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立明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全市廣大駐村第一書記響應號召、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返崗履職,他們衝在一線,幹在實處,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成為疫情防控的“帶頭人”,為一方群眾築起防疫抗疫的堅強防線。今天市委組織部、信陽日報社聯合推出黨員戰“疫”日記第二十五期。

將門之後 “疫”線戰鬥

許道侖,中國共產黨黨員,新縣人防辦駐箭廠河鄉何崗村第一書記。很多何崗村村民知道他,並非因為他是將門之後,而是這個平易近人、以村為家的樸實幹部,確實辦了很多實事,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許道侖自知肩上責任重大,放棄與家人的團圓,大年初一下午趕到何崗村,投身於疫情防控戰鬥中。何崗村位於兩省三縣交叉點,12個村民組,11個自然村,常住村民1300多人。疫情防控情況複雜。與村幹部一起分析疫情形勢後,許道侖一方面嚴把宣傳關,與村裡幹部黨員一起,逐戶宣傳疫情防控要求和防護常識,另一方面積極排查從湖北(武漢)返鄉人員,並將最終核實的34名返鄉人員納入網格化管理。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根據上級安排,何崗村在盧山設立了一個省界檢查留驗點,須24小時值守。卡點就意味著責任,許道侖風雨無阻,始終堅守在一線。元宵節,許道侖仍堅守崗位,帶著駐村幹部和村兩委成員敲鑼宣傳,逐戶通知。

“說句掏心窩的話,當看到許書記在盧山卡點值守的時候,我都覺得心酸。”村支書何學明感慨道。鬍鬚未來得及刮,衣服未顧得上洗,許道侖每天早上吃的是方便麵,晚餐等到替班後,到鄉食堂吃,然後又急忙開車直奔盧山卡點守候,每天總是這樣來回奔波。

待疫情結束,一定第一時間去接父親

從大年初二開始,淮濱縣蘆集鄉董空村第一書記胡炎寬就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巡查、走訪、教育宣傳,他全程不落地衝鋒在一線,不放過任何一個死角。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年前,他的老父親重病住院,每次在街上巡邏看到顫顫巍巍的老人,他都會想起遠在北京航空總醫院病房中的80多歲老父親。可他依舊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沒有向組織請一天假,沒有耽誤任何領導安排的工作。他選擇了在內疚中牽掛,在抱歉中堅持,在眺望中堅守。

2月3日凌晨五點,剛剛值完夜班躺下的胡炎寬同志接到了來自北京姐姐的一通電話“爸不在了...”他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最終,這個一直默默堅守在一線的幹部,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病倒了。在鄉衛生院輸液的一個多小時裡,他想了很多:一邊是生養自己的父親,如今去世需要長子披麻戴孝;一邊是嚴峻疫情下肩上的重擔,轄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這道選擇題對於胡炎寬來說,過於艱難。“父親不會怪我,我相信他會理解我,而且支持我。”他說,“作為兒子,我對不起父親,但是,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要對得起人民群眾。此時時刻,父親需要我,但是群眾更需要我。”他在心中許下承諾:“待疫情結束,一定第一時間去北京接父親,讓他落葉歸根。”

我會用我全部的力量守護好全村人

在正月初二一大早,息縣衛健委的駐村第一書記王馳就返回了路口鄉樓園村,同該村黨員幹部一起抗擊疫情。他和村幹部一起分析了疫情防控形勢,對防守人員做好分工,在進村路口設立疫情監測站點,對進出村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登記車輛流入流出信息,對外地流入人員及車輛一律勸返,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風險。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為有效摸清全村防疫底數,王馳帶領村“兩委”幹部對本村群眾進行全覆蓋式排查,逐戶逐人統計摸排,建立工作臺賬。對外來人員、外出務工人員特別是武漢返鄉人員進行及時登記,每天進行兩次體溫監測,並組織附近的黨員做好監督工作,實行跟蹤管理,確保重點人員隔離到位。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信陽市共產黨員戰“疫”日記之二十五

王馳在村裡東奔西走、忙前忙後的身影后,村幹部卻不知道,他其實在帶病工作。他利用工作間隙,自己進行霧化治療。“作為第一書記,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肯定不能後退,我會用我全部的力量守護好全村人。”王馳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