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

浮華與陰霾


[喜歡NEW生活的人都在看,點擊右上方加關注]


題主問,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我是 ,我很高興的回答你這個問題。我認為晚年住在子女家的附近,聘請一個保姆,居家養老,就能實現晚安幸福。

我是一個剛剛退休的人。我現在既對未來的退休生活充滿了憧憬,同時又對晚年的生活充滿了憂慮。憧憬的是工作了一輩子,勞累了,該休息了,我可以過一個自由自在、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了。憂慮的是怎麼才能保證晚年過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我有這種憂慮是事出有因的,因為近段時間我們一直在給我們的女兒帶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發生了一些磕磕碰碰,不免使我考慮將來的生活怎麼過?自己過呢,還是與子女同住呢?

因為女兒有兩個孩子了,需要有人幫助帶孩子,我和我老伴兒就充當了保姆的角色。我的親家因為有具體的原因,他們不能親自帶他們的孫子,這樣就把重擔落在了我們兩個人的身上。原來我們想幫女兒帶帶孩子,既可以享受帶外孫的樂趣,又能減輕女兒女婿他們生活的負擔,兩全其美。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我發現我們的想法比較天真,比較樸素,真實的情況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常話說,牙齒和舌頭也有碰撞的時候,何況是天天在一個屋簷下生活。與兒女共同生活,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家務活的安排上,女兒女婿他們工作很忙,他們忙,我們能理解,但並不表示他們不能做家務。我們認為不能把所有的家務落在我們老人的身上,因為我們還要帶孩子,如果把家務活和帶孩子的任務都落在我們兩個老人的身上,對我們來說這個壓力是非常重的。但是有時候他們往往不能理解我們老人的苦衷。

其次就是我們在帶孩子的觀念上與子女也有衝突。可能是我們老人對孫輩們有種特殊的感情吧,兒女認為我們這孫輩有點溺愛。從理智上來說,女兒女婿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缺點我們又是往往改正不了的。在育兒的問題上發生的碰撞,讓我們感覺很不舒服。

也許是與女兒女娟他們長期不在生活一起的緣故吧,他們生活的習慣,起居飲食各方面和我們都有差距。我們在將就,他們也在將就,我們和他們住在一起既影響了他們小家的生活,同樣也影響了我們老兩口的生活。雖然我們明明知道我們給他們帶孩子只是短期的臨時性的,但思想上仍時常提醒自己,與他們住在一起不是長久之計。

生活中種種的事情給了我猛烈的警示,就是我們老了不能跟他們住在一起。俗話說,遠的香,近的臭,天天在一起免不了有矛盾,都尷尬,也給大家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所以以後不能與子女同住是鐵定無疑的。

那我們的老年生活怎麼安排呢?我和我老伴兒已經商量好了,首先是我們要獨立生活,居家養老。我們現在能說能動,完全可以自立,不需要子女的幫助。我們現在耳不聾,眼不花,居家養老完全是沒問題的。再說我們所在的社區也是比較好的,周圍的鄰居也很友善,我們處的都挺好,我們有好多的朋友,平時聊聊天,打打牌,甚至組團去旅遊都沒有問題。

到了我們的晚年,有病了或者是不能動了,我們準備早做安排。女兒也跟我們商量了,我們準備住在他們家附近。我們可以聘請一個保姆,這樣就實現了既不跟子女同住,又不去養老院的想法了。

總之,題主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的想法。既不想跟子女同住,也不想去養老院,我們居家養老,請個保姆,問題就解決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謝謝加 關注並點贊轉發收藏。


NEW生活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

我告訴你,尊敬的題主!我今年七十一歲,老伴七十五歲,自打他們結婚後,就沒在一塊同住過,感覺挺好的!二十多年來,他們有他們的生活圈!我們有我們的安樂窩!平常他們忙他們的!節假日互通有無,歡樂團聚!我自己覺得與孩子們住一塊,互相不方便,生活不習慣!吃的用的都代鉤!委屈自己干擾別人!住養老院,農村人說三道四,不如住家裡舒坦!農村小院乾淨整潔,養條小狗喂只鳥,種菜養花忙忙碌碌!既健身養生,還能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現在身體沒有大毛病,就在家裡住!一旦一個人駕鶴西去!剩下的能自理,還是不麻煩孩子們!到了生命的最後,聽天由命,隨它去吧!

晚年如何才能幸福?俗話說"年輕貧不算貧,老年貧貧死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人在年輕時要堅苦奮鬥!自力更生為自己掙的一片藍天!得有點積蓄!金錢是老年人生活的底氣!離了錢你會處處畏難!人老了有孝順的兒女,有三核桃倆棗的存錢,老年人才會幸福!


石門老馬


十多年的養老工作,見證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養老故事!今天自己也退休步入了養老這個社會問題!我的經驗是,老人在身體還基本能自理的前提下!二老那兒都不要去(養老院和與子女一起生活),因為,存在著很多不如意和煩惱的事情。比如,進養老院生活,養老院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養老院是一個有各項規章制度的大雜院,幾百個來自社會各界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個性脾氣,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家庭背景的老人!其環境和條件完全不同於家裡的自然。特別是身體健康還比較好的老人!對於在精神層面和飲食習慣等方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次,如果與子女住在一起,也存在著很多事情,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上一代有著很大不同。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老人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態度與上一代也存在差距!而且更關鍵的是對第三代的教育和關心方面,存在著巨大的代差!所以,這三代人住在一起,對任何一方來講,都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委屈。

從我多年的養老工作經驗得出結論,老人在還能基本自理生活的情況下,(從目前人的壽命和基本情況來看!80左右)無需去任何地方,就是在自己住了一輩子的老家生活,左鄰右舍都熟悉,周邊環境都熟悉,想怎麼就怎麼,自由自在,快樂開心,這個時間段是老人一生最快樂輕鬆的時刻!就是二老中有一老身體較差,也沒有關係,有老伴在家裡照顧更溫暖,而且現在信息時代,有事打電話分分秒都能解決,而且子女也可以適當幫助一下,這個我想孩子們可以做到的吧!

但老人到了80歲以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健康越來越差,可以開始考慮並選擇好一點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因為,這些養老院有基本康復醫院,一般治療可以在院內進行!方便老人看病。而且現在好的養老院硬件設施齊全!軟件服務規範,注重專業化和職業化服務,環境也人性化,比較適合老人安度晚年。

最後一點是最重的,就是每一個老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一定的養老錢,這是每個老人最終的養老保障。所以,在退休後至80歲之間!你的退休金一定要存一點,就是一年存一萬,二十年也有二十萬,起碼能夠做到最低限度的保障吧!

哈哈哈,今天說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希望朋友們能支持,給予關注和點贊👍


老趙說養老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院,晚年如何幸福這個話題,我談一下我的看法,其實老人的心裡呀,確實不愛和兒子住在一起,兩下都不方便,冬天還可以,特別是夏天真不方便呀,我住在縣級市,兒子住在地級市,我和老伴己經在兒子那住了六年,就是為了看孫子,但是我和老伴看孫子我是不住在一起,我們租的房子,這樣方便,雖然花費大,比住一塊好,我是這樣想的,老人能自已照顧自己一般也不用去養老院呀或者住孩子家,就是不能動彈了怎麼辦,還是那不去呀,這樣做的話給孩子增加負擔和壓力,孩子肯定得兩下跑呀,根據你說的晚年如何幸福,認我看幸福少,遭罪多,花錢找保母不放心,養老院不去,只有孩子陪在身呀,但是經濟方面要有勢力,不然孩子們陪在你身邊也不上班,沒有經濟勢力的支持是不行的呀。


老驥伏櫪


我今年72歲,帶個讀高三的孫子,說實在話,沒認真考慮養老問題,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有好多事情要做!認真規劃的就是:孫子讀大學後,自己要出去轉轉,特別想參加旅居式的活動,而不是走馬觀花地旅遊,到一個心儀的地方,住一段時間,不單是看風景,而是瞭解人文風俗,歷史變遷,真正感受我們民族的博大。走不動了,就呆在家裡,看看書,看看電視。能有幾個知心朋友在一起更好!


韋淑梅631


我今年巳經74歲,現在我老倆口單獨住,孩子在外地工作。我們每天都過得愉快,養養花,聽聽藥療講座,下午到濱江路和好友聊天,看看佛經,我覺得生活挺充實的。在現階段是不需要去養老院的,即使以後不能自理了我也不會去養老院,最多請保姆,既照顧我們,也打掃環境衛生,不跟子女增加麻煩。還可以抱團養老。現在國家政策好,相信會解決。關鍵是要存一筆錢,作為養老之需


93616865232l


現在的老知青不全都是70歲,但現在70歲的老人基本上全是老知青,他們典型的狀況就是有個獨生子女,養老的問題也是國家最放在心上的大事情。好懷念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勁頭,國家給我們建的知青點在當時來講是上等的。可惜了,返城時只記得遷戶口了,就忘記把原來的自留地、知青點拍照片留存,若有照片存在真可以走法律程序要回的,估計所有的人都不存在這些痕跡。如果國家現在在貧困山區蓋些老知青返鄉點(過去叫知青點,現在叫知青大院),還真有不少人有結伴返鄉自助養老的願望哩。那時窮,個個都有熱情紮根農村,現在都有退休金結伴到農村還怕啥!他們到了大院會不等不靠,只靠自己互助,整天有說不完的故事和回憶,那心情甭說有多爽,比城裡養老要多活十年。子女常來常往的探望,也一定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既解決了養老難的問題又為深入脫貧出份力,蠻好的。只可惜這批老人很少上頭條,家有老人的年輕人希望你們能給個贊同,相信國家會考慮大家的索求!(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返鄉不是說回到原來的生產隊,而是象50多年前的那種運動,即返鄉養老運動)。


pm25最小顆粒


《提問》分三步分解:

一、人老了,特別是餘熱已全部耗盡的老人,對於兒女們來說,是一個只會吃飯的廢物,幫不了兒女們做事,不但減輕不了他們的負擔,一天大病小病的拖累他們,哪個不煩惱你?所以,最好是不要住在兒女們的家裡,找個距離兒女們最近的住處一個人住,動得了儘量的照顧好自己,動不了就喊外賣,能活一天算一天吧。



二、不去養老院,不是老人們的心裡話,人老了,哪個不想有人照顧?只是有些老人的經濟,承擔不起養老院的費用,特別是相當一部分靠種地吃飯的農村老人,城市老人去養老院,一月5000多塊錢,有些退休企業職工,每月領取社保養老金還不足5000,吃低保的更是想都別想去養老院的事。退休幹部們支付得起這筆費用,他們才想去養老院,但生活習慣有不同,也很難適應養老院的生活。但是,只要是條件具備,人老了,都是想去養老院的。


三、人老了,要幸福的活下去確實是個難題,只是動得了的時候,儘量的吃點好的,穿點好的,自己找開心,找快樂,動不了了,數著天天等死吧,人,總是要死的,怕死也沒有用。


風月亭1


老年人的幸福,就是身體無病痛,靈魂無煩惱。不和兒女一起住是明智,不去養老院是上策。和子女一起住,子女不輕鬆自己也不愉快;去養老院每天都是和不活力的衰老生命為伍,每天看到的都是垂垂老矣的夥伴,意念讓自己也加快老去。但這兩種方式都是建立在自己胳膊腿靈活,能走能動,身體自由的前提下。如果居家過日子覺得不適宜,可以嘗試抱團養老等新的生活方式。一旦到了行動不便之時,就沒有幸福可言了,生命接近終點,聽天由命吧。


Lucky河岸人


我們這邊有句俗話:有一分本事,也不和子女一起住,有一點能耐也不去養老院。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窩住著舒服。但前提是要有一個好身體,能自理。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但生老病死又是自然規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面臨著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的問題。

一.要有一個好身體。

好身體是基礎,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很多慢性病常會伴隨,預防大於治療。人到中年時,從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上就要開始注意保健。幸福的源泉就是來自一個好身體。

二.經濟要保證

人老了有錢才有尊嚴,話糙理不糙。現實的社會,想要自己生活的安逸,哪樣還能離開錢。有條件了,可以四處逛逛,可以找人幫助自己做事情。我的鄰居老奶奶今年85歲,退休教師,一個月工資1萬多,兩個子女常年在國外,她不想去子女身邊,住養老院又不習慣,花3000元一個月僱了一個阿姨給她做飯收拾家。現在很多經濟條件不錯的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

三.培養一個愛好

人生活得就是個心態,人到暮年,難免會心生悲涼。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做下去,從中找到樂趣。拓寬自己的人生寬度。

最美不過夕陽紅,人生處處都是風景。願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