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蒙古帝國征服歐洲的步伐是如何被停止的?

朝陽日暮


蒙古帝國西征,共有三次。其一,是成吉思汗領導的西征,佔領了西亞和中歐一些地方。其二是大將速不臺和哲別領導的西征,最北打到了莫斯科,建立了以朮赤為首的金帳汗國。其三,以朮赤長子拔都為主帥,王子貴由,蒙哥,老將速不臺從徵,從1236年至1240 年,十五萬蒙古大軍橫掃大半個歐洲,攻佔匈牙利和波蘭等國,僅匈牙利,便屠殺上百萬人,幾乎滅國。全殲德意志騎兵團,聖殿騎兵團,及波蘭騎士團。歐洲人視蒙古人為吃人的“惡鬼"。

但就在整個歐洲都戰慄不已,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蒙古大軍卻於1241年停止了進攻,並撤回了漠北本土。從此結束了西征。

蒙古帝國撤軍停止西征的原因,說法不一。現擇其中三點略陳於下,供參考。

一。1241年,窩闊臺意外身亡。成吉思汗的子孫們之間展開權利爭奪。帝國分裂。

二,當時歐洲自然條件惡劣,即寒冷又潮溼,到處是沼澤,即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軍需用品也得不到及時補充。

三,當時歐洲貧困,所得戰利品少,遠不如攻宋攻金所得。這也是蒙古撤軍不復西征的原因之一。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在蒙古人縱橫天下的時代,蒙古西征大軍所向披靡,沒有人能夠阻止蒙古人前進,但是歐洲最終能夠倖免,是因為蒙古人自己停止了征伐歐洲的腳步。

13世紀蒙古人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後,迅速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們先後大敗西夏和金國,讓兩國都臣服於蒙古,隨後成吉思汗命令木華黎繼續經略金國,他自己則親率大軍去征服對他不敬的花剌子模。

蒙古大軍的攻城略地

花剌子模原本臣服於契丹人的西遼,後來崛起於中亞,成為強大的中亞強國。成吉思汗的西征目標就指向西遼和花剌子模,成吉思汗的大軍在花剌子模地區所向披靡,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逃往厲害,成吉思汗派出長子朮赤和大將哲別進行追擊,並同時向欽察草原以及高加索地區發動進攻,而成吉思汗自己在追擊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這就是蒙古帝國的第一次西征,第一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將朮赤和哲別佔領的地盤分封給朮赤,隨後在歸途中病逝。而他的長子朮赤也病死在欽察草原。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第三子窩闊臺成為第二任蒙古大汗。由於第一次西征的戰果,打開了途徑巴爾喀什湖,進入花剌子模,到裡海周邊地區,然後攻擊跨越東歐欽察草原的這條直接攻擊歐洲的道路,於是窩闊臺大汗時期,有蒙古各系汗王長子,各大將萬戶長子率領大軍開始在朮赤兒子拔都帶領下,進行了討伐歐洲的戰爭,這就是蒙古第二次西征。

蒙古的第二次西征目標是鞏固第一次西征中朮赤和哲別佔領的東歐地區,並進一步向中歐進攻,蒙古大軍一路進攻波蘭、匈牙利等地,接連打敗波蘭、日耳曼人以及條頓騎士團(東普魯士)的聯軍,攻城拔地,兵鋒直抵多瑙河流域,西歐各國已經戰慄不已,然而就在蒙古大軍進展順利之時,天降噩耗,1241年蒙古帝國大汗窩闊臺死了,據說因為酗酒過度,於是蒙古帝國的第二次西征被迫停止,各系汗王紛紛趕回草原,特別是窩闊臺大汗的長子貴由也在軍中,他也要回到草原繼承大汗之位。

蒙古騎兵與歐洲聯軍的戰鬥

在第二次西征中託雷長子蒙哥同樣在軍中,與拔都關係處的非常不錯,後來蒙古帝國第三代大汗貴由死後,作為最年長的蒙古宗室王,拔都召集忽裡臺大會,推舉蒙哥為第四任蒙古大汗,此後蒙古帝國的汗位轉入托雷一系。

所以不是歐洲人的實力阻止了蒙古人的西征,而是窩闊臺大汗的猝死拯救了歐洲。無獨有偶,18年後1259年蒙古大軍的第三次西征大軍在處死了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里發,準備進軍北非,給予伊斯蘭文明致命一擊的時候,蒙哥大汗又陰差陽錯的在大宋的釣魚城下戰死(金庸說是楊過殺的),於是蒙古帝國的第三次西征也戛然而止,伊斯蘭文明得以在埃及贏得喘息的機會。


大東北的小豆包



在13世紀,歐洲因恐懼蒙古人的入侵即將來臨而顫抖。

當偉大的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於1227年去世時,他離開了他的兒子們,給他們留下一個從中國東北延伸到現代伊朗以北里海的龐大領土。

他的兒子們執行了他父親的遺產並繼續擴展蒙古帝國。他的部隊擴展到東部和西部,征服了中國西北部的其他地區並進入俄羅斯。

1240年基輔被攻克,蒙古部落迅速向西推進。歐洲局勢並不樂觀,每個人都擔心蒙古人的做法——屠城。

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國家已經遭到蒙古人的掠奪,殘酷的侵略者現在即將進入歐洲的心臟地帶謠言傳遍了歐洲。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開始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1241年12月,窩闊臺意外死亡。 窩闊臺已准許西征歐洲其他地區,一直到“大海”,即大西洋,但他的死亡阻止了西征。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一直是一個歷史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窩闊臺死後命令蒙古入侵的拔都轉向蒙古首都哈喇和林選舉新領導人。

然而,拔都未返回蒙古。相反,他留在俄羅斯南部統治金帳汗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的新發現為蒙古入侵歐洲的失敗提供了新的視角。科學家說,嗜血的蒙古部落被天氣阻止,阻止了他們的部隊西征征服歐洲城市。

研究人員從歐亞大陸的五個地區採集了木材,以追蹤這一時期的天氣情況,發現他們發現匈牙利的氣候及其周圍環境異常寒冷潮溼,持續了大約三年,從1238年到1241年。

充足的水分和早春解凍使匈牙利平原變成了沼澤地。蒙古人發現自己處於一個不合適的地形,他們的軍隊依靠數萬匹馬運輸和作戰。

強大的蒙古軍隊是否有可能因天氣狀況而停止?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氣候變化不足以阻止他們進入歐洲。這是使歐洲從蒙古人手中拯救出來的重要因素,但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也是阻止計劃入侵的一個因素。

窩闊臺於1241年去世使蒙古人對歐洲的入侵過早結束。

直到1255年,直到蒙哥汗統治時期,拔都才感到足夠安全再次準備征服歐洲。歐洲人幸運的是在他計劃實施之前就去世了。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關鍵是後勤,蒙古攻下中原,是因為那裡比蒙古富裕,可以一路獲得補給,漢奸當道,人員補充也無困難,而當時歐洲貧困,西伯利亞大地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根本無法堅持長期作戰


老汪198703932


蒙古大汗死了,遠征部隊回來爭奪汗位或是給自己關係好的王儲站臺,之後,失敗的革職了,勝利的就留下來享福了。


真誠地看著你


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世界已經變了,再也不是騎兵的世界了,冷兵器時代,已經到達高潮後落幕的開始。其實在蒙古帝國縱橫世界時,火器就已經出現。

朱元璋麾下的軍隊,已經普遍使用“手銃”對付蒙古騎兵。打起來特別順手。當時手銃雖然不適合連發,但只要配合得當,依然可以做到連續不斷的射擊,跟騎兵互相配合,足以給蒙古騎兵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而且每一個曾經被它們統治過的民族,在崛起後,都採取長期打壓的方式,防止他們再次崛起。

再加上後來火器的不斷更新換代,蒙古騎兵從此再也沒有縱橫世界的實力了。

蒙古帝國事13世紀由蒙古人樹立的元代和四大汗國結合構成的大帝國,是東方對蒙古政權的統稱,歷史文獻中並沒有提到過蒙古帝國這一觀點,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下游被選舉為大汗,標誌著大蒙古帝國的降生。

成吉思汗還有其先人所帶領的蒙古鐵騎是如安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滅掉40多個國度,包含東方的宋代和金朝,中亞的花剌子模和東方的歐洲列國,建成疆域面積超越3300萬平方公里的超等大帝國。

帝國的幅員為人類歷史上最大,降服了包含塞北、西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還有東歐大部在內的廣大地區。

具有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廣大邊境,在被降服的處所樹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緣上出自“黃金家屬”,同奉元代為宗主。1259年蒙哥汗逝世後,帝國崩潰;因為搶奪王位,互相攻伐不時,當前四大汗國實質上都取得了事實上的自力位置。不外,直到1635年林丹汗被清代皇太極擊敗后帝國的法統才真正被淪亡 。

歸根到底還是一群野蠻人,沒有文化,不會融合,只會打打殺殺,內部不和,分崩離析,沒有治理國家能力

因為當忽必烈做為蒙古帝國大汗的繼承人準備繼位時他的弟弟旭烈兀已經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阿拉伯阿撥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6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玷汙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裡被馬活活踩死.在一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政府.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打敗了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汗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汗別兒克的反對.實際上,別兒克已皈依了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至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度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了一支筋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部分是非蒙古人.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誌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始. 儘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南方。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鬥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鬥勝利的對手所逃脫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歌利亞發源地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群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臺風所營救;這股颱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裡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對蒙古人來說,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屬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併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裡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鬥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著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鬥。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著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著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為什麼 蒙古帝國 衰落了,並且 永遠的衰落了

是衰落了!但不是永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能知道什麼時候人家又崛起了呢

蒙古族為什麼沒落了

當時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中原地區的國家都逐漸衰落蒙古國逐漸增強,再加上四處攻打別的國家所以疆域不斷擴大,後來忽必烈遷都北京後,開闢了運河和海上航道加強了各地的聯繫,後來蒙古由於種種原因被朱元璋推翻後,就退回草原逐漸衰落 有人說蒙古能稱霸是學習狼的戰術,再加上蒙古軍隊連年征戰所以作戰經驗比較豐富,佔領中原後有了充足的糧食這也促進了蒙古的稱霸

蒙古帝國如何崩潰的?

蒙古帝國與元朝 蒙古帝國與元朝,是容易被許多中國人混淆的、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元朝是中國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國其它的四大汗國。 13世紀初,在南宋與金朝的戰爭之中,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的力量藉機壯大。公元1206年,鐵木真陸續統一蒙古各部後,被推舉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領的政權實體就是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它當時的疆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貝加爾湖。蒙古帝國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義上軍事擴張的開始,並且此後不斷向外擴張。 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後征服高昌回鶻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接著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規模的西征戰爭。三次西征奠定了這個世界性帝國的大部分版圖,將現在的俄羅斯與歐洲大部、地中海東岸、兩河流域、波斯與印度西北皆收入勢力範圍。 [編輯本段]蒙古帝國世系 蒙古帝國(1206~1635年)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諸部,稱成吉思汗,標誌著蒙古帝國的誕生、建立。中間歷經429年盛衰變化。1635年已經衰敗的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被後金國愛新覺羅•皇太極所滅。) 一、大蒙古帝國、原蒙古帝國 1.元太祖 成吉思汗(Genghis Khan,1206年-1227年) 2.拖雷 監國(1227年-1229年) 3.元太宗 窩闊臺汗(1229年-1241年) 4.乃馬真後監國(1241年-1246年) 5.元定宗 貴由汗(1246年-1248年) 6.海迷失後監國(1248年-1251年) 7..元憲宗 蒙哥汗(1251年-1259年) 8.阿里不哥(1259年~1264年) 二、元朝(1271~1370年) (1271年忽必烈遷都大都,蒙古帝國的中央汗國--大元,成為中國的中央王朝-元朝,1279年元朝滅南宋,統一中國。1368年,常遇春、朱元璋攻克大都,元惠宗北逃,1370年,明軍追破和林,元朝徹底滅亡,但是蒙古帝國並沒有滅亡。) 9.元世祖 忽必烈(Kublai Khan 1264年-1294年) 10.元成宗 鐵穆耳(1294年-1307年) 11.元武宗 海山(1307年-1311年) 12.元仁宗 愛育(1311年-1320年) 13.元英宗 碩德八刺(1320年-1323年) 14.元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1323年-1328年) 15.元明宗 和世敕(1328年~1329年) 16.元文宗 圖帖睦爾(1329年-1332年) 17.元寧宗 懿璘質班(1332年~1333年) 18.元惠宗(明人稱“元順帝”)妥灌帖睦爾(1333年-1370年) 三、北元政權(1370~1480年) (“北元”是後人追加的稱呼,但是是合乎歷史事實的。元軍被明軍在長城以南打敗,大都失陷,退居漠北。與此同時,蒙古帝國除中央汗國元朝外的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被其元朝和其它三個汗國所滅,後伊爾汗國已經被異軍突起的帖木兒帝國所滅,察合臺汗國分裂成了東、西兩個並存的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被帖木兒所滅,東察合臺汗國境內發生“改朝換代”,和元朝類似。只有一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已經遷移到、並且紮根到了遙遠的中、東歐的欽察汗國被帖木兒打敗。和勢力範圍、疆域版圖極大收縮的元朝在地理上被弱化,分割,徹底的獨立開來。元朝的皇帝又同時是大蒙古帝國的大汗,大蒙古帝國中央汗國的大汗。北元一開始也是如此,逐漸弱化,變成了是已經解體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已經逐漸只是元朝皇帝和名義上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只是蒙古帝國原中央汗國的大汗和元朝從大都北退蒙古高原之後的北元皇帝。) 19、元昭宗 愛猶識理達臘(必力克圖汗,元惠宗長子) (1370年-1378年) 20、脫古思帖木兒(烏薩哈爾汗,元惠宗次子)(1378年-1388年) 21、恩科卓裡克圖汗(脫古思帖木兒長子) (1389年-1392年) 22、額勒伯克汗(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 (1393年-1399年) 23、坤帖木兒汗(額勒伯克汗長子) (1400年-1402年) 24.貴力赤統治時期(類似於新朝在西漢和東漢的統治)(1403年~1408年) 25、額勒錐特穆爾汗(孛兒只斤·完者禿,或本雅失裡,額勒伯克汗次子)(1408年-1410年) 26、德勒伯克汗(答裡巴,額勒錐特穆爾汗之子)( 1411年-1415年 ) 27、色庫汗(額色庫,烏格齊(鬼力赤)哈什哈汗的兒子)(1415年-1425年) 28、阿岱汗(阿岱,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後代)(1426年-1428年) 29、不詳 30、總汗(脫脫不花王, 脫古思帖木兒的第三子哈爾古楚克鴻臺吉的兒子阿寨臺吉的長子)(1433年-1451年) 31、克圖汗(麻爾可兒小王子,岱總汗第三子) (1454年-1465年 ) 32、倫汗(脫古思太子,岱總汗長子) (1465年-1466年) 33、滿都古勒汗(滿都魯,阿寨臺吉的第三子,岱總汗弟) (1467年-1479年) 四、新蒙古帝國時期 (變成了只是蒙古帝國原中央汗國的大汗,漢化逐漸消退至零,表明蒙古貴族重新適應了草原生活。) 34、達延汗(巴圖孟克,阿寨臺吉次子阿葛巴爾濟濟農的兒子 ,哈爾古楚克臺吉子博勒呼濟農〔巴顏孟克〕之子)(1480年- 1517年) 35、塞音阿拉克汗(巴爾斯博羅特,達延汗三子) (1517年-1519年) 36、阿剌克汗(博迪,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的長子)(1519年-1547年) 37、庫登汗(達賚遜,阿剌克汗長子)(1548年-1557年) 38、札薩克圖汗(圖們,庫登汗長子)(1558年-1592年) 39、薛禪汗(布延,札薩克圖汗長子)(1592年-1603年) 40、圖克圖汗(林丹,林丹汗,薛禪汗長子莽和克太吉的長子) (1603年- 1634年) 41、額哲(庫圖克圖汗長子) (1634年~1635年). [編輯本段]蒙古帝國的分裂 元朝統治者在中原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眾和被徵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 建立明朝,將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塞外的蒙古政權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至15世紀初去“元”國號。 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在1309年滅於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兒汗國經多次分裂,最終均在1388年被帖木爾帝國的帖木兒征服。欽察汗國到15世紀分裂成了五個小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諾蓋汗國),並沿著各自的發展方向發展。 西察合臺汗國突厥化的蒙古人貴族的後裔帖木兒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孫。他在1369年自立蘇丹,征服察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之後,進攻欽察汗國、印度(攻陷德里)、小亞細亞(擊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帖木兒帝國的版圖,東起印度河,西到小亞細亞,北自裡海,南達波斯灣。當時明朝是永樂帝。帖木兒大帝死後,帝國分裂,1500年亡於烏茲別克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南下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帖木兒帝國不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但它是蒙古後裔所創,疆域大部在四大汗國的地方。 [編輯本段]帝國的滅亡 1.殘元政權的滅亡 1368年,元朝被以紅巾軍起義為主的農民起義成功推翻,元惠宗妥歡帖睦爾率領著王族和中央政府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地——蒙古高原。撤退的成功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蒙古帝國之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名義上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一定程度的宗主權。元朝的滅亡,使蒙古帝國只是失去了元朝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惠宗是歷任皇帝中接觸中原文化較深的一位,1370年5月23日,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惠宗長子愛猷識裡達臘獲悉父親去世的消息後,便在哈拉和林繼位,他將元朝政權又維持了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著有朝一日收復失地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著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徐達率軍攻向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戰爭十分激烈。戰線過長,後援不繼,明軍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愛猷識裡達臘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這位第三任殘元皇帝所能控制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軍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元朝大將脫古思的軍隊,元朝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系的大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自立。1399年,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額勒伯克對元朝諸汗的宗主權,於1399年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從大都北移的元朝中央政權被嚴重削弱了,蒙古帝國大汗的實際權力被分散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2.群雄紛起爭汗位 元朝的徹底滅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最強勁、最主要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中央王朝的殘餘勢力。因此,朱棣對於貴力赤表示友好,承認他對於蒙古各部的主權。但貴力赤也並沒有保持多久,便在1400年被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和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的聯軍打敗。阿蘇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起源於高加索,因蒙古西征中亞、西亞、東歐、北非而進入金朝、西夏、大理、南宋,元朝軍隊中有一支由他們組成的軍團。而衛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 阿魯臺和馬哈木都不想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他們希望自己的部族獨立於蒙古人之外而獲得外界的承認。在打敗貴力赤後,便嚮明稱藩,證明自己不同於其他爭奪蒙古帝國汗位的一個獨立政權。衛拉特部將其勢力擴張到從貝加爾湖西岸到額爾齊斯河上游的以前整個西遼地區。 然,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對於蒙古高原中部和東部的統治都沒能長久,貴力赤之子額色庫奪回政權,要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大汗寶座,雙方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直到額色庫於1425年病死。 在額色庫不停的與阿魯臺和馬哈木爭奪最高宗主權的同時,1403年,額勒伯克汗之子額勒錐特穆爾汗(本雅失裡)再次奪回了自己的汗位,蒙古帝國中央一系重新統一。作為黃金家族的後代,額勒錐特穆爾汗比阿蘇特部和衛拉特部具有號召力,不久,包括阿魯臺在內的各蒙古部落聚集在他的統治之下。而好不容易盼到元朝衰亡的明朝,對這位新一任蒙古大是十分的敵視的,朱棣下旨要額勒錐特穆爾汗作出臣屬的明確表態。但需要收復元朝失地的額勒錐特穆爾汗怎麼會向朱明家族臣服呢?於是,永樂皇帝親自率軍進入蒙古,直抵鄂嫩河上游平原,於1410~1411年打退了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的軍隊。1412年,衛拉特部首領馬哈木乘機將本雅失裡擊敗,奪取了汗位。 在此之前,馬哈木一直與朱棣保持著友好關係,但這時,他已經真正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了。於是與明朝皇帝斷交。朱棣再次發兵蒙古高原,馬哈木暫時撤到了土拉河以西。 哈斯木逃走後,大汗寶座又懸空了下來,這時,居住在興安嶺以東、嫩江附近的科爾沁部首領阿臺在1425年率部眾佔領了蒙古高原中東部地區。那個見風使舵的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這回又支持阿臺殺死了本雅失裡,擁立阿臺為大蒙古國大汗。科爾沁人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後裔,也屬於黃金家族的一支延續。明轉而開始了支持衛拉特部。 3.定鼎衛拉特 永樂皇帝所貫徹的為了打倒黃金家族而扶持衛拉特勢力的政策,在他死後才發生了效力。在1434至1438年間,衛拉特首領、馬哈木之子脫歡率軍攻進蒙古東部,殺死了帝國大汗阿臺和他的重要輔臣阿魯臺,奪得了大汗寶座。雖然,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一個王子、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裡的兄弟阿佔在此時被擁護正統的首領們宣佈為大汗,但在事實上,蒙古帝國已經從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家族----忽必烈家族轉到了衛拉特——綽羅斯家族入手中。 對於明來說,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完結了,草原的這些新君主是一支沒有顯赫歷史的民族,他們在蒙古帝國的歷史上既不顯赫也不重要,他們不可能如黃金家族那樣具有號召力。那麼,北移的元朝剩餘勢力對於南部的明朝反擊就應該自此結束了。 但是,衛拉特人並沒有忘記他們繼承的是蒙古帝國的汗位。 當然,在明國還很強大的時候,衛拉特人是不敢隨便捋虎鬚的。因此,恢復帝國的第一刀他們向東南地區的察合臺汗國砍去。脫歡的兒子額森(也先)擊敗了察合臺汗國的衛思汗,強娶了他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因為衛思汗是黃金家族,這次政治聯姻,使得衛拉特人認為自己有了號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統。 額森繼承其父脫歡的汗位時,蒙古帝國的疆域從巴爾喀什湖延伸到貝加爾湖,又從貝加爾湖延伸到長城附近地區,象徵正統的首都哈拉和林也是帝國的領土之一。1449年,他嚮明國公主求婚遭到悔婚,於是,額森襲擊了大同附近的明邊境。明英宗親臨征戰。在土木堡展開戰鬥。朱祁鎮被俘。但大同和宣化的頑強抵抗,額森無法,只得帶著俘虜英宗皇帝返回蒙古。 三個月以後,他捲土重來,進軍至北京西北郊,但是,他遇到明將於謙的抵抗,發動的多次進攻都被打退,不久明朝的各路援軍趕來。他沿居庸關敗退。1450年,額森決定釋放英宗帝,並於1453年與明朝議和,宣佈其是明國的屬臣,這一行動表明他拋棄了蒙古帝國的宗主權,僅僅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可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 1455年,額森被暗殺。額森之子阿馬桑赤臺吉繼其父汗位,在1456年進攻東察合臺汗國,在伊犁河附近打敗了在位的羽奴思汗。而在這時,皇后哈尼木(察合臺汗國衛思汗妹妹)在後方製造混亂,她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裡牙思兩兄弟對阿馬桑赤發動叛亂,卻沒有成功。但經過這次內亂,衛拉特(瓦剌)的實力被嚴重的削弱了。 4.黃金家族的復辟 在衛拉特人實力削弱的時候,成吉思汗後裔們並未立即組織反攻,因為他們正在家族戰爭中互相殘殺。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滿都古勒大汗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的一次戰爭中去世。而博勒呼濟農在他能夠稱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殺。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中,可憐地僅剩下一個5歲的男孩、博勒呼濟農之子達延。 達延的命運及其不幸,家族的長輩都在內訌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無依,連他的母親都拋下他改嫁了,這簡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時的遭遇還要悲涼。所幸,滿都古勒汗的年輕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把他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滿都海賽音可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撫養了達延,還在1470年宣佈他為大汗。後來滿都海賽音可教率領軍隊打敗了衛拉特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高原中東部地區。為達延汗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達延汗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從1470年到1543年整整73年。在1481年親政之後,達延汗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又稱朵顏三衛)的叛亂。並從1497年到1505年間,他對從遼東到甘肅的明北部地區進行了攻擊,使得明無法與衛拉特人聯繫。 1543年達延汗去世之後,他的孫子博迪繼承了汗位。雖然廣大的領土被達延汗的眾多子孫瓜分,但從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國的汗位一直穩固的在達延汗的長支後裔察哈爾部中傳承,歷經博迪汗(1544-1548年)、庫登汗(1548-1557年)、 (1557-1593年)、徹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5.蒙古帝國的滅亡 雖然達延汗的長期統治穩定了蒙古帝國汗位傳承,但並沒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點——實行瓜分家族遺產的習慣法。當帝國的創建者死後,帝國便成了一種類似後來聯邦式的民族國家,國內的各級首領,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們雖然承認察哈爾部的最高權利,但處於相當的獨立狀態。 隨著時間的流逝、推移,察哈爾部的汗位繼承者們逐漸失去了足以統治整個蒙古的力量,西方的衛拉特人和東方興起的通古斯人(滿族)都是他們可怕的敵人。但這個時候,衛拉特人正在對付哈薩克汗國、沙皇俄國以及內部的綽羅斯家族與和碩特家族的權力爭奪,因此,結束蒙古帝國歷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後金了。 1604年,林丹繼承汗位,接受黃教沙爾巴呼圖克圖的灌頂戒教,稱林丹庫圖克圖汗。林丹汗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後金對於蒙古的野心,因此上從繼位始,便開始從新統一各部,自稱“統領四十萬眾蒙古國巴圖魯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吞併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所轄地域東起遼東,西至甘肅。但是,次年,朵顏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額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聯合組成大軍十萬,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戰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銳兵力四萬餘人,這使得林丹汗的實力大為削弱。 努爾哈赤時,科爾沁部、扎魯特部便在聯姻之下投靠了後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林丹汗的報復,也投靠了後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出兵援助科爾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極即位後,把林丹汗做為主要的敵人。1628年,派遣貝勒阿濟格與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統治的喀喇沁部會盟,共擊林丹汗。9月,皇太極率軍至綽洛郭爾,宴會察哈爾部控制下的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和喀喇沁等部領兵前來的諸首領。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經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極再率大軍西進,多爾袞從徵。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面對勢力遠勝自己的敵軍,林丹汗無奈自歸化城驅人畜十萬渡黃河西逃。但部眾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兩年後在青海打草灘病死。大明帝國和大元帝國爭鬥了兩百多年,誰也沒能消滅對方,最後,在相差不到10年時間內,先後被清朝所滅。 1635年,多爾袞與嶽託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對後世的影響 1.正面的看法 蒙古帝國在鼎盛時期統治了從東亞到中亞、西亞、東歐、南亞北部、東南亞北部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蒙古軍隊之所到摧毀了許多當地腐朽的統治,促進了歷史的進程。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只有一個國家控制,這使得東西方的商貿往來比其他戰亂時期要容易得多。在中國,元朝的建立使得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中國獲得了大一統,也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元朝的驛站制度,形成了當今郵政的原型。 2.負面的看法 成吉思汗曾夢想讓“藍天之下都成為蒙古人的牧場”。在蒙古帝國的擴張中,多個城池被夷為平地。在西亞,自巴比倫時期建立的農田灌溉系統被徹底破壞,大量良田成為荒蕪。 在花剌子模舊都玉龍赤傑、巴格達、佩斯等許多城市,蒙古軍隊屠城,大量殺死當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極大地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


嬌嬌24251164


那裡的人搞出了槍炮,於是蒙古人就落花流水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