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在参悟了大道之后,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的?

飞龙在天9783


古今圣贤,我思首推老子,老子提出的“道”,我思亦认为是圣贤也是芸芸众生之凡人参悟的本源。故回答这个问题,我思认为圣贤参悟大道之后所认为的人生的意义,即是《道德经》阐述的人生的意义。《道德经》博大精深,我思认为每一句话,都可视为在论述人生,在此,针对人生的意义仅想谈两点。

一、有与无。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生“有”,“有”也免不了终结于“无”。所以,道就是“零”,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人生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人生应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是没有漂染的线,“朴”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材,老子就是指导我们要保持一个朴素的思想境界,本色自然,简简单单地活着就好。世事可能芜杂,但人心应该简单;有时也应该“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心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才能笑对人生。从有和无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就是“心的简单”。

二、精神与物质。人有几多满意,还有不如意,终归是个心态吧。“我思”从不以资产衡量人生的价值,只因自认为人是活在精神中的……

人生无常愁事多,

坎坷岁月耐消磨。

固守天真见本色,

你做菩萨我做佛。



我思WORDS


我是一名爱读书爱思考的【十二十页】,提问中有提到圣贤、大道二个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著作《道德经》,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有“太上老君”之称的老子。除了老子以外,还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对于老子与墨子如何参悟大道的,又是如何看待人生意义的,我浅谈以下个人认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与墨子都是如何参悟的,我们能不能效仿

1、老子与墨子学习的地点都不是固定的

墨子作为一个平民,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墨子是有个文化,有知识的工农小生产者,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

至此以后,墨子就出去到处学习了,期间墨子曾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

②老子与墨子不同,不是农民出身,但是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2、我们有没有可能效仿二位圣贤也参悟人生真谛

从背景上来看,我们无法效仿,老子是春秋时期人,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宋国(公元前1040年 [1] —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

【小结】

两位圣贤均是‘不安分’之人,但是正是因为所学所感,才能参透顿悟,留下影响世人的著作,据说老子的《道德经》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完成初稿。墨子也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现在没办法效仿二位圣贤的参悟方法,第一是条件不允许,第二是时代已经是人人平等,百姓安居乐业了。

有哪些人生道理值得我们学习

①老子与墨子都有哪些思想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

等观点,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与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墨子提倡和平,提倡平等,提倡博爱。强调上下一心的思想。

老子提出了“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②对我们有哪些智慧启示

  • 为人处事的方式是灵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古代的礼节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男人,在池塘边看到一个女人快被淹死了。这时候你还守着这种“教条主义”不去救她吗?
  • 时长保持冷静与沉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笑而不语,知而不说是最大的境界,要经常记得,祸从口出。
  • 说话要讲究时机,,只有时机恰当,才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曾经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虽然这样,人们却不听它们的。现在我们来看早晨的鸡,到黎明时啼鸣,天下人被它惊醒。多话有什么用呢?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结语

诸子百家中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其中很多内容是抽象的,例如《道德经》,需要后世人们细细品读,寻找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人生真谛,老子深刻的心灵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总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时至今日,老子《道德经》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的精神遗产。当你遇到人生困境时可以学习古人智慧,当你迷茫时可以学习古人智慧,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有句古话:“知足常乐”,只有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感到了满足,才不会生出太过的欲望,也只有对自己的现状知足,才会有幸福感,去除掉不应有的欲望。


囊萤映雪,韦编三绝;耽书成瘾,笃信好学。

我是【十二十页】,一名热爱读书的女性,欢迎【关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谢谢!


十二十页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这是我们最初的层次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这是我们求道时的迷茫

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是圣贤悟道之后的境界

同样是际遇

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的认知维度感悟自然也不同

至于他们悟到了什么

咱们只能通过圣贤的书籍来管窥蠡测

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见道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要说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修行

还看自己的喜好

悟道的人以心制行

所以孔子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修行的人以行制心

所以佛家有戒律清规

渐修是量的积累

顿悟是质的升华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在在处处都是修行的道场

世事皆般若

烦恼即菩提

时时刻刻都有参悟的契机











梦蝶也逍遥


人生的意义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过好自己的人生,包含有很多内容。第一,你得把自己的基因增强,使自己的基因更好、更优秀,这是生命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你得尽可能选择优秀的基因与你一起复制下一代,因为人类需要進化,这也为什么人总是特别喜欢“好看的”异性,其次是喜欢“强壮的”异性,因為形象和形体是基因的外显像,有其内才会行诸于外;第三,雄性要尽可能的照顾好“对象”和小崽崽,这也是为什么女人一再要求男人的物质财富的原因,因为没有雄性的照顾,雌性独自一人难以把小崽崽照顾好。营养不良的小崽崽肯定会差一些;第四,要明白公德,用公心照顾所有的人,因为你家的雄娃是跟别人家的雌娃一起复制下一代,你家的雌娃是嫁出去别人家,所以,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完全透彻的明白了,你才会有公德心去照顾好所有的人。这就需要反省领悟智慧;第五,还要有高级智慧去明白天道自然法则,只有透彻的明白了天道自然,才会敬畏自然,也只有真正透彻的明白了天道自然才能行之有效的顺应好、利用好自然规律。

人都应该反省领悟,弄清楚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回事???(不能真正透彻的明白,不是圆满究竟)然后才能弄清楚天道自然规律。把一切都透彻的明白了,也就有了圆满的智慧了,然后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物,就不会出错了。用圆满的智慧指导自己、指导身边的人以及指导全人类,往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去行走、去发展,才不会有过错和祸端。人类社会也就和谐美好了。

功德圆满自然“返归”,不必刻意追求,越刻意强求,反而成了私欲、恶欲,反而南辕北辙了。


tiger钟虎


这个标题其中暗含了一个错误的信息,需要注意,就是妄图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圣贤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心,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圣贤,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变成说一些无关痛痒的闲话。

所以一是不能高推圣境,就是俗话说的捧杀,二是不能自处卑劣,不求进步;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发出感叹:妙哉妙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幻觉一心


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他们在参悟透大道之理后,对人生的意义肯定有了更明确的看法了。

比如孔圣人,他宁肯饿死,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主意,不愿意向统治者低头,所以,整整七天没有人送一粒米,他照样不屈不挠。

生有所怕,死有所值。这就是圣贤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渴不饮盗泉之水

饥不吃嗟来之食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这都是圣贤之人悟透大道之理后,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一句话,人吃饭是为活着,但活着却不是只为吃饭,或者只为弱肉强食。

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于人类,几乎是每个圣贤者对大道参悟透而得到的感悟。

孔圣人的大同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难道不是我们的愿望吗?


王桂兰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能觉,能知,这是一个人和飞禽走兽,虫蚁鱼鳖的最根本区别。这就是佛经中说暇满人身的真实义。经中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佛,是彻底的觉悟者,而我们,是没有彻底觉悟者,更多的是根本没有什么觉悟的人。芸芸众生,还在财,色,名,利,食,睡这六欲中打滚,想想看,你能脱离天地间这六张大罗网吗?总有一张大网严严实实的把你笼罩在里面,而我们乐在其中,如三国中蜀国末代皇帝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六道轮回的漫漫长夜!一期生命是人,一期生命是虫,一期生命是鸟,一期生命是牛……无边的漫漫长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醒来。

所以,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觉悟之后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条路不是芸芸众生拼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帝王将相,不是财源滚滚,不是儿孙满堂,不是事业有成,不是金榜题名,甚至不是学富五车,文采斐然。这条路,是人心性的彻底解放,是每一个生命的真正故乡的原风景,而我们,早已经背井离乡很多很多年了……


耕云钓月89202987


他们参悟大道后已经不纠结人生的意义了



杨弘易


‘古往今来的那些圣贤在参悟了大道之后,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的?’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能称得上圣贤,一定是破迷开悟的人,只是对宇宙人生参悟的程度不同。用《金刚经》里的一偈来彻底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应作如是观’。古圣先贤(可称佛菩萨)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修行,希望人人都破迷开悟,都能证得无上菩提,都能生活在圆满的智慧之中,都能生起慈悲心,都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从而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大圆镜智


圣贤悟道之后,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帮助人民更幸福,国家稳定富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