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往今來的那些聖賢在參悟了大道之後,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的?

飛龍在天9783


古今聖賢,我思首推老子,老子提出的“道”,我思亦認為是聖賢也是芸芸眾生之凡人參悟的本源。故回答這個問題,我思認為聖賢參悟大道之後所認為的人生的意義,即是《道德經》闡述的人生的意義。《道德經》博大精深,我思認為每一句話,都可視為在論述人生,在此,針對人生的意義僅想談兩點。

一、有與無。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生“有”,“有”也免不了終結於“無”。所以,道就是“零”,道生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道。人生所有的成敗相對於前一秒都是過去,過去能支撐未來,卻代替不了明天,人生應把每一天的醒來都看作是一種新生。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又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素”是沒有漂染的線,“樸”是沒有經過加工的木材,老子就是指導我們要保持一個樸素的思想境界,本色自然,簡簡單單地活著就好。世事可能蕪雜,但人心應該簡單;有時也應該“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心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才能笑對人生。從有和無來探討,人生的意義就是“心的簡單”。

二、精神與物質。人有幾多滿意,還有不如意,終歸是個心態吧。“我思”從不以資產衡量人生的價值,只因自認為人是活在精神中的……

人生無常愁事多,

坎坷歲月耐消磨。

固守天真見本色,

你做菩薩我做佛。



我思WORDS


我是一名愛讀書愛思考的【十二十頁】,提問中有提到聖賢、大道二個詞,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著作《道德經》,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有“太上老君”之稱的老子。除了老子以外,還有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對於老子與墨子如何參悟大道的,又是如何看待人生意義的,我淺談以下個人認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與墨子都是如何參悟的,我們能不能效仿

1、老子與墨子學習的地點都不是固定的

墨子作為一個平民,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墨子是有個文化,有知識的工農小生產者,他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至此以後,墨子就出去到處學習了,期間墨子曾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

②老子與墨子不同,不是農民出身,但是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

2、我們有沒有可能效仿二位聖賢也參悟人生真諦

從背景上來看,我們無法效仿,老子是春秋時期人,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宋國(公元前1040年 [1] —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小結】

兩位聖賢均是‘不安分’之人,但是正是因為所學所感,才能參透頓悟,留下影響世人的著作,據說老子的《道德經》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完成初稿。墨子也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現在沒辦法效仿二位聖賢的參悟方法,第一是條件不允許,第二是時代已經是人人平等,百姓安居樂業了。

有哪些人生道理值得我們學習

①老子與墨子都有哪些思想

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

等觀點,以兼愛非攻為核心,與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墨子提倡和平,提倡平等,提倡博愛。強調上下一心的思想。

老子提出了“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②對我們有哪些智慧啟示

  • 為人處事的方式是靈活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古代的禮節要求“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如果你作為一個男人,在池塘邊看到一個女人快被淹死了。這時候你還守著這種“教條主義”不去救她嗎?
  • 時長保持冷靜與沉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笑而不語,知而不說是最大的境界,要經常記得,禍從口出。
  • 說話要講究時機,,只有時機恰當,才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曾經子禽問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說:“蛤蟆、青蛙、蒼蠅一天叫到晚,口乾舌燥,雖然這樣,人們卻不聽它們的。現在我們來看早晨的雞,到黎明時啼鳴,天下人被它驚醒。多話有什麼用呢?唯有在切合時機的時候說話才有用。”

結語

諸子百家中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其中很多內容是抽象的,例如《道德經》,需要後世人們細細品讀,尋找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人生真諦,老子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當你遇到人生困境時可以學習古人智慧,當你迷茫時可以學習古人智慧,就像一盞明燈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有句古話:“知足常樂”,只有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感到了滿足,才不會生出太過的慾望,也只有對自己的現狀知足,才會有幸福感,去除掉不應有的慾望。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

我是【十二十頁】,一名熱愛讀書的女性,歡迎【關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謝謝!


十二十頁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這是我們最初的層次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這是我們求道時的迷茫

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這是聖賢悟道之後的境界

同樣是際遇

同樣的事物

在不同的認知維度感悟自然也不同

至於他們悟到了什麼

咱們只能通過聖賢的書籍來管窺蠡測

八萬四千法門都能見道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要說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修行

還看自己的喜好

悟道的人以心制行

所以孔子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修行的人以行制心

所以佛家有戒律清規

漸修是量的積累

頓悟是質的昇華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在在處處都是修行的道場

世事皆般若

煩惱即菩提

時時刻刻都有參悟的契機











夢蝶也逍遙


人生的意義就是過好自己的人生。過好自己的人生,包含有很多內容。第一,你得把自己的基因增強,使自己的基因更好、更優秀,這是生命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你得儘可能選擇優秀的基因與你一起復制下一代,因為人類需要進化,這也為什麼人總是特別喜歡“好看的”異性,其次是喜歡“強壯的”異性,因為形象和形體是基因的外顯像,有其內才會行諸於外;第三,雄性要儘可能的照顧好“對象”和小崽崽,這也是為什麼女人一再要求男人的物質財富的原因,因為沒有雄性的照顧,雌性獨自一人難以把小崽崽照顧好。營養不良的小崽崽肯定會差一些;第四,要明白公德,用公心照顧所有的人,因為你家的雄娃是跟別人家的雌娃一起復制下一代,你家的雌娃是嫁出去別人家,所以,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完全透徹的明白了,你才會有公德心去照顧好所有的人。這就需要反省領悟智慧;第五,還要有高級智慧去明白天道自然法則,只有透徹的明白了天道自然,才會敬畏自然,也只有真正透徹的明白了天道自然才能行之有效的順應好、利用好自然規律。

人都應該反省領悟,弄清楚自己的生命是什麼???具體是怎麼回事???(不能真正透徹的明白,不是圓滿究竟)然後才能弄清楚天道自然規律。把一切都透徹的明白了,也就有了圓滿的智慧了,然後處理大大小小的各種事物,就不會出錯了。用圓滿的智慧指導自己、指導身邊的人以及指導全人類,往正確的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去行走、去發展,才不會有過錯和禍端。人類社會也就和諧美好了。

功德圓滿自然“返歸”,不必刻意追求,越刻意強求,反而成了私慾、惡欲,反而南轅北轍了。


tiger鍾虎


這個標題其中暗含了一個錯誤的信息,需要注意,就是妄圖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問題,聖賢一定不會有這樣的心,因為人人都可以是聖賢,旁觀者的角度很容易變成說一些無關痛癢的閒話。

所以一是不能高推聖境,就是俗話說的捧殺,二是不能自處卑劣,不求進步;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發出感嘆:妙哉妙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幻覺一心


古往今來的那些聖賢,他們在參悟透大道之理後,對人生的意義肯定有了更明確的看法了。

比如孔聖人,他寧肯餓死,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主意,不願意向統治者低頭,所以,整整七天沒有人送一粒米,他照樣不屈不撓。

生有所怕,死有所值。這就是聖賢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渴不飲盜泉之水

飢不吃嗟來之食

*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首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這都是聖賢之人悟透大道之理後,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一句話,人吃飯是為活著,但活著卻不是隻為吃飯,或者只為弱肉強食。

維護世界和平,造福於人類,幾乎是每個聖賢者對大道參悟透而得到的感悟。

孔聖人的大同世界、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難道不是我們的願望嗎?


王桂蘭


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能覺,能知,這是一個人和飛禽走獸,蟲蟻魚鱉的最根本區別。這就是佛經中說暇滿人身的真實義。經中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謂佛,是徹底的覺悟者,而我們,是沒有徹底覺悟者,更多的是根本沒有什麼覺悟的人。芸芸眾生,還在財,色,名,利,食,睡這六慾中打滾,想想看,你能脫離天地間這六張大羅網嗎?總有一張大網嚴嚴實實的把你籠罩在裡面,而我們樂在其中,如三國中蜀國末代皇帝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六道輪迴的漫漫長夜!一期生命是人,一期生命是蟲,一期生命是鳥,一期生命是牛……無邊的漫漫長夜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醒來。

所以,人生的真正意義就是覺悟之後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條路不是芸芸眾生拼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帝王將相,不是財源滾滾,不是兒孫滿堂,不是事業有成,不是金榜題名,甚至不是學富五車,文采斐然。這條路,是人心性的徹底解放,是每一個生命的真正故鄉的原風景,而我們,早已經背井離鄉很多很多年了……


耕雲釣月89202987


他們參悟大道後已經不糾結人生的意義了



楊弘易


‘古往今來的那些聖賢在參悟了大道之後,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的?’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能稱得上聖賢,一定是破迷開悟的人,只是對宇宙人生參悟的程度不同。用《金剛經》裡的一偈來徹底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古聖先賢(可稱佛菩薩)他們把人生看成是一場修行,希望人人都破迷開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都能生活在圓滿的智慧之中,都能生起慈悲心,都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而過上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大圓鏡智


聖賢悟道之後,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己任。希望通過自己努力,幫助人民更幸福,國家穩定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