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是誰買走了那些被販賣的焦慮?


是誰買走了那些被販賣的焦慮?

有天我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了一條視頻讓我印象很深。視頻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不要讓販賣焦慮的人,打擾到你的人生。”視頻中還列舉了幾個關鍵數據:

年薪50萬幾乎碾壓了99%的上班族

國內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佔比不足4%

中國有超過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

……


目前該視頻點贊量超過140w+。其實對於視頻的主張我是基本認同的,但當我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人們正在把“拒絕販賣焦慮”推向了另一個極端,即“不要焦慮”。


或許是從某知名公眾號被註銷的事件開始,“販賣焦慮”這個詞開始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視野,網上更是各種鋪天蓋地的抵制販賣焦慮的文章,甚至焦慮本身都是絕對負面的。


是誰買走了那些被販賣的焦慮?

更讓我覺得可怕的是,那些曾經因為網絡上“販賣焦慮”的內容變得焦慮的人,現在也開始因為那些抵制販賣焦慮的內容而心安理得的安於現狀,停滯不前


當然,我從不否認安於現狀也是一種幸福方式,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幸福的標準從來都是因人而異的。


就像我在北京工作經常加班到凌晨時,也會有某個瞬間望著窗外來來往往的車輛,羨慕遠在十八線老家當公務員的哥哥嫂子,他們一家三口日子過得輕鬆快樂。


但這樣的羨慕從來沒有在我腦海中停留超過10秒,因為我知道如果真的讓我往後餘生去過那樣的日子,我會感到乏味和不甘心,這就是源於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也是我願意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拼盡全力的理由。


我不否認任何一種幸福的方式,也不質疑這些數據的真實性,這個世界當然有如馬雲一樣富有的成功人士,當然也一定有身處偏遠鄉村食不果腹的可憐人。


那麼“販賣焦慮”究竟在影響著哪些人呢?其實是那些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幸福生活畫像”的人


他們不確定自己想要幸福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可能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然後覺得歲月靜好與世無爭的日子是他們想要的幸福,明天又看了一篇主人公通過在大城市的打拼最終走上人生巔峰的文章,覺得人生一定要去大城市拼一次才不會遺憾。


這些從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的人才最容易被輿論左右


前幾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了一條視頻,視頻主人公是一名哈佛的研究生,他跟大多數人一樣,在疫情期間被迫每天都宅在家中,不一樣的是,當大部分人抱怨宅在家中多麼無聊,每天除了睡和吃就是打遊戲刷抖音的時候,他卻利用這段時間讀了五本書,寫了超過兩萬字的文章,與導師遠程做課題研究,還堅持每天在家健身一小時……


我忍不住給這條視頻點了贊,評論裡大多數都是在佩服他的毅力以及對時間的高效利用。


而我最欽佩的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堅定的前進且不被大環境所影響,這一切行動來自他內心的目標,跟所謂的焦不焦慮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是誰買走了那些被販賣的焦慮?

我知道視頻中的哈佛學霸也畢竟只是少數人,而對於有目標的普通人而言,其實道理一樣簡單,當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後,你只要把目光從全國乃至全球的範圍聚焦到你想成為的那部分人身上就可以,因為那些人才是你想成為的樣子。


我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近幾年還有一個詞被頻繁提及,那就是“新中產階級”,假如你的目標是成為這群人,那麼即使生活的真相是“全國本科學歷以上人數不足4%”又怎樣,根據艾瑞是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一二線城市中產女性學歷分佈為本科77%、碩士/MBA12%,博士及以上2.2%


“中國有超過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又怎樣,數據顯示新中產主要消費支出中20%左右為旅遊,且66.6%的新中產旅遊目的地不限於國內


“年薪50萬幾乎碾壓了99%的上班族”又怎樣,要知道根據吳曉波發佈的《2019新中產白皮書》中顯示,

如果將新中產家庭按家庭淨資產量排序,得到的中位數是371萬元……


所以說,那些全國範圍的數據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你目標的生活狀態才應該是你自我衡量的標準。而不是抱著一顆想成為高精尖人才的心,去和平凡的普通人比較,並因此產生自我麻痺的滿足感。


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明確的目標並在努力實現它的過程中不被外界不相干的因素影響,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願天道酬勤,苦心人終不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