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歷史上劉邦是不願意動呂后還是沒能力動呂后?

只發歷史


歷史上的劉邦既不願動呂后也沒能力動呂后。



劉邦的不願意主要體現在呂后以及呂家人對劉邦早期事業上的幫助非常大,《史記·呂太后本紀》清清楚楚的寫著: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

劉邦能取得天下有呂后很大的功勞在裡面,包括幫助劉邦除掉韓信,彭越等一干開國大將,呂后能力出眾,且她的兩個兄長均在軍中為將,其中大哥還戰死沙場。所以呂后及呂家人是有大恩於劉邦的,因此劉邦在感情上是不願動呂后的。

那麼除了昔日的感情之外,劉邦不動呂后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根本動不了。

呂后在漢朝開國後也在朝中培養了一批支持自己和太子劉盈的大臣,這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甚至是能左右朝局的勢力,曾經劉邦以為自己身為皇帝能獨斷朝政,後來經過“太子風波”這件事才發現呂后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自己根本無法撼動呂后的地位。


劉邦非常喜歡戚夫人,外出征戰時只讓她陪著,史書記載: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也正是由於戚夫人深受劉邦喜愛,所以她才敢肆無忌憚的勸說劉邦該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而劉邦呢?也確實動搖過,“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劉邦認為劉盈不像自己,劉如意像自己,而且愛屋及烏,於是劉邦也一直在想著改立太子。後來劉邦病重,他愈發希望改立劉如意,但朝中大臣幾乎都反對,就在這時候呂后的哥哥呂澤找到張良,逼迫他出主意,於是張良便出了一主意,《呂后本紀》記載:

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劉如意繼續差點取代劉盈,幸虧朝中大臣以及張良的策略,劉盈才保住太子之位,而這裡的“留侯策”就是呂澤逼迫張良出的主意,《呂后本紀》並沒有詳細解釋“留侯策”具體內容,但在《留侯世家》裡卻有詳細記載:

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意思就是說天下有四個德高望重的老人,這四個老人在大漢初定時以為劉邦會怠慢他們,所以隱居山中不做漢臣,如果太子能以誠心打動這四人出山輔助他,那麼劉邦知道後必會驚訝,這樣一來劉邦就不會再動搖改立太子了。

後來這四人在呂澤和劉盈的誠心邀請下真的來到了長安,陪侍在太子身邊,後來劉邦見到這四人,便問他們是誰,四個人對答,各自說出姓名,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原來他們就是天下名士“商山四皓”。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劉邦知道這四人後,大驚問他們當初自己請他們出山為何不出,這四人答道,太子仁孝,禮賢下士,這才願意出山侍奉太子,劉邦聽後只能無奈的回答煩請你們好好教育太子吧!

那麼通過這件事,劉邦明白了,太子的名望已經傳遍天下,世人支持劉盈而不支持劉如意,更重要的是,太子背後有呂家人和眾多大臣的支持,其羽翼已成,具備了治理國家的能力,這一點是劉如意萬萬企及不了的,所以劉邦才會對戚夫人說: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連劉邦都請不來的人,呂家人能輕而易舉的辦到,在劉邦看來,此時病入膏肓的他已經完全失去與呂后抗衡的資本了,所以他才回無奈的對戚夫人說“呂后真而主矣”,這絕對是他劉邦臨死前說出的最無奈的話了吧!


鹹魚閒聊


歷史上劉邦是不願意動呂后還是沒能力動呂后?

  既是不願意,也是沒能力。

  怎麼說呢,劉邦看起來是個狠人,面對自己的老父妻兒就要下油鍋,還能“巧笑盼兮”就能明白,他要狠,殺起人可以不眨眼,呂后也是人,不是什麼刀槍不入機器人,真要一劍砍下去,也逃不出自然規律,可是劉邦也是個精明人,他不是想殺誰就殺誰,要是他一直這樣,也就當不了皇帝了,誰還跟他幹?他當然知道呂后不能殺。

  呂后既是他的正妻,也是他的夥伴,想當年劉邦也不過是個小小亭長,黑道上混得還比較開,但如果沒有呂家的資助,他成事也比較難。在他創業的過程中,呂后非常到位地扮演好了賢內助的角色,穩住了劉邦的後方,換句話說,沒有呂后,劉邦的核心班子未見得有那麼能耐。他真的為了小老婆,殺了呂后,這一幫子老功臣,誰都不會服氣。人會想啊,你連老婆都給幹掉了,我們這班老傢伙不是更礙眼啊,別的人不好說,比如他連襟樊噲就肯定不會罷休,其他人也都差不多,這寒了的心,可就暖不過來了。

  再說了,呂后也給幹掉了,太子劉盈怎麼辦?也給動了?劉盈是老班底們看著長大的,不說全部吧,最少也有一半是期望著自己的兒孫們眼著太子享福的,這一下劉邦真的廢了太子,立劉如意那傢伙,老兄弟們就算不衝著呂后的面子,衝著自己家族的百年富貴,也會跟劉邦鬧,劉邦怎麼操作?

  估計劉邦想來想去,也還是算了吧,所謂的請來商山四皓就罷手,不過就是個臺階,呂后不能動,劉盈也不能動,給小老婆安排下就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文/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這事,晚年的劉邦,早就以一句深情表白解釋了:“呂后真而主矣”。不願意動呂后?沒能力動呂后?劉邦去世後,能撐起漢朝開國家業的,只有一個呂后。那是根本“不能動”!

雖然在漢高祖劉邦駕崩後,獨攬大權十五年的呂后,把“情敵”戚夫人砍斷手腳做“人彘”。非己出的幾位劉邦兒子,也大多被她往死裡整。各種血雨腥風,叫好些後世讀史者都看得打哆嗦。呂家八竿子打的著的親戚們,各個大模大樣把持王爵要職,眼看就是要改朝換代的模樣。囂張了十五年的呂后,也被後世好些學者,罵做製造“外戚之禍”的“毒婦人”。但是,倘若沒有這位“毒婦人”,初建的漢王朝,恐怕在漢高祖過世後,立刻就是天下大亂。

呂后真這麼重要?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西漢王朝開國時,那幾乎搖搖欲墜的帝王權力。

漢朝雖說是“封建王朝”,但建國時的國情,卻離“中央集權”差得遠。劉邦彌留之時,西漢國土上有九個同姓諸侯王外加長沙王吳芮,國家體制十分鬆散,朝中則是一批開國戰爭時打出來的公侯勳貴們,皇帝的威權其實比後世封建王朝差得遠。所以就連“非劉姓不能封王”這類事,劉邦都要召集各路勳貴重臣們殺白馬盟誓。如此狀況,套歷史術語說,就是“脆弱的權力平衡”。

這樣的“脆弱權力平衡”,必須是強力人物,才能穩穩壓住。漢高祖劉邦當然沒問題,可劉邦執政七年就過世,西漢王朝權力真空,這樣的權力體制,也就成了火藥桶。換成劉邦的懦弱太子漢惠帝劉盈,或是跳舞撒嬌很在行的戚夫人,甚至是當時還未成年的兒子劉如意,這幾位任誰獨掌大權,都要把這複雜局面折騰亂。類似西晉“八王之亂”這樣的戰禍,基本可以想。

在那個歷史關口,能夠穩住國家局勢的,唯有呂后。

呂后有這麼強?且不說能力,可以先看看履歷。劉邦開國打天下的征程裡,呂氏家族本就是重要助力。比如當年劉邦被項羽揍得全軍覆沒的彭城大戰裡,正是呂后的兩個哥哥帶兵援救,才叫幾乎光桿司令的劉邦成功續命。呂后本人呢?一度被抓入項羽的營裡,也曾被項羽五花大綁立在陣前做人質,替劉邦受夠了苦,也磨練出了堅毅心性。劉邦君臨天下後,她就成了得力助手,以司馬遷的話說“佐高祖定天下”。權位根基早已扎牢。

這樣的情況下,晚年明知呂后手握大權的劉邦,如果要“動呂后”,勢必當時就鬧得朝野動盪。就算他能穩住局面,待到他不久後撒手人寰,皇權闇弱的西漢,要麼是權臣專權,要麼是諸侯混戰。亂起來?可能性百分百。

而劉邦駕崩後,掌握大權的呂后,也確沒辜負劉邦的“好評”。別看“上位”後就是兇相畢露,把劉邦生前的後宮外加諸侯勳貴,家家鬧得雞飛狗跳。但西漢的皇位權力,卻完成了平穩過渡。朝堂上下亂,但是國家沒亂。接下來漢惠帝在位七年裡,更是“天下事皆決於高後(呂后)”。這個漢朝最窮困且風雨飄搖的年代,國家社稷,由她穩穩扛起。

更重要的原因是,呂后,不止是個心機深沉手腕狠辣的女強人,更是中國古代史上能力卓越的政治家。

當時對於呂后來說,最大的麻煩事,就是治國。

就在十五年的“呂后專權”時代,劉邦生前來不及破解的難題,幾乎都是她來破局。她獨創的“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的國策,以多種地打糧作免除徭役條件,激發全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朝的田租也被她減為十五稅一,新型的“戍卒歲更”,令大批士兵每年可以返家生產。每一件,都在給漢朝經濟民生鬆綁。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位被後世諸多文人罵做“毒婦人”的呂后,廢除了秦代起的著名惡政“挾書律”,從此“私藏禁書治罪”“在漢朝成為了歷史,大批“焚書坑儒”時代不幸散失的華夏典籍重見天日。漢朝文化從此蓬勃發展,只此一條,光耀千秋。

尤其見證呂后政治家擔當的,更有“冒頓致書呂雉”事件:劉邦去世後,匈奴單于冒頓致書呂后,揚言要娶呂后為妻,如此赤裸裸侮辱,叫漢朝頓時炸鍋。不少憤怒的官員紛紛表示喊打,但橫遭羞辱的呂后呢?這個平日手段狠辣的女人,卻是出乎意料的忍了:反而寫了一封言辭低下的回書,給匈奴送上糧米禮物,咬牙憋下了這口氣。然後厲行馬政,出臺政策鼓勵養馬與騎兵建設,數十年後那支吊打匈奴的漢朝鐵騎,就是從呂后時代孕育。

為國家民族,能以堅韌的心性,忍下一切羞辱。這樣的表現,可見呂后負責的政治家素質。

於是,呂后專權的十五年,這個叫西漢劉氏宗族們連呼暗無天日的年月,卻是《史記》上“政不出戶,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的繁榮時代。漢朝長安也正是在呂后執政時有了“長安市”,各地工商業蓬勃發展。開國滿目瘡痍的漢朝,正是在這十五年裡,開始振興之路。雖然呂后去世後,一場“諸呂之亂”,令呂后生前強大的家族灰飛煙滅。但她十五年的苦心,卻終於留下一個初見強盛的漢帝國,給“文景之治”做了好家業。

所以,對於呂后的評價裡,也許私生活等各方面,永遠都有說不完的爭議。但沒有爭議的卻是一條:呂后,是一位以負責精神與卓越才能,為漢王朝實現國家崛起的英雄。


歷史風雲錄


只能說二者皆而有之吧。當然劉邦到最後其實都是可以除掉呂雉的,如果劉邦這麼做了,當然對於大漢帝國的影響會非常大。所以劉邦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動呂雉。

當然一開始來說,劉邦確實沒有心思去動呂雉的,如果從呂雉開始嫁給劉邦說起的話,那麼呂雉對於劉氏家族的所做出的的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大的,而且劉邦能夠取得天下,呂雉也是功不可沒的。從這點來說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之後也就不想動呂雉了,首先來說畢竟是夫妻,其次呂雉對於劉邦也是一心一意的。呂雉是一個非常強的女性,對於劉邦的貢獻不只是在家庭上,更是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所做出的的貢獻,我們都知道劉邦就是一個小地痞,雖然很多人跟著他,但是他也是經常犯渾,每次聽不進去話了,張良蕭何陳平等人都是去找呂雉說服劉邦,從這點來說呂雉比劉邦可能更出色。但是那時候畢竟是男權社會。

所以劉邦也是知道呂雉的能力,也知道呂雉的野心,但是一直沒有動呂雉,也是因為呂雉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到了後來劉邦確實也是有想過要動呂雉的,但是這個時候來說可以除掉呂雉,但是劉邦不能這麼做,首先來說呂雉這個時候的實力已經是不弱了,樊噲就是呂雉的妹夫,劉邦在臨死之前要除掉樊噲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他是呂雉的妹夫。而且不管是張良還是蕭何,陳平等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這些人其實和呂雉也都事或多或少有一點聯繫的,這些人也知道呂雉的能力。這個時候如果一旦劉邦動了呂雉,可能真的就動搖了整個大漢帝國的根基。一旦呂氏家族起來反抗的話,那麼劉邦一手建立的大漢帝國就此夭折了。

其實呂雉對於大漢的貢獻在劉邦之後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呂雉這個女強人掌控者大漢江山,那麼就憑劉盈或者劉恭,亦或是劉弘這幾個人又能撐起大漢的天下嗎?很顯然這幾個人都不太可能。呂雉可以說是在劉邦之後和劉啟繼承皇位的這段時間裡起到了傳承的作用,如果沒有呂雉,那麼難保大漢的天下還能夠延續四百年。


中國歷史研究所


劉邦和呂雉什麼關係呢?

應該說呂家投資劉邦,跟呂不韋投資異人一樣,政治頭資,不僅金錢投資,呂家子弟很多在劉邦集團為官,後來封侯的。

劉邦當皇帝,呂雉當了皇后,劉盈為太子,呂家人雞犬升天,也就成了外戚集團。

為什麼需要外戚集團?應該說,外戚是依附於皇帝的,呂雉是皇后,這些人就封侯拜相,呂雉或太子被廢,這些人也就啥都不是了,所以,外戚只能是太 子 黨,只能維護太子的利益。

劉邦這樣做,顯然是為了培養太子的勢力,這些人就是太子登基以後的執政班底,

所以,這些人最開始就是劉邦提拔的,安排給太子的,為的就是維護太子的權力,

而之後,劉邦為什麼廢太子呢?

史書上說,劉盈不想自己,喜歡像自己的劉如意,這個純屬扯淡了,

真實原因是太子羽翼已豐,勢力太大了,大到作為皇帝劉邦很不安,於是想廢了太子。

但是,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廢不了太子了,也就動不了呂雉了。

呂雉能聯合蕭何殺了韓信,就說明外戚集團跟功臣集團已經聯合了,劉邦該怎麼殺呂雉?還怎麼廢太子?

如果廢了太子和呂雉,那外戚集團必須連根拔起,功臣也會被殺一批的,不然,劉如意如何爬上皇位?


中國通史視頻


不能因為呂后在劉邦去世後,屠戮劉氏,大封諸呂,就認為劉邦當初有除掉呂后的心思。事實上,劉邦生前不但沒有絲毫除掉呂后的打算,而且還在有意扶植呂后。所以根本談不上題幹所說的“願意不願意”或“能不能”的問題。劉邦之所以扶植呂后,目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政局的穩定,他必須給功臣派樹立一個對手。

一、劉邦駕崩後的政治形勢

劉邦平定天下後,著力解決了一個問題:異姓諸侯王的威脅!除了長沙王吳芮,對帝國威脅最大的韓信、英布、彭越、張耳、臧荼、盧綰都被除掉。擺在劉邦面前的還剩兩個問題,一是共同打天下的功臣派,二是孱弱的後嗣之君。

  • 1.功臣派實力強大

劉邦去世時,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都還在,這些人都是有安邦定國之才的牛人,用好了是工具,用不好就是自爆器。每朝每代開國之君,都面臨如何妥善安置這幫功臣的煩惱。

不要以為,事實上這些功臣沒有謀反,就忽略了這種威脅的存在。平定諸呂,本質上就是由功臣派主導的一場政變。假如後來上臺的不是漢文帝,誰敢說西漢會變成“五代十國”?


  • 2.劉盈孱弱

劉邦本來是要更換太子的,個人偏愛是一方面,其實劉盈過於孱弱,才是劉邦最大的擔心。想想朱元璋為何對功臣們大開殺戒,情況跟劉邦很相似。

強枝弱乾的結果,不是二世而亡就是名存實亡,這成了劉邦的心病。在更換太子無望的情況下,劉邦只能考慮別的方案。

二、劉邦的對策

劉邦的策略有三個:

  • 1.敲打功臣派

張良很聰明,主動淡出朝堂,變身化外之人。蕭何他們就沒那麼幸運了,不停地遭受劉邦敲打,逼得蕭何以自汙的方式“自清”。


除此而外,劉邦還有意識地給功臣派製造裂縫,瓦解他們結黨的可能性。比如把功勞最大的曹參故意置於蕭何之後,又逼蕭何參與謀害韓信。提拔年輕將領,壓制老功臣派等等。

  • 2.分封劉姓諸侯

劉邦實行分封制,被後人說成歷史的倒退。其實,分封的後果劉邦不可能想不到,但是為了度過眼前的危機,他只能飲鴆止渴。

分封劉姓諸侯,目的就是為了對抗功臣派們可能的作亂。同樣,平諸呂后,如果沒有齊王等勢力的存在,你覺得陳平周勃,一定會讓漢文帝那麼順利地接管權利嗎?


  • 3.扶植呂后

扶植呂后是劉邦的重要一環。呂后的能力,劉邦已經見識,由她輔佐自己的兒子,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也就是說,呂后就是劉邦給功臣派特意樹立的一個對手!

有呂后在,劉邦對功臣派的擔心,基本可以消除。劉邦唯一擔心的是,呂后太猛,打破兩派的平衡,所以,他又做了決定——賜死樊噲!

樊噲是呂后的妹夫,除掉他,就等於拔掉了呂后這頭母老虎的牙,讓她傷人不能,自保有餘。


三、劉邦的失算

這麼安排,劉邦覺得他可以放心地走了。但想不到的是,呂后的兇猛程度,遠超他的預料。他一走,呂家封王封侯,差點代替了劉家。

他更沒想到的是,功臣派們也不是吃乾飯的,替他終極了不可一世的諸呂。

再聖明的人,對後世的預料都不能那麼精確,不過結果還是比較圓滿的,劉邦也該心安了!

綜上所述,劉邦在世的時候,不存在動呂后的念頭,恰恰相反,呂后是他的一枚重要棋子,維護政局平衡的棋子!


尋根拜祖


想象一下,當你站在劉邦那個位置,你會發現你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誰敵誰友?

↑漢高祖劉邦政治能力堪稱滿分,政治頭腦始終清醒

誰影響到了你的權力——或分割,或無視,或反對你的權力,那他們就是你的敵人,是你需要嚴加防範的,甚至要加以消滅的。

誰又是你的同一陣營?——那些所有依仗你而活,你過得越好他們也就越好,他們越是討好你,保護你,奉你為最高唯一,那麼他們就是你的盟友。

順著這個邏輯你發進一步發現:開國功臣最有可能成為你的敵人,他們和你都是白手起家,資歷和你類似,知道你並不是天命之神,不是星宿神仙轉世,他們知道你就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於是他們很容易輕視你,不遵從你,不服你,乃至發展到要顛覆你,也想坐上你的位置爽一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這句名言戳穿了所有權力的本質

而你能夠依靠的朋友呢?明顯是那些太監,你的老婆以及她的孃家人,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真心希望你長久握有最高權力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所以,劉邦怎麼會去動呂后?呂后再怎麼囂張嘚瑟,那是自家人啊,她維護的還是你們老劉家的權力啊!你看她幫你誅殺韓信,及時免除後患,你看她在你背後幫你維持與重臣和文臣武將集團的關係,而你得以可以放心出征消滅挑戰者,遇到這樣能幹的,政治能力極強的老婆,對劉邦來說開心的不得了,怎麼會去清算呂后呢?

外戚或者太監再怎麼無用,無能,貪婪,無恥,甚至只會起到負面作用,但他們辦事能讓帝王放心啊。

↑呂雉始終是劉邦最牢靠的政治盟友

要不然你怎麼辦?按照能力選用人才嗎?難道你去相信那些異性王嗎?不,不,這是極端幼稚的政治錯誤,劉邦這種老奸巨猾之徒怎麼會分不清敵友和親疏呢?於是劉邦在登基後,馬不停蹄的征討收拾各路異性王——燕王臧荼起兵失敗自殺,齊王韓信和越王彭越被誅,韓王信和陳豨也兵敗被殺,頂替臧荼繼任燕王的盧綰最終也不得不逃入匈奴。。

斬殺陳豨的恰恰是樊噲,樊噲是誰?他的老婆呂嬃可是呂雉的親妹妹啊,是呂雉的孃家人啊,自然也是劉邦信得過靠得住的自己人。

淮南王英布也在起兵反漢後被劉邦擊敗,逃亡途中死掉,在劉邦征討英布的對峙過程中,劉邦曾問英布“何苦造反呢”,英布怎麼回答的——“我想當皇帝罷了”。這無疑加深了劉邦認定異性王不可靠的印象。

相比起來,呂后作為劉邦最信得過的死黨和同盟,自然不會被劉邦清算,反而還要依仗呂后及她孃家人的勢力幫忙穩固江山。


我見青史多嫵媚


帝王心術之所以神秘,那是因為帝王神秘稀少。如果能把帝王看作一般的平凡人,你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大名鼎鼎的呂后的存在了。

對普通人家來說,事情分為家事、國事、天下事,但對於生在帝王家的人來說,家事即是國事,國事即是天下事。雖然自古就有女人不得干政的說法,但是,身為帝王的女人,哪個又可以置身事外呢?除非不想活了。



好死不如賴活著,絕大多數人是比較惜命的,呂后也不例外。她是以富家大小姐的身份嫁給身無分文,一清二白的劉邦的,雖然心裡有苦,也可能不願意,但在當時那個女人如衣服的社會,她要想活下去,卻不得不依附劉邦,不管她願意與否。劉邦死,她死,劉邦生,她生。她很早就看清了這個現實。

劉邦起義之初的核心團隊都是和劉邦在沛縣有過命交情的小混混們,而呂后是這些人的大嫂,且呂后很會做人,對劉邦的這些兄弟都照顧有加,還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了樊噲等等。呂后對劉邦的家人更是用心照料,在家任勞任怨,縱使被劉邦的哥嫂打罵嘲諷也依然如侍奉親爹一樣侍奉劉邦的親爹。

呂后的付出是值得的,不僅讓劉邦的兄弟只認她這一個大嫂,更是讓劉老太公只認她這一個兒媳婦,而在外沾花惹草的劉邦更是對她感到愧疚萬分。

在這些多種因素的交叉下,呂后慢慢的走上了她的權利之路,更是締造了強盛的呂氏外戚,把持漢朝數十年之久。

劉邦和呂后的第一次爭執是發生在劉邦起義後,第一次和呂后見面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在亂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身邊也有了一些如戚夫人之內的美嬌娘,可呂后卻絲毫不在意,依舊向在沛縣老家一樣侍奉劉邦。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劉邦心裡過意不去,每當政事閒暇之餘,都會到呂后這裡坐坐。

劉邦的舉動,讓深受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心生不滿,便用計趕走了呂后。這是呂后和劉邦結婚以來,第一次發生矛盾。劉邦雖然覺得對呂后有愧,但心中可能更寵的是戚夫人,就送走了呂后。

呂后的離開,讓世上少了一個思念丈夫的妻子,卻多了個弄權的女強人。



呂后雖然走了,但她在劉邦眾多兄弟中的影響力還是在的,而且她是劉邦明媒正娶的正妻。不管劉邦在外面有多少女人,和別的女人生下多少孩子。但皇后只能是呂后,太子也只能是呂后的孩子。這就是劉邦的這些好兄弟對於這個唯一承認的大嫂的承諾。

劉邦擊敗項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建立大漢,冊封群臣,封呂后為皇后,劉盈為太子。

對劉邦已經死心的呂后,一面含笑侍奉劉邦左右,一面加緊在朝堂中佈置自己的勢力,不知不覺間,無論是朝中文武大臣,還是朝外的驕兵悍將皆有多數被呂后操持在手中。

呂后也變得更加強勢,不經意之間在劉邦面前流露出來的氣勢,讓劉邦心驚之餘,感到心涼。劉邦突然之間發現,大漢的朝局,呂后比他劉邦要掌握的好的多。

在戚夫人的撒嬌,以及對呂后的不滿,雙重感情交叉之下,劉邦準備廢掉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可不料,劉邦的計劃還未來得及實施,呂后就幫劉盈請來了四老教導他,導致劉邦的計劃胎死腹中。

看著勢力已成的呂后,劉邦只好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默默的退出了朝堂,把很多軍政大事交給了呂后處理。



所以,呂雉成長為呂后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並不是簡單的取決於劉邦敢不敢與願不願。在劉邦剛起義那段時間,劉邦是不敢也不願意動呂后的;在他登基為帝,冊封皇后的時候,劉邦應該是想動呂后,卻是不敢的。在劉邦想廢劉盈太子位的時候,恐怕是懼怕呂后的。


東方有風


我認為前期不想動,劉邦晚年想動又動不了了,具體有三:

一是親情

我們知道,呂后比劉邦小很多,年輕的時候還稍有姿色,劉邦呢,根本就是混子一個,經常和那些狐朋狗友鬼混,人到中年還沒有家室。那時候年輕的呂后為什麼嫁給劉邦我們就不得而知,但是,自呂后嫁給劉邦之後,在劉邦打敗項羽之前,確實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彭城之戰後,劉邦一家被項羽抓為人質,關了兩年多,在項羽軍中,受盡了折磨,期間還要照顧孩子和老人。因此,在劉邦眼裡,呂雉就是一個完美的賢妻良母,對家庭任勞任怨,對他不離不棄。呂后對於劉邦而言,是患難之妻,糟糠之妻,所以劉邦稱帝后,毫不猶豫的立呂雉為後。如果劉邦沒有充足的理由而殺掉呂后,朝臣們也絕對不會同意,也會感覺心寒。後世怎麼評價自己,也未必可知。而呂后懂政治、知規矩,也始終沒有讓劉邦找到任何懲罰她的理由。所以,劉邦只能讓呂后繼續把持後宮。

二是政治依靠

在漢朝建立初期,中央與地方情形異常複雜。經歷過項羽被諸侯王群起而攻之的歷史,劉邦對於各諸侯王根本就不信任。呂后相比於韓信、彭越等半獨立性質異姓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以及蕭何、樊噲為首的功臣集團要靠譜的多。面對諸侯王的強大勢力,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集團,自然是劉邦最為倚靠的勢力。在剪除異性諸侯王的行動中,呂后也十分穩重老辣,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都相繼死在呂后手中。

三是難以撼動

但是在剪除異姓王之後,蕭何、曹參等功臣集團對呂后為首的外戚集團逐漸心存畏懼。這時劉邦才發現,呂后勢力已經做大。就連自己最為倚重、信任的張良,也站到了太子一邊。此時的呂后集團,已逐漸控制了大漢朝廷。處於晚年的劉邦,已無力與正處於壯年的呂后向鬥爭。

他所作的只有盡力維護劉姓江山,劉邦召集大臣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對外,劉邦晚年大肆安排劉氏親貴到全國各地出任“同姓諸侯王”,防備著中央一旦有變,劉氏宗親可以舉兵勤王。在剪除呂氏叛亂時,這兩個策略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


史海沉沉


能動的時候,不想動,想動的時候,動不了。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呂雉的出生年月,現在倒是有了準確的時間,為公元前241年。如果按時間算起,呂雉小劉邦15歲,也就是說一個二十多歲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給了一個大器未還成的中年男人。都說老夫如父,儘管如此,呂雉並沒有得到女人應該有的呵護和恩寵。劉邦娶呂雉之前,不但與許多女人有染,而且與他斯混的曹氏還為劉邦生了兒子。婚後,劉邦依然朝秦暮楚,經常以公務為由忙的“不可開交”,一年到頭也不下地幹活,還經常往家裡領一堆朋友吃喝。本來就家境不好,那能經的起如此折騰,惹的嫂子橫眉豎眼,呂雉則默默承受。而整個一大家子的裡裡外外、大事小情、吃喝拉撒全部由呂雉操持。



據說有一日,呂雉照舊在田地勞作,忽然出現了一個相士,說她大富大貴之命,但她的富貴源於在一旁玩耍的小男孩,以及孩子不知所蹤的父親。也許這就是一個心理暗示,因此也給了呂雉一個信念,那就是她遲早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因為,古代的相士話就是金口玉言,好多人把一生哀榮,都寄託在了相士的這張嘴上。

劉邦因放囚事件,躲進了芒碭山,呂雉又不辭辛勞、隔三差五給劉邦送食物和衣物。彭城之戰後,呂雉及劉老太公等人,又被項羽抓為人質,整整過了28月膽戰心驚的日子。雖然項羽不至於為難她,但畢竟階下囚的生活太受煎熬,而且她還要照料一個磨磨唧唧老爺子的生活起居。因此,在劉邦眼裡,呂雉就是一個完美的賢妻良母,對家庭任勞任怨,對他不離不棄。所以劉邦稱帝后,感念髮妻這麼多年的辛苦付出,儘管當時極度寵幸與他從戰火紛飛中一起走來的戚夫人、戚夫人還生有聰明伶俐的劉如意,但劉邦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呂雉冊封為皇后,立劉盈為太子。


當上皇后的呂雉,生活上翻天覆地,性格上脫胎換骨,再也不是那個相父教子、安分守己的女人了。因為做為六宮之主的呂雉,已經不滿足於在後宮呼風喚雨,而是對朝中事務也事無鉅細、瞭如指掌。因此呂后在劉邦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韓信誘殺,劉邦本來將彭越流放蜀地,而呂后又將其騙殺,此時呂后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洞若觀火的劉邦不可能看不出端倪。如果此時,劉邦收拾呂后完全沒有問題,儘管朝中大臣都擁護呂后,也會出面阻攔,那不過是受祖制及禮教思想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愚忠和頑固不化,最終還會向眼前的即得利益妥協,劉邦最多就是受一些非議而已。但是劉邦對自己過於自信,對呂后又心慈手軟,因為劉邦認為和群臣立下的那個海枯石爛的《白馬盟誓》,足可以制衡日後呂后的不軌行為,另一方面他還不想做一個殺母立子、冷血無情的人。所以,此時劉邦能動呂后,但不想動。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萬般無奈帶病出徵。劉邦本想將兒子劉盈推上戰場,讓其自求多福,但是呂后經商山四皓的指點,恍然大悟,於是跑到劉邦床前大哭大鬧,劉邦只好御駕親征,再戰英布。雖然英布被滅,但高祖再次負傷,凱旋歸來後身體每況愈下。呂后第一時間請來了名醫為劉邦療傷,醫生還信誓旦旦的說傷可痊癒,呂后還親自給劉邦端來了煎好的湯藥。但是劉邦抬手將藥推翻,然後慷慨陳詞:“我憑手中三尺劍,以一介布衣奪取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鵲復生又有什麼用!”,劉邦真的是大義凜然而知天命嗎?顯然不是,他只不過是想多活幾天,因為劉邦多活一天對呂后就是一天惴惴不安的煎熬,誰能保證呂后的居心叵測!所以此時的劉邦已經是“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遲暮英雄,內心縱有千般的壯懷激烈,也只能向蒼天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更像是一支被風吹的東搖西擺、忽明忽暗的蠟燭,等待他的只有慢慢臨近的油盡燈枯。


所以此時,劉邦想動呂后,已經有心無力。看看曾經和他歃血盟誓那幾個重臣的現狀,就可明白劉邦的晚景是如何的淒涼。首先,第一功臣蕭何裝瘋賣傻,自汙保命,運籌帷幄的張良,明哲保身、不問朝政,但關鍵時刻為呂后出謀劃策請出商山四皓;其次,功勞第二的曹參碌碌無為,夏侯嬰對太子劉盈寸步不離,同勃毫無主見,陳平騎在牆頭上,搖擺不定、投機取巧;再者,王陵不識時務,陸賈與世無爭,而隨劉邦出生入死的樊噲,更成為了呂后的堅強後盾。放眼望去,孤獨寂寥,朝不保夕的劉邦已經淪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更沒有人會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寄託在一個風燭殘年的人身上,所以劉邦到死也沒有見到陳平給他送來樊噲的人頭,這就是骨感的現實。


總之,劉邦與呂后的恩怨糾葛、愛恨交織,很複雜。劉邦雄才大略,遠見卓識,但最終讓呂后把漢朝江山攪了個天翻地覆,不能不說是其人生的一大敗筆。歷史即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漢武帝劉徹做到了未雨綢繆。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