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村的“自留地”是什麼意思?

豫南小平


我所知的“農村的自留地”:這是中國六十年代農村特有的專用稱謂,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專有名詞。

中國六十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那個時期是內外遭災,外有蘇聯施壓,內有自然災害,既要還外債,又要抗內災,人們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家中無糧,三餐無飯,吃糠咽菜,湯湯水水度日,由於肚裡無油無水,所以人們面黃肌瘦,身體浮腫,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但凡過來人,現在都不會浪費糧食,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六十年代能有這個吃的東西就不錯了!

面對人們日益下降的身體狀況,政府決定將集體掌控的土地,按家庭成員分給農民獨自種植幾分地,這就是當時農村的自留地。農民分得了幾分地欣喜若狂,大大調動了農民為自己種地的積極性,雖然就幾分地,可是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春種,夏鋤,秋收,一年四季打理的很精細。說實話,自留地的出現,使得農民手中有點糧食,不至於餓死了,所以城裡人很羨慕,有不少人拋棄了城市生活,回到農村,就是為了得到幾分自留地,去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

時過境遷,今非昔比,六十年過去了,但那時沒有飯吃的日子仍然歷歷再現,農村種過自留地的人有的已逝,有的也年逾古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