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我記得看過姜昆先生的一個採訪,內容是主持人問他為什麼現在的相聲演員,都對創作新相聲有這麼大的興趣,而對於傳統相聲作品表演的越來越少?

姜昆的回答是傳統的相聲作品,就那麼幾百段,隨著電視的普及,只要是想聽相聲,短短几個月就把這些作品聽完了,聽完了之後有多少觀眾還會聽第二遍?有幾個作品值得反覆聽?所以創作新相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姜昆先生的這番話有一定的道理,當然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為什麼說有道理呢,有的相聲演員就是有點軸,他總覺得演出的作品必須一模一樣,不要有絲毫改動,他覺得最好是一個字都不改才好,從十八歲演到八十歲,作品不要變不要改,這才是追求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作品肯定不會有人願意持續聽下去,因為沒有了期待感。在這個角度上講,姜昆的觀點有幾分道理。

為什麼又說有片面性呢,結合德雲社的演出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相聲作品的魅力只在於變與不變之間。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不變的是什麼?相聲的基本脈絡不能變,這是整個作品的骨骼,只要是經典的相聲作品,包袱的結構一定是非常巧妙的,這些都是不要改變的東西。

變的是什麼?包袱拋出的場景可以做出改變,就像出門坐黃包車去縣衙門,這是一個場景,但是現在這個場景已經跟不上形勢了,那麼改變一下出門坐出租車,包袱還是包袱,只是場景改變了。

除此之外,德雲社商演的時候,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現掛能力都超強,甚至可以說判斷德雲社演員是否成熟的一個標誌就是現掛能力的高下。

正因為如此,所以德雲社的商演魅力無窮,本來商演是最難的一個環節,但是在德雲社,這卻成為了最有競爭力的地方。

德雲社演員演出的時候也有害怕的地方,那就是觀眾們實在太熱情了,很多的作品都聽過很多次,雖然演員們可以創造出新的場景,來重新演繹經典作品,但是當作品裡骨骼被刨活的時候,這是演員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一個包袱拋出的時機非常重要,有時候為了拋出包袱需要作出大量的鋪墊內容,這個氛圍打造成功之後,包袱才會響。當演員們在塑造場景時,包袱忽然被刨,這是最尷尬的事情,即使郭德綱也不例外。

有一個作品郭德綱為了塑造清華大學和清華池,節目正按節奏進行的時候,忽然觀眾搭茬“清華池”,從郭德綱的語氣可以聽出來,這個時候的他相當不悅。

當時搭茬的是個女士,郭德綱現掛了一句“清華池清華池,你跟我去洗過還是怎麼的?”。雖然隨著郭德綱的這句現掛,節目按照既定的節奏往下走,不過在這一瞬間,郭德綱的內心估計也是OS。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誠然,很多觀眾搭茬和刨活並無惡意,這些觀眾肯定都是鐵桿的粉絲,所以才會熟悉作品,但是這種低質量的搭茬和刨活卻對演出本身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玲瓏組合有一次演出的時候,臺底下的觀眾實在是興奮過頭了,演出中的包袱被刨的實在有點太狠,臺底下的觀眾開始起鬨。

這個時候舞臺上的演員,一個自扇耳光,一個說自己學藝不精。這個時候想想那些刨活的觀眾,你真的是演員們的粉絲嗎?

不刨活,是對相聲演員最基本的尊重,有時候郭德綱都忍不了


搭茬和刨活不是一回事,有的觀眾高質量的搭茬甚至能把演員都逗樂了,但是這種刨活除了讓演員們的努力付諸東流,讓那些沒有聽過作品的觀眾體驗很差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正面效果。

為了一場演出,相聲演員們會做很久的準備,現場不刨活這是對演員們本身的一種尊重。

反過來想想,為什麼你能刨活?原因還不是因為你熱愛相聲,愛演出的演員,既然如此,何必讓演出現場搞得如此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