有戰略眼光的將才,實屬稀缺資源。這需要時間培養、需要在戰爭中歷練,在未挖掘出這種人才時,曹操不得不赤膊上陣,親自指揮作戰。

曹操才識卓著,尤其喜好兵法,性格又靈活變通,在戰爭中積累經驗,在勝利中贏得自信。在強大的自信心支配下,在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中,曹操相信自己能帶領大家取得勝利。用勝利鑄就威信,曹操早已變成軍中之魂,是眾人的主心骨,將士們已習慣曹操的存在,是眾人的心理支柱。

出將入相,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是西漢時期丞相能服眾的基本要求。對於曹操這樣力圖超越先賢的人來說,必定會來軍中實現夙願。

群雄征戰,不是簡單的軍事征伐,還要摻雜許多政治考量。前線將領或是沒這個能力,或是沒權限處理,當曹操在前線時,就可以迅速做出調整,降低交通、通訊不便造成的不利影響。

人才的提拔挑選,離不開溝通交流。在軍事第一線,通過接觸才能瞭解謀士將領的才幹、性格特點、擅長領域,以及有哪些缺陷。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更快更好的選拔人才。

還有就是客觀情況的需要,軍中只能有一個聲音,這樣才能做到號令統一。越是有能力的將領,越是有不同的想法,只有曹操這個統帥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統一思想、消弭矛盾。要不然,一個將軍一號,各吹各的調,沒等打仗,自己內部先亂了。


寒星針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驍騎校尉出身的曹操,在家鄉招募人才,南征北戰,成為一方割據的諸侯。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剿滅袁術,戰敗袁紹,逐步確立其北方的霸主地位。


隨後曹操揮師南下,劉表之子劉琮拱手讓荊州,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雖然赤壁之戰失利,但後來敗馬超、滅張魯,奪取雍涼、漢中之地,盡顯其英雄本色。縱觀這些戰爭,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逢征戰,曹操都喜歡親自指揮,難道其下屬就沒有能統兵征戰的了嗎?個人認為,曹操這樣做是有著深刻宣原因的,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親自帶兵征戰,有利於穩固軍權。三國時期最為珍貴的就是軍權,控制了軍隊就控制一方政權。劉表就是個例子,沒有壓制住蔡瑁張允,才導致荊州之亂。曹操親自指揮戰鬥,有利於控制軍權,以下從兩個方面分析。 其一曹操雖然是最高領導,如果派大將軍去征戰,又失去軍權的危險。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三國正逢亂世,如果軍隊倒戈,或者被其他諸侯圍困而投降,都是曹操的損失。再者說一但將軍們發展壯大,很有可能稱霸一方,脫離曹操統領。因此在當時,派遣將軍外出征戰是有很大風險的。


其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遭到諸侯們的非議,政權不穩定,曹操更要嚴格控制軍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指哪打哪,想指揮誰都可以,雖然其他諸侯們不聽,但也不敢違抗。曹操就是靠著獻帝這張王牌,才成功稱霸一方。但曹操此舉,卻遭到了諸侯的指責,都說曹操有不臣之心。西涼馬騰韓遂就曾想誅殺曹操,赤壁之戰,周瑜也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因此曹操並不得人心。如果派遣大將外出征戰,沒人監督,很有可能被別人說服而倒戈。

再者說操營有兩個領導,一個事曹操,另外一個是漢獻帝。獻帝雖然沒有實權,但大家都承認其地位。如果有哪位將軍出征後,受獻帝血詔討伐曹操,豈不自討苦吃,要知道劉備就曾成功騙去曹操五萬大軍。再比如伏皇后事件,董承衣帶召事件,都可以表明曹魏內部人心不穩。因此曹操要嚴格控制住軍權,就要親自只會戰鬥。


其次曹操親自帶兵征戰,有利於提高其威望,樹立王威。曹操帶兵征戰,是軍隊的最高領導,而曹操的軍隊又是以獻帝的名義出師的。因此每一次征戰沙場,曹操都揚名立萬,表面上能說明其是為獻帝而戰,為大漢而戰,曹操忠臣的形象就會更高大。這也就是為何曹操爵位一直在提高,最後竟然做上了丞相,繼位為王。如果不是曹操四處征戰,勞苦功高,估計沒人會服。


再者說曹操四處征戰,就避免了其他將軍奪取戰功。曹操也可以更好的與軍隊保持默契,對將軍們嚴加提防,畢竟曹操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曹操在軍隊中樹立良好的威望,也能更好的控制軍權,讓將士們誓死效忠曹操,而不是漢獻帝。


再次曹操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其他人不可替代。曹操不僅是三軍統帥,更是卓越的軍事家。官渡之戰,一舉奠定曹操的三國地位,也是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而潼關與馬超對峙時,曹操也能成功使用反間計,一舉擊潰西涼軍。討伐荊州兵不血刃,滅張魯也是毫不費力。縱觀曹操征戰史,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無人可替代。


曹營中,以曹仁的軍事才能最好,有上將軍之才。但曹仁大多數戰事,都是模仿曹操,而且畫虎不成反類犬。最主要是曹仁連續吃敗仗,被徐庶大敗而歸。博望坡新野,又被諸葛亮火燒,片甲不留。赤壁之戰後,曹仁鎮守南郡,又被趙雲偷襲。因此以曹仁的軍事才能,無法征戰其他諸侯。而其他的將軍們像張遼、徐晃、許褚等都沒有獨立統兵作戰的才能。


郭嘉早亡,荀彧、荀攸、楊修等一批文臣謀士,提出指導意見尚可,不具備帶兵打仗的能力,再說他們在軍隊裡也沒有威望,曹操更不放心讓他們外出征戰。因此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讓他無可替代,而自己帶兵打仗更放心,所以曹操每逢戰事,都喜歡親自指揮。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我個人認為,曹操御駕親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自己親自去成功率比較高,第二是可以讓自己的曝光率比較高,第三是讓自己不被其他諸侯和歷史非議。

我們先說第一點,曹操從刺殺董卓後,就一直東征西戰,在不長的時間就打下了一塊地盤,擁有的城池和兵馬都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也打出了威名,其他小的諸侯都對他聞風喪膽,生怕哪天過來把自己滅了,而且曹操說的寧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所以在諸侯們看來,誰也不會逃過曹操的鐵蹄,早晚都會被消滅。在害怕的同時如果曹操親自去,還沒開戰就已經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何況開戰了,導致後來曹操在攻打荊州等諸侯時,諸侯們還沒打,就開城獻降了。經過幾年的發展,在經過淝水之戰之後,讓曹操迅速成為漢末最大的諸侯。

第二,就是曝光率,曹操每次出征都要親自上,第一呢讓自己威名遠揚,第二呢是讓敵人喪膽,而且每次曹操出征都是奉皇命,帶王師,使自己為朝廷打仗,是個對大漢忠心的人,即便後人看了,也會認為這些都是曹操的功勞,曹操是個忠心的人,而且將士們用命,自己也能夠名垂青史。

第三就是對諸侯和歷史有個交代,對於諸侯,我是代表朝廷和皇上來打你,我是正義的部隊,你們是亂臣,所以我過來你還帶兵抵抗,你們就是謀逆,所以不管是歷史還是後人來講,我都是無可厚非的,而你們才是大漢的罪人。才是國賊。所以你這麼一看,自己親自去不但,名正言順,而且也沒有幾個敢抵抗的,對後人也不非議我,自己對歷史也有個交代,後人只會說我曹操是功臣,不會說我是漢賊,這也就是曹操為什麼沒有當皇帝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