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原來的棉花產區為什麼不種植棉花了?

農耕子


種棉花是個苦差事。原來相對貧困時,黃河流域種棉花的人相當多。種棉花很麻煩活太多,比種糧食累的多。收益比糧食稍微高一點兒。這在貧困時代是可以忍受的。但隨著生活水準提高,打工收入大幅提高。種棉花的人付出的勞動和出去打工實在不能成正比。從付出勞動和和收益的比例來說,種棉花太不合算了。相對而言種麥子非常省事兒最早完成機械化。農忙時種一下收一下。其餘時候都沒事了,就可以出去打工了。而種棉花在整個時期都要人在地裡邊幹活。中原內地又沒有機器這種技術。就算是有小片兒的地也搞不成。美國內戰時種棉花的都是奴隸制。就是因為沒人願意幹這活兒。人工是不願意幹種棉花這種苦活的。現在種棉花主產區都移到了新疆。新疆大片的土地種植棉花足可以供應全國使用。而且土地廣闊,有利於機器種植。壓麼棉花價格,造成大家更不願意種。這只是成本收益的最基本的考量。


海中巖haha


河南農村以前是棉花的種植區,記得小時候每家每戶都種植的有棉花,

棉花從種植開始到收穫回家工序太多了,春季的時候農戶首先要在預留的田地裡精耕細作弄個大棚,裡面的土弄碎攤平澆上水溼透,然後用鐵棍在溼土上畫上一個個三釐米的小方格,然後把棉花種子放在上面,再蓋一層細土,然後用薄膜搭建大棚防止風吹日曬!

到苗長大了天氣熱了氣溫合適的時候,再把苗移栽到田地裡,隨後要澆水,施肥,打伢子,打藥等等很多的工序,從種植到收穫打農藥是個反鎖的事兒棉花容易生蟲,要打很多次的農藥,

收穫的季節要每天到田地裡採摘,因為棉花的花桃不是一起成熟的,採摘的時間很長,開開的花要是不採摘下雨了雪白的棉花就壞地裡了。

這樣太費人工了,大家認為不如種植玉米小麥省工省時,慢慢的我們這裡的農戶都不種植棉花了,這樣能夠用更多的時間去做點別的事兒掙錢,更划算!


宛農老許


我小的時候我們新野縣那裡就是棉花種植基地,好多棉紡廠。種棉花太麻煩了從種到收基本天天都得去地裡,投入的人工太多。剛開始的時候育苗,挖坑,施肥,澆水,封土,過幾天補苗,然後還要修枝打理,棉花容易生蟲,三天兩頭的打藥,時間長了棉鈴蟲都有抗藥性了打不死,沒辦法都是全家老少一起去地裡人工捉蟲子,成熟了還要天天去摘棉花,白天摘回來晚上還要把外面的花殼扣出來,然後再曬乾才能賣。太麻煩了,現在人工費高了,都出去打工了一天最少也一兩百塊錢,所以現在沒人種棉花了,都種別的省事的經濟作物,比如花生,玉米之類的比較省事。


a隔壁王哥


你好,這個問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那裡就是棉花產區,記得那時每天下午收回家,晚上要把棉花絮和外殼分離出來,非常辛苦。因為那時有棉花任務,是國家扶植的必種植物。冬天育苗第二年春天移栽,中間管理非常嚴格,從修剪枝丫打藥封頂,採摘晾曬到出售,工作非常繁瑣並且一遍一遍重複來做,因為當時農民都是靠種地收入的加上國家的扶持,剛開始種植還可以。由於後來農民打工的興起,人們陸續外出打工,加上成本的提高價格的下降,國家不再交公糧的政策出臺,等等原因棉花就退出歷史舞臺。


愛如風37


以前的棉花產區分佈比較廣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北內陸都有種植,但是近些年來黃河流域以及長江流域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很小了,很多地方都已經不種植棉花,現在棉花的主要產區是新疆棉花產區。

原棉花產區:

(1)黃河流域棉花產區。黃河流域棉花產區曾是我國最大的棉花產區,佔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地區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其中山東、河南、河北三省種植的面積最多。該地區秋雨少,日照充足,棉花質量高。

(2)長江流域棉花產區。本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其中湖北江蘇兩省產量最高。南方的這些地區自古以來紡織業都比較發達,棉花種植歷史悠久,技術水平較高,但是這些地區秋雨比較多,棉花質量稍差一些。

(3)西北內陸棉花產區。以前新疆種植棉花的面積並不多,還包含甘肅的河西走廊,所以稱之為西北內陸棉花產區,這些地區日照時間最長,降雨少,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所以棉花的質量也是最高的,但是種植面積在以前也是最小的。

逐漸消失的黃河長江棉花產區

如今提到棉花產區,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新疆,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越來越大,2019年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佔到了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75%以上,西北內陸棉花產區的名稱已經被新疆棉花產區所替代,並不是因為河西走廊不種棉花了,而是和現在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比起來實在是太小了。曾經的兩大棉花產區:黃河流域以及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僅剩下23%左右,主要種植省份是山東、河北和湖北。為什麼除了新疆以外大部分地區都開始不種棉花了呢?

a、棉花種植過程繁瑣。我覺得這個是主要的原因,棉花的種植過程太過繁瑣。種植棉花首先要進行育苗,到了春天以後及時移栽;並且棉花屬於特別容易遭受病蟲害的農作物,在整個種植過程中要進行多次的打藥;棉花成熟以後也需要及時的人工採收,並且成熟的時間也不完全一樣,採收期拉的也比較長。以前的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所以即使繁瑣一些也無所謂,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種一些容易管理的作物,閒下來的時間可以打工或做些別的事情。

b、種植收益不高。棉花的種植過程非常繁瑣,但是如今種植收益卻很一般。主要原因是棉花質量不如新疆棉花產區,棉花是喜日照作物,新疆地區日照時間更長;棉花在潮溼的條件下容易發黴,新疆地區乾旱少雨,可以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不利於病蟲害的產生以及傳播。所以新疆地區的棉花質量要優於其他產區。其他產區的棉花價格自然也就不會太高。

隨之消失的採棉大軍

新疆成為我國棉花的主產區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以前在每年的九十月份,通往新疆的綠皮火車上會擠滿了人,都是趕去新疆採棉花的,被人們稱之為採棉大軍。在新疆成為棉花的主產區以後,新疆棉花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採棉大軍的人數也一年比一年多,近兩年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沒有減少,採棉大軍卻幾乎消失了。

新疆採棉期持續時間大概兩個月,一般採棉工人兩個月至少能賺到1萬元以上,好一點的甚至能賺到2萬元,這個數字在幾年之前還是非常誘人的,也就會有大批的人加入到採棉大軍的隊伍中。如此豐厚的報酬,付出的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新疆的日照時間長,九十月份的時候晚上九點天還是亮的,採棉工每天天沒亮就要出門,很多時候每天要彎腰在田裡12小時以上;新疆的晝夜溫差大,早上採棉手都會被凍僵,並且棉桃還帶刺,整個採棉期下來以後每個採棉工的手上都纏滿了白膠帶,幾乎沒有一塊好地方。近些年採棉機逐漸成熟,效率上要比人工採棉高的多,對人工採棉的依賴性也小了很多,所以近些年雖然物價一直在上漲,但是採棉工人的工資卻沒怎麼漲,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再跑到新疆去受這份罪了。

結語:棉花產區的遷移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這背後還藏著很多故事哦,比如這採棉大軍的消失。


科技農場


棉花,是我們非常常見的一種經濟型農作物,其原產於亞熱帶,其植株成灌木狀,一般可長至1-2米高。棉花主要是取棉鈴內的棉籽及棉籽上的棉花,棉花富有柔軟的纖維,通常作為棉製品供人取暖,比如棉衣等。而我國的棉花產量相當大,特別是在新疆地區,更是我國的棉花主產區。

棉花極少種植

現階段我國除了新疆等棉花主產區仍然在大量的種植棉花之外,其他棉花產區,比如河南、山東等地,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經非常的小。比如我們這邊,可以說是極少能見到棉花的種植戶,而之所以現在農民不願意種植棉花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其經濟性顯得越來越低。

為何不種棉花

比如我們這邊以前大面積種植棉花,可以說一年中棉花的經濟收入佔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現在隨著大蒜、生薑等經濟型農作物的出現,我們這邊很多人已經放棄種植棉花,改種更好的經濟作物。

再者,棉花在我們這邊多是以手工的方式進行種植、收穫,並且其過程顯得繁重。所以,很多農民改種大蒜等手工作業稍簡單的農作物。

最後,也由於前些年長年種植棉花,其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比較高發,所以,很多農民不得已放棄了棉花這種農作物的種植。


農村王小霞


在上世紀80-90年代,我們縣是植棉大縣,買棉非常難,排隊好幾天,送飯送被子,但是現在卻種棉的少了,原因如下 1、勞動量大 種棉是非常麻煩的,從整地育苗,到大田移栽,施肥打藥,整技打杈,拾棉收穫,都是非常麻煩,而且勞動量大,天氣又熱,所以大部分人放棄了種棉。 2、種棉成本高 近幾年,隨著通貨膨脹,農資也是水漲船高,農藥化肥價格年年漲,一代化肥150左右,才80斤,農藥一桶水要10元20元,所以,種棉成本高。 3、棉花價格低 自13年棉花收儲停止以來,籽棉價格持續低迷,最高價未超過3.5元一市斤,基本在3.2元左右,每畝地產棉500左右,毛收入才1600元一畝,而打工每月也得掙2000元呀,所以,種棉收入太低。 綜上,現在種棉,費時費力,收入低,不如打工,所以種棉的少了。


hbg770212


我們這個地方以八九十年代是產棉大區,有百分之九十的耕地都種植棉花,但是,後來慢慢的又改為種植玉米了,其原因就是棉花價格走低,連年種植棉花病蟲害發生越來越重,死苗死棵現象嚴重,種棉還沒有種玉米划算,所以農民都改種玉米,不種棉花了。


家141233507


棉花產區不種棉花主要因為經濟效益低。由於種植面積過於小,不利農機作業,費工費時,有的地區因氣侯原因棉花質量較差,病蟲害嚴重,棉花產量低,種植棉花的收入低於種植玉米等其它作物的收入,所以農民不種棉花了。


現在國家重點把棉花基地放到新疆,因為新疆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適宜棉花生長,各種病蟲害少,棉花產量高,質量好。

新疆地多人少,有利大型農機作業,從種到收機械化程度高,省工省時。

有國家的補貼政策,農工收入有基本保證,在未來新疆種植還是以棉花為主,棉花基地不會動搖。


2868173650924大新疆


農村種植產業結構逐步在走向專業化、標準化水平邁進。我們原來農家全靠自己種植來生活過日,種不上啥甚,就吃不上啥甚,衣著方面用的麻棉物資也得來自己解決。記得七八十年代種棉國家強調的特別緊,必須每家每人種棉交售任務,如果你因為其他原因沒有種上棉花,那你也得問鄰居買上頂夠任務才行。

後來到九十年未到二零零年才逐步變的不怎麼重視了。原來國家開發大西北,新疆人少地廣、自然條件獨天獨厚就在新疆大面積種起了棉花作物。自此以後,我國大部分農村家庭不再麻煩種那三分地的棉花了。

不僅是棉花,象小麥、土豆、花生、大豆、稻穀都逐漸變成區域化、規模化,哪裡適宜種什麼就選擇種什麼,這樣能發揮本地優勢、集中統一的耕作模式。極大的解放了農村人的生產力,形成為現在的打工潮流,再不是象以前那樣,麻木籃子一齊抓,到頭來還是要啥沒啥的過苦日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