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巴比特獨家

最近,筆者先後看到2條消息,由於名稱很相似,差點搞混,你們來感受下:

第1條消息:Tezos Capital首席執行官Jonas Lamis創立Staker DAO,Staker Token(STKR)持有者將從DeFi 協議中產生價值。

第2條消息:Staking 服務提供商 Stake Capital啟動 Stake DAO,宣佈為DeFi服務提供一個分享收益的DAO,使DAO持有者能夠持續獲得Staking 獎勵。

DAO?DeFi?Staking?這是在玩拼字遊戲嗎……

巴比特独家

仔細查閱資料後,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DeFi、Staking、STO作為2019年幣圈三大概念,吸(shen)引(tao)了一大批信仰者。隨著一輪熊市的洗禮,人們低頭看了眼自己的空碗,開始不約而同的望向隔壁。

不出意外,Staking和DeFi捆綁在一起的金融產品將成為今年的新趨勢。

我們先來分別看下這兩個項目:

1

Tezos質押市值逼近EOS,有希望成為Staking龍頭

Tezos是2017年最大ICO,吸引了2.32億美元,在國外的火熱程度堪比國內的EOS。Tezos也是以謹慎著稱的Coinbase第一個支持的Staking的項目,幣安首批支持的項目。根據StakingRewards的數據,Tezos近日逼近EOS,甚至有幾日成為質押市值最大的Staking項目。

巴比特独家

根據官網數據:Tezos的活躍Bakers為440個,代幣XTZ的質押率為79.16%,年化收益率6.38%,年通脹率5.05%。由此可見,Tezos年化收益率在眾多Staking項目中並不佔優勢,而它之所以能夠佔據龍頭地位,取決於2點。

巴比特独家

一是Tezos的代幣XTZ價格表現很不錯,熊市上線後經過調整,很快走出了自己的獨立行情,避免了很多Staking項目賺幣虧法幣的局面。根據Block123的數據,XTZ上線以來漲幅高達85.19%,憑藉152.6億人民幣的流通市值,擠進第十名的寶座。幣價和Staking成績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幣價越穩健,Staker越多;反之,繁榮的Staking生態也大大降低了幣的拋壓 。

巴比特独家

二是Tezos是鏈上治理的先行者,它將鏈上治理和Staking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和大多數POS機制的公鏈項目邏輯類似,持有一定數量的代幣才有資格成為Saker,持有越多的代幣,被選中成為驗證節點的概率就越高。

在Tezos公鏈上,Staker被稱為Baker(麵包師),這是因為就像烘培師觀察火候一樣,Tezos協議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Tezos不僅允許修改協議,還允許修改規則本身,它通過多輪投票實現了這件事。

Tezos從DeFi分一杯羹,是為對抗跨鏈雙雄?

這樣一個Staking做得很成功的項目,也盯上了DeFi。為了從日漸繁榮的DeFi市場中分一杯羹,Tezos Capital首席執行官Jonas Lamis創立了StakerDAO。

今年1月接受採訪時,Jonas Lamis詳細闡述了創立StakerDAO的初衷:在與不同POS公鏈驗證者交談後,Jonas Lamis意識到大家都具有單一Token的風險。於是他開始尋找機會,致力於從POS生態系統中創建合成衍生物,這不僅可以提供更大的長期上行空間,同時還將下行風險分散到最佳的POS網絡中。

藉助 MakerDAO 的成功經驗,StakerDAO尋求到了類似的方案,從底層的 DeFi 協議中產生價值。StakerDAO結合了DeFi應用場景和Tezo治理結構,將Tezos作為Staker token(STKR)的第一層,依靠Tezos來管理STKR的分配和交換。

請注意,這裡誕生了一個新的代幣STKR,它有什麼作用呢?StakerDAO是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STKR持有人負責選舉理事會,並與運營團隊合作提交每月的Staker提案,比如發起合成代幣、指數基金或穩定幣。隨著這些項目產生收入,利潤最終流回STKR代幣持有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Tezos的擔憂與野心。作為第一代以太坊競爭者,Tezos、Cardano、EOS實際上並沒能戰勝這位王者。如今以太坊2.0版本在即,第二代以太坊競爭者“跨鏈雙雄”Polkadot和Cosmos風頭更盛,它們很快就會被追風口的投資者遺忘。

2020年公鏈競爭的賽場是“跨鏈”,Tezos在這個維度上已經錯失先機,於是它試圖另闢蹊徑。既然幣圈最熱鬧的是“金融”,那麼只要能夠讓代幣持有者參與到更多POS生態系統中來,共享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無論是Staking還是DeFi,是不是在某種維度上,也就實現了優質資產的跨鏈?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揣測,Tezos也許只是單純想搶佔DeFi賽道。從過往的表現來看,Tezos不僅在Staking賽道上穩居第二,並有勢頭取代EOS坐上寶座;而且在STO賽道也取得亮眼成績,去年近30億美元的STO資產基於Tezos發行,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包括紐約資產管理公司 Elevated Returns、拉丁美洲最大投行 BTG Pactual、迪拜資管公司 Dalma Capital、德國區塊鏈科技公司 Fundament…還與STO交易所tZERO達成了合作。

Tezos預計新的 DeFi 應用程序將在2020年Q1或Q2通過 Staker Agora,Staker Agora是Tezos針對DeFi這一特定用例配置的治理流程的命名。屆時,Tezos就將集齊Staking、STO、DeFi三張王牌,不知道能不能召喚出神龍呢?

2

在上一部分,我們看到的是公鏈項目方Tezos的玩法,接下來我們看看Staking中介機構Stake Capital的操作。

Stake Capital是一個加密貨幣基金,運營了一年多的時間,管理著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它還是超過12個POS公鏈的驗證節點。去年9月,Stake Capital啟動了Stake DAO項目,為它們的 DeFi 服務提供一個分享收益的DAO,使DAO持有者能夠持續獲得Staking 獎勵。

具體如何操作呢?

Stake Capital不甘於做一個資本,它提供了一種DeFi服務,用戶可以把一些加密資產抵押給它,比如Tezos、Loo、Synthetix、Livepeer、Cosmos、Kusama、Polkadot。然後用戶會獲得一個代幣憑證,就是SCT,這是Stake Capital自己發行的Token,這個原理就和抵押ETH獲得DAI是一樣的。

用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前的DeFi生態,還沒有支持多元資產,除了ETH之外,用戶手裡還有其他幣種,具有多元理財的需求,但是將每一個幣種分別進行Staking不僅麻煩,而且很難計算收益。

所以Stake Capital相當於承擔了中介的角色,作為數十個項目方的Staking節點,它本身就要吸納很多種類的代幣,索性自己發行一個SCT,為用戶提供DeFi服務,統一計算抵押所獲得的利息。

巴比特独家

用戶將Cosmos、Kusama、Tezos的代幣進行抵押,每個抵押資產都將產生流動代幣或LToken,這些LToken和原始資產是1:1的錨定關係。一旦創建了 LToken,用戶就可以在交易所進行交易或在DeFi平臺上以各種方式進行借貸,當它到期之後,除了應計權益和已支付的SCT代幣外,原始抵押品也將被解鎖。

Stake Capital按照抵押品生成的費用比例分配SCT,而週期持續時間則取決於抵押資產。由於抵押的利息是以SCT計價的,SCT 持有者可以將其賺取的 SCT 進行抵押,從而在 Stake Capital 網站上收穫 DAO 的收益分紅,定期分享DAO的收入。

也就是說,Stake Capital通過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先是將各項目的Staker變成自己的DeFi用戶,然後又把DeFi用戶變成了自己生態的Staker。而且它還狡猾的借用了BTC的通縮機制和Tezos的治理機制。SCT有總量限制,以遞減的週期率發行,SCT 持有人按照比例獲得對 DAO 的治理權,並允許持有人修改特定的參數,比如添加新的 DeFi 服務、更改 Token 支付率和收益週期期限等。

本來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線索彼此之間的聯繫,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分享給大家。

Stake Capital的創始人Julien Bouteloup是個蠻神奇的人,根據他的Linkedin介紹,他不僅是一名企業家,還是一個沉迷於瘋狂創新理念的發明家。他還創立了Flyingcarpet,這是一個去中心化預言機,團隊成員包括上文提到的Leopold Joy。Flyingcarpet這個項目主要是利用複雜的物聯網傳感器,無人機和衛星來獲取數據。

另外有信息表示,Julien Bouteloup還是 ArbitrageDAO的利益相關者,具體有多深的聯繫筆者尚不得知。公開消息表示,ArbitrageDAO目前已經接入StakeDAO,可獲得來自Stake Capital的流動性。

ArbitrageDAO 是一個由 Gitcoin 平臺資助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從各種DeFi平臺間尋找套利機會。首筆基於Aave閃電貸的非抵押套利交易,就是由ArbitrageDAO 執行的。

3

最後,針對以上2個案例,我們簡單探討下“交易”和“治理”兩個問題。

交易並不創造增量,它只是通過改變納什均衡點,達到分配上的最優解,從而使得價值最大化,這是交易的核心。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交易中賺取了財富,一定是因為你讓資源分配更加合理,所有人都因此獲得了更多。

Staking和DeFi捆綁起來,創造的是一個更多玩法的交易市場,它交易的東西本質上與交易所無異,只是更多的借貸、槓桿、套利和複利。對於萌生天才想法的項目方來說,這的確迎合了幣圈當下的需求,因為這些幣放在那兒確實沒什麼用,不如給它們找點事做;但對於整個區塊鏈生態來說,它的存在意義和潛在風險還有待思考。

以上案例還一個共性,就是它們都採取了DAO(分佈式自治組織)的治理方式,也就是通過一系列公開公正的規則,可以在無人干預和管理的情況下自主運行的組織形式。區塊鏈項目在DAO的進程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從一言不合就分叉,到不僅可以決定結果,還可以通過治理機制改變規則本身;治理的範圍也從特定公鏈項目的代碼修改問題,擴展至整個Sraking和DeFi領域的金融產品選型問題。

但這讓筆者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當下的治理在於如何讓DAO的參與者充分表達意見,以最大限度的平滑方式進行過渡,降低社區分裂的可能性。但它難以改變的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它們對於這些決定產生持久影響的判斷。治理既是流程問題,也是人本身的問題。

實際上,治理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話題,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曾經說過:“從世界的歷史來看,一種轉型能夠成功,恐怕不是靠大眾。由大眾來搞社會改革、社會轉型是非常糟糕的,要由精英來掌這個舵,但是這些精英必須是真正代表大眾利益的。”這個言論或許在崇尚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社區未必能夠得到普遍認同,但事實上,確實有很多人並不懂,容易受到操控,而且掌握了絕對票數,現代傳播理論也用一個詞說明了這個現象,就是“烏合之眾”。

筆者想說明的是,從比特幣到Tezos,本質上還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最常見的治理形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DAO的發展?當如此簡單的治理結構與如此複雜的金融形態進行碰撞,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世界?如果大家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或許筆者可以專門寫一篇有關“治理”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