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待疫情過去,有些事仍需銘記

這個寒冬,肺炎疫情伴隨著春節悄然來襲,打破了往日的歡騰。

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起。

疫情,像是多米諾骨牌,產生一連串效應,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

企業停工停產,商場店鋪停業,學校延期開學······

史無前例的假期,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災難面前,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面對災難,全國人們眾志成城,疫情擴散得到有效遏制。

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會到來。

待疫情散去,有些事,仍需你我銘記!

待疫情過去,有些事仍需銘記

1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她無私地養育著人類,賜予人類富足的生活。

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離不開這個溫暖的懷抱。

但是有時候,大自然又是冷酷無情的屠夫。

2020年開局,像極了科幻片中的“世界末日”。

新冠肺炎病毒肆掠中國大地,7萬人確診感染;

印度尼西亞洪水氾濫成災,17萬人無家可歸;

不計其數的蝗蟲席捲非洲,千萬農民遭遇噩夢;

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數萬人已死亡;

除此之外,還有地震、山火、風暴·····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大自然發怒的時候,人類無處可逃。

2014年,保護國際基金會製作的公益電影《大自然在說話》在美國發布。

影片首次以大自然為“第一人稱”,講述自然與人類的關係,

其宣傳口號是: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人類是時候停下來,傾聽大自然發出的呼喚和警告了。

2019年,聯合國發佈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對全球物種生存面臨的嚴峻形勢做出了警示。

這份“地球體檢報告”顯示:地球上多達100萬個物種正面臨滅絕危機,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和汙染,造成氣候變化、物種棲息地減少。

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人類,人類不久將會滅亡,這不是危言聳聽。

盧梭曾說: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面對大自然,人類不應自欺欺人,妄自尊大。

我們必須做的是:敬畏大自然,尊重生命,保護我們的“衣食父母”。

待疫情過去,有些事仍需銘記

2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為躲避疫情,我們隔離在家,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

冒著生命危險逆流而上,為我們撐起靜好歲月。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建議別人:“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

而他自己卻毅然奔赴武漢,實地瞭解疫情,研究方案。

73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年春節會抽空回鄉和親友團聚,今年這頓團圓飯,

她只用了1個小時,就匆匆忙忙返回疫情前線,和她的團隊奔波至今。

除夕,本是萬家團圓的日子,火神山醫院的首批建設者抵達現場。

他們於臘月二十九接到通知,來不及跟家人告別,便投入這場戰役。

參建者徐寧波說:“參與建設是我的榮幸,如果不來,我會後悔一輩子!”

六千餘名建設者,爭分奪秒與疫情賽跑,僅用十天,建成了一座醫院!

此次疫情,對公安交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江蘇太倉派出所35歲的民警位洪明,堅守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

突發疾病,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經搶救無效去世。

這個英雄的群體,自疫情防控戰打響以來,晝夜執勤,一直在路上。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疫情發生以來,無數逆行者們,用他們挺拔的脊樑,為百姓築起了防控牆。

當我們在大樹下安祥地乘涼時,可曾想到大樹在堅強地承受酷熱?

待疫情過去,有些事仍需銘記

3 明天和意外無法預料,唯一能做的是過好當下

截至2月25日,全國新冠肺炎患者累計死亡2666例。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多個家庭承受失去親人之痛。

日本導演北野武談及日本某次地震時說道: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幾天前,“湖北導演常凱一家4口病逝”的消息,戳痛了億萬人的心。

這一家四口感染新冠肺炎,父親、母親、常凱及姐姐4人相繼離世。

常凱在遺書中寫道:除夕之夜,自己勉為其難將就掌勺,雙親高堂及內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觸。殊不知,噩夢降臨···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張繼先,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

她於2019年12月底向所在醫院報告這個“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病”,

被稱為“疫情上報第一人”。看到病人惡化太快,醫護人員一個個累到,

她抑制不住地痛苦: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醫生,看盡了生離死別,更懂得生命的無常。

成都,張爺爺和文奶奶,是一對8旬老夫妻,他們先後因病住進醫院。

文奶奶病危,住進了重症監護室,張爺爺說:“這輩子,也許我再也見不到她了,我想見見她。”在醫生的幫助下,這對老夫妻在ICU相見,即將分別時,

意識模糊的文奶奶竟然抓住了張爺爺的床杆。

最後一次相見,最後一次牽手,告別,感動了無數人。

亦舒寫道:命運旅途中,每個人演出的時間是規定的,冥冥中註定,該離場的時候,多不捨得,也得離開

明天不一定有太陽昇起,踏踏實實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才能不負此生。

待疫情過去,有些事仍需銘記

疫情終會散去,待撥雲見日那一刻,願你我銘記,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銘記過去,是為了珍惜當下,過好當下,才能有未來。

把每一次感動,每一份傷痛,每一個遺憾,化作向上的力量。

正如林清玄所說:有珍惜的心,珍惜人情,珍惜一草一木,社會,乃至世界的清明就較可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